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了没|错误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 | 你会真正的反思吗?
_本文原题:错误的自我“反思” , 反而有害 | 你会真正的反思吗?
授权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 , 觉察即自由 。
前段时间分手后 , 总是忍不住回忆上段感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 像坏掉的录像一样一个劲在脑内重放 。
醒来摸到手机就想起以前发的短信;上班听到以前的歌就想起我们在兴趣上的分歧;有时工作到一半突然想到以前吵的架 , 觉得自己很差劲……我不胜其扰 , 打开电脑想看些搞笑视频缓解一下情绪 , 结果点开《武林外传》 , 发现里面的女主角佟掌柜的口头禅熟悉极了 , 痛苦追忆过去的口吻简直和我一样一样的:
本文插图
更妙的是 , 当我拿着这段台词一搜索 , 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像这样反复回忆过去的事 , 我也很痛苦 。 但一开始我认为这么做是必须的 , 因为觉得“人需要反思 , 如果不反思就无法提升自我” 。 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咨询师 , 她指出:“会不会是你将‘吃苦’和‘收获’捆绑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经历自我折磨 。 ”
她进一步帮我分辨了“反刍”(rumination)和“反思”(introspection)的区别 , 让我意识到反刍与反思是不同的 。 我自以为会有帮助的反刍 , 反而让我越陷越深 , 阻碍我向前 , 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 。
今天 , 我想将自己学到的与大家分享 , 聊聊什么是反刍、什么又是真正的反思 , 以及如何反思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什么是反刍?
反刍指的是人们过度地、反复地重温过往的负面经历和感受 。
它具有两大特点 。 首先 , 反刍是侵入性的 。 它会突如其来地闯入你的脑海中 , 而且不挑场合、不挑时间 , 你感觉控制不了它 。 比如 , 明明你需要集中精力工作 , 但突然地 , 大脑像按下了播放键 , 开始反复播放你过去失败的场景 , 不停地指责你 , 让你想大喊“别吵了!”
本文插图
其次 , 反刍时 , 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痛苦的表现、引发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带来的后果上 ,但很少关注在怎么解决痛苦上 。
比如 , 你可能会反复地回想自己有多痛苦、给自己贴上各类负面标签、回想自己在他人面前出丑的样子 , 觉得脑子乱糟糟的 。 而在纷扰的负面思绪中 , 你对怎么解决问题感到毫无头绪 。
又比如 , 佟掌柜会反复地想难过的事(丈夫死了)以及造成痛苦的原因(嫁过来) , 但并不去面对当下的问题 。
事实上 ,反刍不但会让人们过度沉湎于过去的失败 , 进而干扰了人们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Lyubomirskyet al., 2003); 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健康 。
研究发现 , 反刍会引发人们的抑郁情绪 , 而习惯性反刍的人更容易患有抑郁症(Nolen-Hoeksema& Morrow, 1993) 。 不但如此 ,反刍还可能进一步强化抑郁 。
这种强化源于人们对反刍抱有积极的认识 , 像是认为“如果我不反复回想过去 , 我就无法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抑郁” ,对反刍的积极看法促使人们多多反刍;然而 , 一旦开始反刍 , 对它的负面认识便开始启动 , 像是认为“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反刍”、“只有弱者才会一直陷入过去”等等 , 这些想法加深了抑郁和绝望(Papageorgiou & Wells, 2001) 。分页标题
对反刍的积极认识
对反刍的负面认识
“我需要不断反刍才能发现抑郁的成因 。 如果我不反刍我就没法理解/控制它们 。 ”
“如果我不反刍 , 我的情绪就会掌控我/无法停下 。 ”
“我需要反刍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情才能避免将来的失败/弄明白怎么回事 。 ”
“ 反刍过去意味着我在乎/我是个充满关怀的人 。 ”
……
“反刍是无法控制的/反刍使我感到更加沮丧 。 ”
“没有人想和一直 反刍的人呆在一起 。 ”
“反刍意味着我失控了 。 ”
“只有虚弱的人才会反刍 。 ”
“不去反复回想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 反刍可能造成很多伤害 。 ”
……
△ “你有这些对反刍的积极认识或消极认识吗?”图内容部分编译自Papageorgiou,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而打破反刍负面循环的第一步 , 是意识到反刍未必是必要的 。 想要自我提升 , 我们不必选择沉湎于负面的过去 , 也可以尝试真正的反思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什么是反思?
它和反刍的区别是什么?
a. 反刍是重复消极的无效自我鞭笞;而反思能带来新的洞见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 反刍无法带来新的洞见(insight) 。因为人们存在“确认偏见” , 喜欢不断巩固自己原先认定的想法 。 因此 ,当我们沉湎于过去 , 反复回想为什么时 , 我们很可能只是在不断地给自己贴上相同的负面标签——“你就是不行啊 。 ” (Eurich, 2017)
本文插图
△ 佟掌柜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 , 仍然是归咎为同一个原因
而反思注重成效(productivity)与对问题的解决 。 反思不代表不思考过去 , 但只是把过去的负面经历作为参考之一 , 如果从中找不到改善的出路 , 那么反思者会纳入新的素材、视角、信息 , 例如考虑过往的积极体验、他人的想法、当前新的变化等等 , 从中发掘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联系和解决方法 。
b. 反刍伴随着自我厌恶 , 反思伴随着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ate)
在反刍的过程中与结束后 , 我们往往觉得更加低落 , 加深自我厌恶 。 自我厌恶固然也可能迫使我们去改变 , 但这些贬损、嘲笑自己的声音 , 会增加我们的内耗 , 让我们在行动和生活的同时 , 还要和负面的声音缠斗 。
相反 , 在反思时 , 人们是带着自我关怀的(Dembling,2013) 。 自我关怀不代表让自己躺平什么都不要做 , 而是在认识自己缺陷的基础上 , 去抚慰和理解自己的痛苦 , 并激励自己寻找改善的方式 。在反思的过程中 , 我们不去做自己的敌人 , 而是成为自己友善的陪伴者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如何把反刍变为反思?
a. 多问“是什么” , 少问“为什么”
心理学家Tasha Eurich观察了具有高度洞察力的人 , 发现这些人在谈话中“为什么”(why)出现比例远远小于提到“是什么”(what) 。 对此 , Eurich的解释是:“为什么”让我们更多关注在过去和局限 , 而“是什么”让我们更多聚焦在当下的感受、思想、应对方式 。 她举了个例子(Eurich, 2017): 分页标题
——假设有天下班后心情很糟 , 如果问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 , 可能得出“因为今天是周一”、“我就是这样消极的人”等对当前状况没有帮助的想法;但如果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是什么、我在想什么、什么是我可以做的” ,会发现自己正饥肠辘辘、筋疲力尽 , 有了关于 当前状态和需求的信息 , 我们可以决定给自己做晚饭、早点睡觉等实际的应对方式 。
而且 , 问“是什么”也可以迫使我们说出自己的情绪 , 研究发现 , 将情绪转化为语言有利于人们管理情绪 。 当我们反刍时 , 往往只能感到一团混乱的负面情绪 , 而通过问自己“是什么” , 将情绪变成清晰的语言 , 也就有了具体的应对目标 。
本文插图
b. 用COAL的态度 , 替代价值评判
反刍之所以让人痛苦 , 是因为在回忆的同时 , 我们还做了许多价值评判 , 给自己的特质、情绪、想法贴上了“好/不好”、“应该/不应该”的标签 , 比如“我当时怎么这样 , 我就是个差劲的人了”等等 , 造成内耗 。
而心理学家Lisa Firestone认为 , 想要不沦为自我批判的受害者 , 不让往事成为实现目标的阻碍 , 我们应该在反思时 , 采纳一种叫COAL的态度 , 即:
好奇(Curiosity):保持探究的心态 , 但不下评判
开放(Openness) :对各种可能性抱有开放的态度
接纳(Acceptance) :对积极和消极的部分都接纳 , 不逃避、拒斥
关爱(Loving) :关怀自己、爱自己 , 不因消极的部分而否定自我
这四种心态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掘潜能和意义 , 当我们开始反思时 , 可以时不时检查一下:我有没有做到COAL?(作者:如果英文简称太难记的话 , 可以记成“好开
本文插图
纳~”)
本文插图
c. 考虑用多种视角看待自身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为过去反复懊悔时 , 我们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负面”特质中挖掘出用途 。 问问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 原本看似有问题的特质反而能带来益处?因为所有的问题 , 在一些情形下都会有它的作用 。 比如 , 内向会让我们在一些社交场合冷场 , 但是这可能让我们成为令人放心的倾听者 , 可以在社交场合多抛出问题 , 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在意和倾听 。
发掘问题中的意义和希望 , 有助于我们将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特质 , 也有助于我们接纳挫折的经历 , 将它看作一次学习的机会 , 而不只是一次可耻的失败 。
如果将成长看作旅途 , 在旅途中我们都需要回首过去来确定将来的路途 , 而反刍和反思像两种不一样的BGM 。 希望今天我们的文章能帮助大家学会反思、减少反刍 , 在鼓励的BGM中更轻松地前进 。
本文插图
Carson, S. H., & Langer, E. J. (2006). 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1), 29-43.
Dembling, S. (2013). Introspection Versus Rumination. Psychology Today.
Eurich, T. (2017). Insight: Why we're not 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 Currency.
Lyubomirsky, S., Kasri, F., & Zehm, K. (2003). Dysphoric rumination impairs concentration on academic task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3), 309-330.
Nolen-Hoeksema, S., & Morrow, J. (1993). 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distraction on naturally occurring depressed mood. Cognition & Emotion, 7(6), 561-570. 分页标题
Papageorgiou, 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作者:KY
来源: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编辑:留木
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会反思 , 点个 在看吧【社会学了没|错误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 | 你会真正的反思吗?】
- 水果怎么吃|“把你当亲闺女、待您如亲妈”场面话可别当真,婆媳只是社会关系
- 装修|又从邻居家学了一招!延伸洗手池台面做马桶置物台,装饰收纳百搭
- 感情|婚后遇到了“有情人”,这样选择,才是双赢
- 烹饪|很好吃的粤菜,100年虾饺老配方做法,老外都要自己学了
- 婚咨师雨宸|错误的挽回方式,会让你离理智型男人越来越远!
- |恋爱中总是被人骗的星座 眼光很差
- 养车|新能源车就不用保养?错误充电照样伤车!
- 仝卓|他改学籍,她偷税漏税,网友却争着原谅,当错误没有成本有多可怕
- |刚步入社会的小姑娘因为想家,花1000块把租房改造成老家房间
- 西游记|在对待孙悟空问题上,玉帝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