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生活,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西藏林芝、山南、拉萨三地脱贫攻坚掠影
【都是一家人 共过好日子】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张 蕾、郭红松、尕玛多吉
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 ,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 , 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 , 哺育着两岸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 。 沿着雅鲁藏布江东段一路向西 , 从林芝到山南再到拉萨 , 14天密集的采访行程中 , 我们在时空交错间穿行 , 回忆、感受、憧憬着雅江两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西藏人民 , 曾经历了苦难的过去 , 如今 , 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和火热的心灵 , 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美好 。
1.越吃越香的旅游饭
在搜索引擎上 , 坐落于318国道旁的扎西岗村颇有名气 。 这个藏语意为“吉祥坡”的地方 , 与著名的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鲁朗林海等多个知名景点毗邻 , 是沿着318国道徒步、骑行的驴友和自驾车旅人游林芝的首选住宿地 , 近些年 , 村里不少人都办起了家庭旅馆 。
采访人员慕名走进“平措大叔家庭旅馆” , 热情好客的主人早已站在家门口迎接 。 1998年 , 平措大叔开办了扎西岗村第一个家庭旅馆 , 刚开始只有八间客房 , 每年收入三四千元 。 如今 , 客房规模扩大到50多间 , 而且带有卫生间、餐厅和茶馆等配套设施 。 “平时一家五口人打理旅馆的事情 , 旅游旺季就从日喀则或山南那边雇人帮忙 , 去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 , 这要感谢党的关怀 , 感谢国家的扶持 。 ”平措大叔说 。
近几年 , 由广东省投资逾30亿元援建的一座崭新的国际旅游小镇——鲁朗 , 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的目光 。 小镇的建设运营辐射带动了周边扎西岗、东巴才、罗布等村的发展 , 使得乡村旅游成为鲁朗人致富的重要渠道 。 当地农牧民从依靠“半农半牧”、采挖销售林下资源 , 到办民宿、餐饮、骑马射箭场 , 逐步吃上了旅游饭 , 并且越吃越香 。 据扎西岗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介绍 , 全村68户人家中 , 有52户开了家庭旅馆 。 随着内地对口支援西藏政策的实施 , 扎西岗村早在2016年就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 如今全村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
“未来 , 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鲁朗景区管委会将突出从‘援建’到‘市场化运营’的转型 , 实施‘一镇两翼’(龙头景区+旅游集散地+产品供应地)的特色化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 将旅游资源继续向脱贫攻坚聚焦 , 扎实推进产业援藏 , 抓好民生重点项目建设 , 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 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 , 鲁朗景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胡雄英表示 。
【追求幸福生活,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西藏林芝、山南、拉萨三地脱贫攻坚掠影】2.“有身份证”的牦牛产业
地处西藏中部的拉萨市当雄县净土牧场内 , 正在育肥的牦牛一边慵懒地摇着尾巴 , 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牧草 。 这些牦牛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 扫描它们的电子耳标 , 年龄、户主身份、健康状况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
当雄 , 藏语意为“挑选的牧场” , 辽阔的草原、丰美的水草使这里成为牦牛的天堂 。 但长期以来 , 简单粗放的养殖方式、牧民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以及产业链发展滞后等问题 , 使得老百姓家里呈现出“有资产没资金”的窘境 , 大大阻碍了致富的步伐 。 “这么好的牦牛 , 产业却搞不起来 , 牌子打不响没销路 , 老百姓的收益怎么保障?”当雄县县长其美次仁不止一次地自问 。
2015年 , 当雄县提出打造“有身份证”的牦牛产业 , 即通过建立产品追溯体系 , 打造牦牛品牌产业链 , 积极探索高效养殖育肥技术 , 实现农牧业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如果说可追溯体系健全了牦牛养殖过程的信息记载 , 那么现代化牧场的投建使用则进一步提升了牦牛的品质 。
2017年 , 在当雄县龙仁乡郭庆村 , 净土牧场正式成立 。 人工培育鲜草7日长成 , 1吨种子可产10吨鲜草 , 解决了冬季牧区饲草料短缺问题;以天然精补饲料补充营养需求 , 让牦牛由“吃饱”变为“吃好”;兽医全程跟踪 , 及时预防和发现疾病 , 为牦牛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经过科学育肥 , 牦牛冬季掉膘的问题得以解决 , 每头牛还能增重40公斤左右 , 出栏时间减少2至3年 , 而且肉质更加鲜嫩 。 此外 , 舍饲、半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有利于草场生态保护 , 草畜平衡也能得到保障 。 ”净土牧场负责人阿旺多布吉强调 。 分页标题
科学养殖带来的模式创新 , 也为当地牧民开辟了致富渠道 。 净土牧场采取“牦牛入股、草场流转、牧民入园”的经营方式 , 不仅稳定了牦牛来源 , 还让牧民获得了收益 。 如今 , 当雄牦牛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 , 完成了牦牛肉“SC”认证 。 随着牦牛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 全国各地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
3.“搬迁”出来的幸福
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 , 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必然选择 。
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精准扶贫集中搬迁安置点 , 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 。 2017年 , 150户683名村民陆续从那曲、阿里、昌都等极为艰苦的地区搬迁到羊八井镇彩渠塘村 。 他们原来大多在高寒地区随牧而居 , 缺医少药 , 没水没电;来到新村后 , 不仅衣食住行和医疗有了保障 , 还能就近就便务工 , 参加集体经济分红提高收入 。
文章图片
在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 , 妇女们聚在一起编制生产和生活用竹器 。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张蕾摄/光明图片
据来自那曲市申扎县的旺扎回忆 , 2013年自己首次被识别纳入贫困户时 , 一家七口人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 , 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放牧 , 收入低 , 房屋破旧 , 连起码的吃穿都犯愁 。 搬迁到彩渠塘村后 , 旺扎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 接受技能培训后 , 旺扎在村幼儿园当起了保安 , 妻子塔吉在村妇女手工编织合作社就近就业 , 风湿病也有了明显改善 。 儿子扎西桑珠完成了中职教育 , 孙子仁庆巴桑正在读大学 , 教育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
“全家的转移就业性收入为20780元 , 加上村里的产业分红 , 年收入达到75396元 , 生活蒸蒸日上 。 ”旺扎说 , 去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后 , 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阻断致贫的自然条件因素 , 转变贫困户听天由命的思想 , 激励他们勇于改变贫困现状 , 扶起脱贫的志气 。 ”在彩渠塘村第一书记德吉白珍看来 ,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盖新房给福利 , 一搬了之 , 还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为了更好地“啃下”这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 当地基层党组织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 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等方面实施“精神扶贫” , 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 , 通过结对帮扶、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 , 激励贫困户勤劳致富、立志脱贫 。
4.“变绿”带来的惬意与美好
被问起拉萨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常来宗角禄康公园锻炼的尼玛思忖了片刻 , 给出的答案是:“树木绿了 , 环境美了 , 晨练的人越来越多了 。 ”
拉萨变绿了 , 这是生活在拉萨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 这份“绿” , 源于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 , 得益于这些年实施的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工程、“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 。 通过深入实施“环境兴市”战略 , 拉萨市以这些重大项目为载体 , 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 实现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品质的蝶变 。
同样可喜的变化发生在山南市 。 “四年来 , 我们与中科院植物标本馆、西南民大、西南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 , 调查西藏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 基本摸清了当地的野生植物本底 。 ”站在野生植物标本墙旁边 , 藏草集团总经理、藏草研究院院长赵韦向采访人员介绍 。
作为蒙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 藏草集团扎根西藏山南 , 致力于驯化乡土植物修复当地沙化土地 。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之一 , 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占地约1万亩 , 分为科技扶贫种苗科研、科技扶贫种苗示范和生态修复示范三个区域 。 “我们的项目区在山南流转村集体土地8200亩 , 每亩土地年租金50元 , 算下来 , 这些村集体年创收41万元 , 可以覆盖带动178户818人增收 。 ”赵韦说 。 分页标题
“雅鲁藏布江 , 流向梦中的天堂 , 用你的生命托起希望 , 自由的飞翔 。 ”雅鲁藏布江畔 , 悠扬的旋律一次次回响在耳边 。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 , 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 加快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现代化……西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 , 从未停歇 。
采访札记
西藏的明天更美好
有了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 , 西藏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成功打造 , 是扎实推进产业援藏 , 扶持、带动西藏农牧民奔小康的实际行动;羊八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 , 是基层党组织着眼精神扶贫 , 通过结对帮扶、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 , 引导贫困群众立志脱贫、勤劳致富的不懈努力;当雄发展“有身份证”的牦牛产业 , 是地方政府探索现代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 , 更是巩固脱贫成果、帮助百姓增收的产业依靠……
采访中 , 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声声衷心的感谢、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 勾画出这片高原热土上最美的画面 。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 , 短短六十载 , 跨越上千年 。 在终结了千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后 , 如今 , 西藏儿女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
千年梦圆 , 祝福西藏的明天更美好!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0日 08版)
- 天涯共此时|舞蹈出身却被迫成为央视主持人,颜值不输李红,半隐退后生活成谜
- 渔光曲|《渔光曲》是第一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还有人为此牺牲
- 你跟我多交流交流吃幸福药的体会,别理他啊~
- 浙样的生活|刚刚,抓到了!
- 电视剧|《幸福还会来敲门》真想暴打编剧,背运连连的黄自立啥时翻身?
- 风险|乌鲁木齐市多地区疫情风险等级下调,生产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
- 公益性|“家门口就业 拥抱新生活”——广西公益性岗位稳就业见闻
- 绅士老司机|张智霖夫妇同框剪发秀恩爱,袁咏仪望夫眼爱意浓,老夫老妻好幸福
- 新华社|甘肃文县:洪水过后 生活重新开始
- 创新服贸|创新服贸 互惠共享 | 智能科技改变生活 服务贸易添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