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路径依赖。


_本文原题:路径依赖 。

王智远|路径依赖。
本文插图
本文共计7123字 , “路径依赖” 。
这是智远的第0120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
“任何需要靠坚持取胜的事情
往往都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给我反馈说:“他每次到晚上 , 都特别的讨厌自己” , 我询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总是因为昨天制定的目标而今天没有行动 , 或者是“拖延”而后悔 。
时常在深夜产生焦虑 , 有的时候非常生气又非常无奈 , 明明昨天说好要做的事情 , 今天怎么就行动不下去 , 执行不了呢?
我告诉他 , 不是行动的原因 , 是因为你陷入了“场景性路径依赖中了” 。
工作中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 , 早上10点上班到了公司 , 第一件事情拿着杯子去“刷杯间”洗下杯子 , 吃个早餐 , 然后自己在上个厕所 , 坐下来收拾下卫生后才开始工作 。
公司如果不要求你在“上班前”把早餐解决了 , 你总是习惯性的“打卡”后或者将早餐拿到公司“吃” 。
手机上的APP很多 , 但是如果自己认真研究你会发现 , 玩手机玩久了 , 自己常用的也就那么几个 , 沉迷于循环的切换当中 。
比如:当自己刷微博久了 , 你就会自动关闭然后打开短视频APP , 当短视频刷到了一定时间 , 你就会切换到朋友圈 。
你总是会陷入这种“路径依赖中” , 当沉迷依赖时间足够长 , 自己便会有“心理厌恶感” , 因为这一切都是“低端快乐的讯息” 。
它给大脑不停的折射和刺激 , 会使你一次一次的不断上瘾 , 因为这些可以给到“及时反馈” , 并不断的进行强化 , 时间久了 , 自己便失去了长期专注一件事物的耐心了 。
01
关于“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 无时不刻 , 从行为到个人意识 , 良好的路径依赖可以培养自己的“优质习惯” , 不好的“路径依赖”会让自己陷于“负循环” 。
路径依赖的本质除了行为层面 , 还有一种是心理需求层面产生的 。
大脑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让自己“自动化的去选择”曾经尝试过的事物 , 或者走过的路 , 而不会选择陌生的赛道 , 因为有部分“风险机制”在 。
1.路径依赖的自增强
工作的时候 , 身边有个伙伴愁眉苦脸的告诉我:“我实在不想吃西红柿鸡蛋面”了 , 他家的面条都吃好几天了 , 每次下楼都吃 , 现在都觉得有点恶心了 。
我就非常疑惑 , 然后说:楼下那么多吃饭的地方 , 换一个不就好了?他摇了摇头说 , “隔壁还有一家黄焖鸡 , 但我不想吃黄焖鸡 , 只好吃面条了 , 因为也吃习惯了” 。
你看 , 一个人哪怕已经在当今走到上一条无比痛苦的路 , 他依旧不愿意去换赛道尝试新鲜的事物 。
有一个猴子实验的故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 将三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中 , 然后里面放了一根香蕉 , 但是一旦有猴子想拿香蕉 , 实验人员就第一时间拿电棒去电击他们 。
经过几次反复实验后 , 三只猴子都知道那个香蕉不能碰 , 谁拿就会被电伤 , 然后自然就没有猴子敢动了 。
接下来 , 实验人员又放进去一只猴子 , 新猴子看到香蕉 , 马上冲上去拿 , 结果就被电了 。
经过几次反复以后 , 新猴子就明白了规则 , 后来实验人员把“电击设备”取掉以后 , 猴子也没有没有再去“碰那个香蕉” 。
你看 , 不仅仅是人不理性 , 猴子也是不理性的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次的行动 , 都在强化我们的动机 , 而这种动机越来越大 , 就容易形成惯性 。
一旦惯性形成了 , 不管这条路是好还是“坏” , 自己都会坚决的走下去 , 这就是路径的依赖 。
一切事物背后都是有真理存在的 , 那么路径依赖的方法论是哪些呢?首先从商业角度 , 我认为 , 一句话总结叫做:给予红利 , 让他依赖 。分页标题
这就像训练小狗一样 , 你想让它听话 , 按照你说的去做 , 首先你就要给一个指令 , 如果它按照这个指令去做 , 你再给他“食物” , 同样 , 在他做错的时候 , 就惩罚它 。
那么时间长了之后 , 他就非常清楚 , 怎么才能得到奖赏 , 并形成惯性 , 即使有一天你不再给他“食物了” , 小狗也会这么去做 。
我们务必要警惕生活中的“某些路径” , 他就像一把宝剑的双刃 , 既能助力自己走向专业非凡 , 也可以随时让自己走向平庸或者颓废 。

王智远|路径依赖。
本文插图
(配图仅供方便阅读体验)
2.路径依赖的起源与作用
该思维模型是由“道格拉斯·诺斯“提出的 , 原本用于形容经济制度 , 又名也叫”路径依赖性“ , 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者制度的变迁 , 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
孔子说过一句话:少成若天性 , 习惯如自然 。
我们每个人当下产生的结果 , 都是以前的路径和决定造成的 , 同时现在所做的事情也直接会影响到未来3-5年的选择 。
在工作层面路径的依赖 , 正向的行为会让自己在垂直领域“持续的深耕 , 越钻越深” , 最终你可能成为一个专家或者领袖 , 而相反的一面 , 会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故步自封 , 错了也没办法及时的跳出 。
企业的增长飞轮也是这个样子 , 好的路径能够对团队 , 组织 , 市场起到正向反馈的作用 , 通过惯性和冲击力 , 产生飞轮效应 , 因此走向“良性的循环”
不好的路径 , 比如“文化的不统一 , 团队价值观的不合 , 组织管理纪律差” , 就犹如厄运的循环 , 企业就会被所在的状态拖垮 , 而这种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 , 就像温水煮青蛙 , 很难跳出了 。
个人成长角度 , 路径依赖效应带来的启发告诉我们“不要做舒适区炫技的小猴子” , 人们容易对成功的经验产生依赖 , 所以有些人愿意相信“成功人士的正向语言” , 而忽略了背后“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问题” 。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叫做:活在当下 。
这句话指导着我们的生活 , 但是这四个字是一个极大的逻辑漏洞 , 如果每个人仅仅活在当下 , 永远关注当下的事情 , 就会形成“思维惯性” , 从而被永恒的困在当下 。
何以理解 , 你看看现在35岁以上的人多数有多惨 , 认为靠着年龄和资历就可以做到领导者 , 在一个行业里面稳定 , 却不知道面临社会大转型期 , 从移动互联网 , 到数字升级赋能 , 这样很快就容易低谷 。
所以 , 越是铁的饭碗 , 越容易灾难 , 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变化 , 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变化 , 以流动体生存 , 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遵循的道理 , 因为时间的每一刻都在给“市场”重新定义 。
02
“分类”与“影响” 。
如果你看古惑仔电影 , 就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人在江湖 , 身不由己” , 这是电影中很多黑道大哥的话 , 他们因为一次偶然的小事情加入黑社会组织中 , 然后一次一次的陷入 , 让自己无法回头 。
时间越长 , 经历的事情锁定性就越强 , 然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惯性 , 不断的推着自己去前进 , 最终“陷入泥潭” 。
1.路径依赖的分类
按照低中高 , 我认为路径依赖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 。
低度的路径依赖 , 在开始的时候大脑成紧张状态 , 会时刻的提醒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 , 会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 , 或者对某些方面给自己产生影响 。
就好比很多人做朋友圈的“社交电商” , 这类人群在第一次做的时候 , 分享海报或者商品到朋友圈 , 顾虑会更多 , 比如“我要不要屏蔽别人” , “身边的伙伴会不会说我等” 。
当一次尝试觉得好像没有人注意的时候 , 那么便有了再三再四的行为 , 如果在二次三次过程中 , 自己能够得到“利益的奖赏” , 那么这个人的动力会强化一大半 , 因为满足了“所见所动即所得” 。分页标题
中度的路径依赖表现在:意识清醒 , 行为无法决策 。 自己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 , 或者长期做会让自己陷入不好的状态 , 但是现实状态下还无法逃脱 。
比如 , 你知道刷短视频会上瘾 , 看着也挺爽 , 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愉悦 , 你也知道看的时间久了就会无法自拔 , 但是“自己还是停不下来” , 今天发誓完 , 明天还想做 。
在比如玩游戏 , 说好的玩两局 , 结果两局结束自己输了 , 但是为了“那口气” , 自己还会继续玩一把 , 来满足心理的欲望 , 这就是典型的“中度依赖” , 中度依赖在某些方面伴随“意识清醒” , 控制力不足 。
我曾经的一个好朋友 , 在一次吃饭中得知 , 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须喝两瓶啤酒 , 如果不喝酒 , 自己将无法入眠 , 这种就属于某些物品的重度依赖 。
当然也有工作层面 , 比如前些年我们看到的报道 , 高速公路收费站因为技术的改革 , 将取消人工收费更改为“AI识别” 。
我想这种问题其实多数的从业者应该是可以察觉到的 , 但是“自己仍然抱有侥幸的心理” , 最后在“无法选择的时候被淘汰” , 也属于典型的“重度依赖”某个工作类型 。

王智远|路径依赖。
本文插图
(配图仅供方便阅读体验)
2.路径依赖认知凝滞与转化成本
由于每个人自身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 , 所以人在面临复杂决策的时候 , 思维就习惯性选择对已经知道的信息进行稍微加工处理 , 即人的思维具有粘粘性 。
黏粘性会习惯用过去场景中做出的决策思维模式来看待新的问题 , 所以认知凝滞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了解信息的成本过高”而导致人具有的认知懒惰 , 从而产生认知凝滞 。
其另外一个层面是不确定性造成的 , 在复杂的环境或者事物中过去的成功经验会造成自己“盲目自信” , 最后产生认知凝滞 。
比如:为什么父母总觉得在家发展有的时候比在一线城市做互联网强 , 有的父母觉得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 , 就是不靠谱等 , 这些都是“认知旧思维的依赖产生的凝滞” 。
所以“认知凝滞”本质会从根源给我们带来路径依赖 , 那么它的转化成本呢 , 在某些方面也是巨大的 , 因为背后都涉及对时间 , 利益等评估 。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职业的发展瓶颈想转型 , 但是自己又担心学习新的技能 , 熟悉新的环境投入的时间巨大 , 且不能直接带来收益 , 最后就会选择算了 。
在比如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想考研 , 但是自己很有可能考不上 , 而且考不上也不清楚以后要不要基于搞科研等 , 这一系列的行为 , 都会有“转化成本”的阻止 。
对于个人而言 , 在重大决策面前一旦做出选择就要不断的投入精力 , 财力甚至物资 , 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不太适合自己 , 也不会轻易改变 , 因为这会使自己以前投入的巨大价值变得一文不值 。
比如自己从事的领域 , 目前做的工作可能不喜欢 , 但是也莫名其妙的做了很久 , 比如“现在的工作 , 自己明明知道不好 , 却因为工资稳定的原因也一直呆着不想换”等等 。
当然企业方面也会有这种“转化成本”的形成: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公司因为某个业务瞬间强大起来 , 但是经过2-3年的发展就会增长瓶颈 , 可是在面临瓶颈的时候 , 企业难以转型 。
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组织人员思维的固化 , 一种制度体建设和形成要很久 , 那么转型也就意味着对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 , 其次就是“业务层面” , 业务瓶颈的核心就在于“一把手” 。
当企业从外面招聘新的业务线负责人的时候 , 他的直接汇报上级也会影响项目的发展 , 最后可能“困难重重” , 就不了了之了 。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中西方文化” , 原本中国治病从来都是以中草药为主 , 后引进西方西药 , 这当中其实面临巨大的博弈和困难 , 经常遭受保守派的质疑 , 其本质还是因为“认知的凝滞”和“批量的转化成本” 。分页标题
03
如何规避消极的“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的本质是“讯息化的内容”对自身认知的强化 ,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让自己“接受新的知识” , 但是多数人在接受新知识时 , 会有“防御的状态” 。
比如自己做的一件事情觉得90%是对的 , 但是拿到会议上探讨 , 结果被同事瞬间否决 , 这本质就是“信息的颠覆” 。
信息的颠覆也就意味着认知层面需要接受新的内容 , 大脑的路径依赖本质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强化“已知和未知” 。
1.第一步:让自己尝试突破信息的囚笼
信息的茧房本质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随着时间 , 习惯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 , 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的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
经常刷“短视频” , 网络新闻的朋友可能会有所察觉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我们手机屏幕刷出的内容 , 基本上会越来越“趋同” , 自己的视野也会变的越来越窄 , 仿佛陷入了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面” 。
这就是“信息茧房” , 在当今这个算法流行的时代 , 为什么一直要强调独立思考呢?就是因为有这种不断上瘾的推荐模型 , 会让自己随着路径一步一步的陷入当中 。
所以 , 当自己有了这方面意识之后 ,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多关注除了感兴趣以外“领域”的内容了 , 然后浏览学习不同的观点 , 让自己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 来对待外界的信息 , 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
从而突破大脑中的“信息茧房 , 能够找到更多的路径 , 避免错误的路径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
那么从执行层面 , 破除这种“茧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第一:除了学习新的知识 , 尽可能在社交平台少点赞 , 收藏 , 甚至转发 , 因为技术可以对用户特征精准的进行刻画 , 然后对用户的反馈进行预测 , 在一定的范围内 , 机器真的能做到“很懂你” 。
第二:便是“注意知识获取的渠道” , 知乎依靠关注 , 微博是热门 , 头条是兴趣 , 所以你关注的“平台”就成了“信息茧房” , 自己尽可能清醒的认知到这个方面 , 才不会轻易的上瘾所推送的内容 。
第二:走出圈子 , 不要沉迷于当下的圈子 , 想要成长本质就要不断更换自己的社交圈 , 走出小圈子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 否则你看到的 , 听到的都只是“自己固有圈子的声音和意见” , 认知的层级也是相同的事物和领域 。
第三:独立思考 , 这个时代我们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 , 而是太多了 , 大部分的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推荐的内容我基本不看 , 因为对我们来说都是“垃圾信息” 。
这些信息回把自己束缚在同质化信息的孤岛当中 , 一方面还不断地清洗着我们的头脑 , 因为同一类信息回不断的强化 , 让自己不由自主的接受它 。
所以 , 对自己来说最宝贵的便是“独立思考” , 今天和过去相比不变的一点是很难在人云亦云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意见 , 跳出茧房才能打开思路 , 多听多想外 , 最重要的就是精准的判断力 。

王智远|路径依赖。
本文插图
(配图仅供方便阅读体验)
2.第二步:舍弃沉没的成本
当自己意识对某件事物产生“依赖”时 , 其实改变还是很快的 , 那么这时对自己来说挑战巨大的便是“舍弃原有付出的沉没成本” 。
在初期 , 沉没成本都不算太大 , 并且可见的收益也是小于“投入的成本” , 不限于时间上 , 精力上 , 当自己想要改变的时候 , 就不要把目光放在已经“付出的成本上了” 。
因为如果沉没成本过大而自己不舍得放弃 , 最终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公交站台边上 , 下班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 , “身边总有人抱怨 , 车都半个小时了怎么还没有来 , 心想再不来就叫出租车了 , 一会儿还有其他约会 , 不然就迟到了” 。分页标题
但是又过了一会儿 , 你发现那个人可能还在那里等“公交车” , 因为他感觉到过去等的这段时间如果叫出租车会“被浪费掉” , 实在不划算 , 于是就会一边牢骚 , 一边得等 。
这样下去却不知 , 可能因为等公交车会“耽误了约会的时间” 。
多数人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 不仅仅看这件事情未来对自己的价值 , 同时也会看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的程度”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 只要你细心留意 , 你会发现生活中埋伏着各种各样这样的沉默陷阱 , 而这些陷阱对于“路径的依赖”起到了多数的影响 。
因此当自己发现一件事情的预期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 , “及时止损” , 舍弃掉沉默成本 , 其实是解决路径依赖最有利的一种行为方式 。
04
利用“路径依赖” , 助力成长 。
多数人的工作都不是天生直接选对的 , 但是它确实环环相扣的 , 就像我一样 , 从主持人入行到最后在互联网公司负责市场 , 做运营 , 而这一切都难摆脱”路径的依赖“ 。
在职业发展当中 , 一旦选择了自己的跑道 , 那么人生轨迹剩下的也就是那几尺宽的路了 , 如果以后对这个宽度不满 , 但也很难改变它了 。
1.不仅仅要强化自己专注的东西
工作的某一个岗位只是代表一个“螺丝钉” , 其实很多的螺丝钉工种的内容 , 自己只需要2-3个月就可以学完 , 而学完之后每天所做的只不过是重复前几个月的东西而已 。
所以 , 我们作为普通人一定要注意这个方面 , 积累自己的厚度 , 所谓的厚度便是“核心竞争力” , 当把本职技能学会 , 经过大量时间刻意练习之后 , 要有意识的拓宽其他“面” 。
比如你能从社群运营 , 到用户运营到活动运营 , 到社区运营 , 到大促 , 到整合营销这一条链路全精通 , 那么自己的核心壁垒便会高很多 。
不断强化自己专注的东西 , 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某一个岗位”或者技能上 , 人的成长本质就好比玩游戏的关卡一样 , 要不断的去解锁 , 如果你知道未来要走这么多的“关卡” , 为什么不去早点行动呢?
但是多数人其实面对工作是“厌烦的” , 那么这时该怎么办呢?就是转换思维 , 把工作变成兴趣 , 这显然有点难 , 因为它代表一个新的路径引入 , 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开放的心态” 。
当别人需要自己帮助 , 或者协助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 , 从内心不要拥有“我去 , 怎么找我帮忙 , 我还有什么工作没做 , 要不要找个理由推脱”这种思维 , 而是要“主动的接纳和学习” 。
这样长期下来 , 你会发现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岗位之外的技能” , 这些东西有一天你也会用到 , 我从小白一路走来 , 都是主动寻求别人有哪里需要我帮忙的 。

王智远|路径依赖。
本文插图
(配图仅供方便阅读体验)
2.培养良好的路径习惯
良好的路径习惯是决定自己能够走多远 , 职业发展 , 人生高度能走多长最重要的因素了 , 人与人的差距也就是5年的事情 , 有的人在25岁还是初顾茅庐的职场小白 , 可是到了30岁就做到了“高管” 。
有的人26-7岁非常的厉害 , 但是到了35岁却一路千丈 , 其实这不仅仅和职业规划有关 , 多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路径”让自己长期已久的坚持下去 。
老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定性” , 我个人觉得人的定性是取决于自己大脑的“认知高度”和“行为意识” 。
如果你的大脑一直强迫自己每天要看书 , 那自己认知每天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深奥 , 看事情的维度也不同 。
相反有的人毕业就不在学习了 , 那思维就会固化定性 , 因为这类人群可能会认为以前大学学的已经够自己在社会生存了 。
当我们要开辟一条道路的时候 , 第一次走永远是比较困难的 , 但是接下来这条路一定比第一次好走 , 所以在培养一个习惯的时候 , 一旦开始 , 那么往下所做的事情就越来越的得心应手 。分页标题
其次 , 优秀源于好习惯 , 而不是强大的自制力 。
很多人认为优秀的人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 实则不是这样的 , 人的自制力都是差不多的 , 都非常的有限 , 真正的差距在于“优秀人的善于养成好习惯” , 遇到棘手问题 , 运用习惯的力量就相对不费吹灰之力了 。
核心观点:
正向的路径依赖可以让自己的三观重塑 。
【王智远|路径依赖。】当心脑对某件事物形成惯性的思维 , 也就不会显得格外的困难了 ,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博弈 , 旧观念不一定是对的 , 新想法不一定是错的 , 但唯有突破思维方式 , 相信你也能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