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不是在无法改变中沉沦 , 就是因无力改变而自责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 , 她很清楚自己和男友的关系问题在于 , 很期待对方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来抚慰她早年缺失的安全感 。一方面她很渴望这样的需求被满足 , 另外一方面 , 她对于总是因无法被满足而破坏亲密关系的这件事 , 生自己的气 。 于是我经常被她“拷问”: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问题对于处在困惑当中的人们 , 几乎常年占据C位 , 难以撼动 。 在咨询工作中 , 这个问题一经来访者抛出 , 咨询师就要面临不大不小的压力 ——或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 告诉他咨询工作不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或去考虑是否在呈现假性自体;总之要保持在咨询师的位置上 , 不陷于利弊选择的现实讨论 , 与来访者拉开问题认同的距离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当然 , 这部分工作的前提是在理解和涵容来访者无法行动的表象之下 , 内在经历的想法和情感体验之后 , 才去进行的 。否则 , 来访者可能觉得我既不能给出现实的办法 , 又无法理解其痛苦的感受;好像我也在以“回避”的方式认同他的问题 , 那么咨询就会陷入僵局 , 甚至咨访关系断裂 。如果来访者期待咨询师可以给出一个免于痛苦、体验舒适的方法 , 而咨询师也致力于告诉来访者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方法 , 只是需要探索你的潜意识 , 这时候相互的投射性认同就发生了; 如果转换一下视角 ,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怎么办”保持好奇和澄清 , 引导对方就此展开更多的联想;来访者对自己如何限定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所觉察 , 双方的工作就有机会开启新的篇章 。2.你的尚待解决问题 , 都事先做好了加密限定 。我发现 , 很多人无法在痛苦面前去行动 , 是对自己的改变有执念 。比如 , 幻想一个顺滑无痛的改变; 改变的结果必须是自己乐意看到的 , 无法兼容他人; 还有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也不在少数;尝试了遇到挫折又退回来 , 陷入新一轮的“怎么办”等等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有一位中年男性 , 他希望我在“要不要给青春期的女儿换新手机”的问题上给予他具体的指导意见 。 在整节咨询的后半部分 , 他有些失望地告诉我:“我以为 , 在这个问题上 , 你会站在我这边 。 ”很显然 , 他已经设定好了怎么办 , 并且期待我能加入他 。 他的态度是:换新手机可以 , 但你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而这是他管理员工的模式 , 并且收效很好 。如果我是这位男性来访 , 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 , 我需要意识到 , 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方式并不适用于父女关系; 其次 , 如果我给女儿换了新手机 , 以她还是个学生并没有步入社会的现状来看 , 我希望她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成绩再提一格?减少玩游戏? 最后和女儿协商解决方案 , 同时准备承受由此可能引起的双方不快体验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以上 , 是现实层面可操作的办法 , 比较偏向认知行为 。 如果这是你需要的 , 而且问题得到了解决 , 那也很好;不一定非得“大动干戈”地进行深度探索 。但是这个案主告诉我 , 在他和父母的关系中 , 没有协商 , 只有听从和执行 。 这是个很重要也很自然的自由联想 , 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工作可以由此展开 。期待一种无痛的改变 , 也是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的限定之一 。文中开头的那位女性 , 她跟我讲的幻想是:如果男友能够每次都按照她的期待回应她 , 她就会做的更好 , 男友也将因此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翻译一下她的话:如果你不能满足我的期待让我愉悦 , 我就只能“作”给你看 。更进一步说:宝宝只还是个宝宝 。分页标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一个人呈现宝宝的状态 , 理论上我们说他处在退行的状态 , 也就是心理发育中止的时刻;同时这个位置也是早期创伤可以被修复的起点 。如果我们通过觉察也好 , 咨询也好 , 能够看见这部分 , 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寻找重新被“养育”的机会 。选择做咨询是相对安全的方式 , 在这个关系的容器里 , 你能够退回到卡住的地方 , 咨询师作为象征性的母亲发挥应有的功能被来访者使用 , 使其在部分或一定程度上地完成心理的发育过程 。《圣诞苦公公》中提到:害怕失去爱 , 也是爱的一部分 。就像承认活着要吃饭、穿衣、睡觉;买东西就要付钱一样 , 去承认历经痛苦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 对我们真正的改变起到基础和稳定的作用 , 也意味着我们开始加入成年人的世界 。3.如果无法把问题干掉 , 那就带着它亲历你的生活 , 直到能够抵达解决它的境地 。这也是让很多人一直感到困惑的“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 , 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 。 在道理上懂了 , 但我们并没有“亲历”这个过程 , 那些经验就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我的一位来访 , 她的第六感很厉害 , 尤其是在怀疑男友可能有不轨行为的时候 。有一次她直觉男友的出差 , 是和别的女孩开了小差;于是她在某宝上购买了私家侦探 , 结果实锤 。她十分详细地跟我描述了从怀疑到证实的整个过程中 , 所有的身体和情绪感受 。一周后 , 她选择了干脆利落的分手 。我们的“自体” , 首先是身体上的自体 , 包括呼吸、心跳、皮肤的温度、身体的活动等一系列的原初过程;然后才是精神或心理上的自体 。当我们从身体到精神整体去亲历一件事情 , 才会从现实中得到来自外界的真实反馈 , 所有的体验被激活 , 好的坏的 , 愉悦的痛苦的 。见识过问题的完整面目 , 就有了选择和面对的先决条件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如果只是一味回避痛苦 , 那些道理就永远属于别人 。无论做什么事情 , 都想马上看到结果 , 这是我们本能的愿望 。 而生活 , 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等待构成 。不经意间有一天 , 当初陪着我们的那个问题不再是问题 , 也许可以轻轻对自己说一声:哦 , 原来我已经到这里啦 。4.清醒地活着是更高级的解决问题方式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 天津的84岁奶奶和86岁的爷爷终于离婚了!奶奶拿到离婚证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离婚快乐!我一定要去吃喜面!” 在两人57年的婚姻中 , 因吵架动手多次报警 , 连使用菜刀都是AA制;离婚的最后一刻仍因互不信任产生房产纠纷 , 最终由法官调解成功 。法官寄语道:既然二心不同 , 难归一意 , 不如一别两宽 , 各生欢喜 。我想 , 两位老人最终都无法知道 , 他们的潜意识是如何推动着自己走完这一生 。 对此结果 , 唯有祝福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作家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 是一位活得十分清醒的名门闺秀 , 张爱玲评价她“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 。 ” 她25岁那年在开往英国的轮渡上 , 邂逅了玉树临风的才子李开弟 , 遗憾的是对方已经订婚了 。张茂渊从此开始等待 , 一等就是半个世纪;1979年 , 孤身一人的李开弟被平反后 , 终于把78岁的张茂渊娶回了家 。两人共同度过12个春秋 , 在张茂渊90岁的时候 , 因乳腺癌撒手人寰 。半生等待 , 暮年相守 , 那份清醒显得格外绵长与永存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台湾著名美学家蒋勋在谈到自己经历心肌梗塞手术的过程中 , 很感谢那位30多岁的年轻医生;因为病情紧急 , 需要从鼠蹊的部位插管进去 。虽然上了麻药 , 还是会痛到大叫 。 这位医生说:“好 , 最痛也就这么痛了 。 ”这句话在当时对蒋勋是莫大的安慰 , 可以清楚预知后面的痛的级别 。毕竟 , 最令人恐惧的 , 是对未知的恐惧;清醒地活着 , 本身就可抵御恐惧进而促进改变 。写在最后: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 , 都或多或少可见由早年经历发展而来的“症状” , 包括面对问题时解决能力不足 。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 , 紧紧抱着过去的经历不放 , 就错失了迎接改变的机会 。 那头小象已经长大 , 只是它还不知道或不愿相信自己已是大象 。看着小象 , 去做大象该做的事情 。 让上帝的归上帝 , 凯撒的归凯撒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插图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这一次,咨询师决定告诉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