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年内113只基金清盘 公募“马太效应”加剧

本报采访人员 王思文
每年都会有少数基金因为规模不足、基金转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等原因进入基金清盘流程 , “迷你基金”的无奈清盘一直是基金清盘的主要类型 。 今年有所不同 , 除了“迷你基金”的清退外 , 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基金成为另一大重要原因 。
从被动清盘到主动清盘 , 公募基金清盘退出逐渐成为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下的常规现象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统计发现 , 今年以来截至8月20日 , 共有113只基金先后清盘 , 与去年同期的93只相比 , 增加了20只 , 债券基金清盘数量最多 , 达51只 。 值得注意的是 , 今年基金清盘数量的增加与今年“爆款”新发基金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13只先后宣告清盘
近半数为“主动清盘”
8月20日 , 广发医疗指数B发布公告表示 , 此前以通讯方式召开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已经通过了该基金的转型方案 , 自8月25日起 , 广发医疗指数分级A及广发医疗指数分级B的运作将正式终止 。 此后 , 该基金将转型为广发中证医疗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以指数基金的形式正常运行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今年以来先后宣告清盘的基金已经有113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 , 下同) , 原因包括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转型终止、合同到期终止以及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等 , 而在今年以来成立的基金已经多达937只 , 总体来看 , 市场上公募基金的数量仍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今年以来进入清盘流程的113只基金中 , 有55只基金清盘是因为“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而主动清盘 , 占比接近一半;有37只基金是因为“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被迫清盘;有17只基金清盘的原因是“转型成其他基金而终止” , 4只基金则是其他原因 。
事实上 , 每一年都会有少数基金因为规模不足、基金转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等原因进入基金清盘流程 , 其中“迷你基金”的无奈清盘一直是基金清盘主要类型 。 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 , 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 , 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 , 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 , 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本基金合同 , 并对本基金进行变现及清算程序 , 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 一般来说 , 基金规模长期不足5000万元是基金清盘最常见的原因 。
今年则有所不同 , 除了“迷你基金”的清退外 , 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基金成为另一大重要原因 。 按照基金合同规定 , 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召开后 , 同意终止基金议案的基金份额占出具表决意见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基金份额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即可获得终止基金议案通过 , 进入主动清盘流程 。 据采访人员观察 , 这些主动清盘的基金规模并不大 , 许多产品也属于典型的“迷你基金” , 但其中也有少部分基金的基金规模在去年年底仍处在5000万元以上 , 最高的有3亿元 。
行业分化愈加明显
龙头公募基金占优
在A股行情持续向好、基民认购情绪高涨背景下 , 基金清盘数量为何反而越来越多?
某中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对《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随着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愈加成熟、监管层大力倡导发展权益类基金 , 大量居民储蓄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来实现财富增值的意愿非常强烈 。 另一方面 ,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渐建立 , 退出机制日益成熟 , 整体收益率相对有竞争力 , 有渠道和口碑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更受投资者认可 , 在‘马太效应’的行业背景下 , ‘迷你基金’只能处在清退的边缘徘徊 。 ”
在今年基金发行火爆和赚钱效应凸显的背后 , 除了产品规模较低外 , 资金净赎回也成为了“硬伤” , 在基金规模分化巨大的现象下 , “迷你基金”或不足2亿元的“小微基金”不得不无奈退场 。 分页标题
除此之外 , 2020年基金公司仍在处理分级基金等产品的转型清盘工作 ,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今年基金清盘的数量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目前行业分化、‘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 首先 , 行业龙头公司在品牌、业绩、渠道、投研实力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 所以容易出现大批的“爆款” , 这和当前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有关 。 另一方面 , 一些小基金公司因为不受资金的关注 , 规模越来越小 , 导致低于5000千万远规模的“迷你基金”数量也越来越多 。 这些分化的特征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 , 也是公募行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
业内人士认为 , 随着投资者参与公募基金市场理念愈加成熟 , 绩优明星基金产品愈加凸显 , 公募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仍将继续 。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