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以道事君 , 不可则止 。”是古代士人对自己的要求 , 当君王不遵从道德约束时 , 臣子有权力解除双方君臣的义务 , 拒绝为帝王服务 。
这是最古老的儒家忠君伦理 , 所强调的是君臣合作关系 , 突出双方共同遵循道德约束治国 。然而这样的伦理到了明朝就开始发生转变“君叫臣死 , 臣不死不忠 。”如此凸显君权神圣的词句在西游记 , 封神演义 , 艳史等白话小说中反复出现 , 表明了当时社会普遍的风气 。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客观的说 , 孔子的以道事君在秦朝就破产了 , 然而忠君伦理发展到君叫臣死的变态地步 , 还是经过了许多王朝的变化的 , 其中宋朝便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 宋由于唐后士人大臣轻国重家 , 礼乐崩坏的现状 , 大力提倡新的儒家忠君理论 , 在朱熹等新理学的配合下 , 系统的塑造新的君臣伦理体系 , 从而让君权集中制度高速发展 , 政治机构变成了明清皇帝的一言堂 。一.以道事君的浪漫主义儒家情怀
1.儒生更似皇帝合作者
春秋时期的思想浪潮 , 可能是华夏文明史最接近希腊文明的时代 , 孔子:“以道事君 , 不可则止 。”“孟子的“君有大过则谏 , 反复之而不听 , 则易位 。”
都是激烈的臣权主张 , 特别是孟子的话 , 已经涉嫌教唆推翻政府了 , 秦代以后基本都是要被砍头的 。儒家当然也是与时俱进的 , 孔孟理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 , 然而专制国家在军事斗争中天生的优越性让秦笑到了最后 , 虽然秦灭的很快 , 随后的汉基本继承秦制 , 外儒内法的那个儒还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 , 已经和孔孟的思想大大的不同了 。
2.树立忠君思想的创设
董仲舒将天子视为天 , 臣子视为地 , 地效忠天是天人感应重要的内容 , 配合五行理论大大的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界的胃口 , 将儒家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
汉代将不忠的等级分为“大逆不道 , 不道 , 违礼不敬 。”系统化的加强君权 , 从刘邦开始 , 就抑制自己对季布的厌恶 , 从项羽忠臣的角度来理解楚汉战争季布的作为 , 从而塑造忠义大于立场的臣子三观 。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家每隔三年五载的对忠臣进行官爵的赏赐 , 物质和精神上刺激忠臣的产生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 汉家彻底垮台前 , 除了袁术等个别人外 , 无人敢称帝以惹众怒 , 可见当时忠义是社会的主流 。
3.唐朝对忠义理念再塑造
晋末的乱局中 , 政治人物的操守底线被一再的打破 , 司马家族创造了当街砍死皇帝的历史记录 , 忠君伦理体系形同虚设 。
王朝的更迭中不断的阴谋和叛乱 , 让神州大地饱受苦难 。唐朝继承的烂摊子 , 继续新的忠君伦理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了 , 唐门阀政治的特点让忠君更看重的是家族投靠这样隐藏的东西 , 大的门阀既是大臣 , 又是皇帝的合伙人 , 忠君伦理虽然被反复强调 , 却流于表面 。
安史之乱后 , 大量唐朝大臣短时间都投奔了叛军 , 一次评判后 , 皇帝居然表示体谅叛变的大臣 , 而朝堂间也有唐玄宗可以抛弃大臣 , 大臣自然可以自由择主的说法 , 主张严惩贰臣的宰相被人群起而攻之 , 大臣的忠处于一个微妙的伦理境地 。
河北三镇在安史之乱被平息后 , 事实独立的这种荒诞的状态持续了很久 , 他是对唐朝忠君伦理一个又一个的响亮的耳光 , 安禄山和史思明做为东方 , 河北地方势力挑战关陇集团的代表 , 外族的身份被弱化 , 地域保护者的身份被凸显 。二.被再塑造的忠君伦理体系
1.门阀制度彻底摧毁
唐以来的长期战乱 , 让隋唐的门阀 , 被摧毁的七七八八 , 这些具有实际底层掌控力的政治团体的消亡和宋代统治艺术的老练 , 让中央政府开始切实的掌握和运营基层 , 新的忠君伦理体系有了可以扎根的切实的土壤 。分页标题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门阀的被摧毁让人民直接效忠国家 , 中间少了贵族这层代言人 , 大量的道德标准被铺头盖脸的灌输下来 , 真正的中央集权君权至上国家开始被塑造 。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宋代不仅社会的根本组成发生了变化 , 全民的哲学指导也发生了变化 , “君臣父子 , 天下之定理 。”三纲五常的确立让忠君成为了天理一般的存在 。忠君成为了一种必须的道德责任 , 随着宋一代民族战争的频发 , 忠君更和华夷之变这些大义搅合在了一起 , 随着宋在战场上的一再失败 , 忠君的热潮却人为的一浪高过了一浪 。朱熹的“为政以德 。”
也可以理解为“为政以忠 。”因为忠就是他的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对忠的要求 , 从统治者本人还转移到了社稷和国家的身上 , 真正的家臣开始产生 , 臣子背负着沉重的忠君道德枷锁 , 从思想上被完成了洗脑 。
3.个人榜样的塑造
宋朝非常在乎榜样的力量 , 宋太祖对北汉宰相卫融的宽厚 , 就显示出了对于各为其主的理解 , 对忠臣形象的塑造是国家安全重要的组成 。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符合宋朝轻武重文 , 和外轻内重的治国总纲领 , 南宋随着政权的危险 , 忠君更是被宣传的深入人心 , 岳飞背后的刺字表现了忠君思想已经和民族存亡捆绑在了一起 , 不但对于武将做出了高要求 , 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者洪暗在金国逗留十四年 , 始终保持气节 , 被皇帝所喜爱 。
当洪暗返回南宋朝堂的时候 , 受到了皇帝的褒奖和丰厚的物质奖励 , 黄金三百两和帛五百匹 , 甚至超过了驻守钓鱼城的大部分有功武将的赏赐 , 表达了中央政府明确的态度 。三.忠君思想对华夏文化禁锢严重
1.忠君思想之功用存有限度
灭宋者宋张弘范 , 崖山宋朝惨败的对手 , 就是宋朝的降将 , 这对讲了一辈子忠君思想的宋朝统治者来说 , 简直是最大的讽刺 , 然而他也是宋忠君思想成果的真实体现 。指望唯心主义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必须要进行的 , 然而违背了人性的约束所起的效果终究是因人而异的 。
宋朝塑造的体系以后还会流传到明清 , 并且在清朝达到了整个中国历史中最骇人听闻的程度 。宋朝忠君思想的核心是 , 它实际已经成为统治者思维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 , 他和人身控制 , 权力制约 , 财政和舆论控制融合在一起 , 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丑陋的婴儿 。
这个婴儿在明清成长成了巨大的阴影 , 宋朝以后 , 君权和臣权的拉锯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 君权压倒性的摧毁了臣权 。
2.忠君理念下臣为君死
程朱理学虽然教条唯心 ,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他们说的 , 前文提起过 , 君要臣死的发言大都来自明朝的平民小说 , 而且前面要加上常言道三字 , 可见三纲五常的推广 , 奴化教育的深入 , 大大的超过了儒家忠君理念的初衷 。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明朝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明代的废除相权成为了压倒臣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 宋代建立的完整体系 , 播下的种子 , 在明清娇艳的开花结果了 , 他让整个官僚集团成为了不需要 , 不允许思考的机器 , 无论对错 , 只论忠奸 , 官员阶层完全沦为了皇权的手臂和眼睛 , 他们的大脑在宋代被手术切除了 。
【辽宋夏金|“以道事君”变“君君臣臣”:儒家忠君思想为何在宋代发生质变?】分页标题清代这种情况更是达到了巅峰 , 只有奴才而没有人才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更提出了忠君是人生第一大伦常 , 应当在父子伦常之上 , 彻底的完成了宋朝开始开创的忠君伦理再塑造的大工程 。结语:
从“以道事君”到“君要臣死”的转变中 , 宋朝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 , 宋的忠君伦理再塑造是成功的 , 然而过分的成功使得民众代替儒家在明朝就说出了“不得不死”这样的话 。
这表明哲学体系对于社会风气 , 民众舆论的塑造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宋朝之前的忠君思想是拉锯的 , 强大王朝忠臣就多 , 分裂而虚弱之时 , 自立的武将没有那么大的道德包袱 。宋朝的隋唐门阀制度被摧毁 , 社会基层一片空白 , 政府切实的自上到下 , 自道到县的掌控了人口和土地 , 却反而害怕了起来 。
也正是因此打造了全新的思想禁锢体系 , 系统的培养职业官僚 。忠诚和道德从那时候起 , 就凌驾在了才能和个性之上 , 对统治者来说 , 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 不过道德的衡量太违心 , 太容易被蒙蔽 , 过分的强调容易产生一个新的物种-伪君子 。
宋 , 明 , 清灭亡的时候 , 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忠臣出来为君王死 , 为社稷死 。这在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 忠诚既是道德要求 , 也不该完全是道德要求 , 志同道合的氛围塑造也许才是君臣合宜的正确道路 。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