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父|「人文」郑板桥“难得糊涂”里的“糊涂”有三个解释,两种是山东的美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 郑板桥游历莒州(今莒县) , 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 , 当地王员外大摆筵宴、给予款待 。
王员外久闻板桥大名 , 于是 , 就在宴席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糊涂菜” 。 “糊涂菜” , 就是先用面糊把鸡、鱼、肉或其他菜包裹起来 , 然后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黄 。 因为此菜上桌时 , 外形像老虎头 , 故称“虎头菜”、谐音为“糊涂菜” 。
郑板桥品尝此菜后 , 赞不绝口 , 就问王员外名字 , 员外据实告知:“我们当地叫糊涂菜 。 ”后来 , 王员外请板桥题字时 , 欣然提笔写下了:难得糊涂 。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 竟然说的是山东民间的一道菜?……别觉得奇怪 , 还有说法称“难道糊涂”是山东的一锅粥的 。
在山东菏泽、济宁、泰安一带 , 流行一种早餐粥饭 , 叫做“糊粥” 。 最著名的一种糊粥 , 是菏泽郓城的吕家糊粥 。 吕家糊粥相传是汉太祖刘邦的吕后娘娘发明的 , 吕氏后人代代相传、沿承至今 ,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糊涂鸡(虎头鸡)
糊涂粥( 郓城糊粥)
糊粥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细面 , 以一定比例兑水搅匀成糊 , 然后把铁锅干烧至通红 , 再把少量面糊倒入锅内 , 形成锅巴后再倒入大量的面糊 , 煮开后即为粥 。
糊粥特点是 , 入口时米香、豆香甚浓 , 略有糊味 , 故称糊粥 。 糊粥可以温胃养胃 。 尤其醉酒之人早晨喝一碗糊粥后 , 会让胃顿觉舒服 。
糊粥在当地又称“糊涂” 。 热乎乎的糊粥上来、稍加冷却 , 表层会起层凉皮 , 但下面依然烫热 , 所以当地流传“心急喝不了热‘糊涂’”的民谚 。 待糊粥凉透后 , 还可用刀切成豆腐块状食用 。
郓城糊粥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 如济宁糊粥、微山糊粥、梁山糊粥、东平粥(徐家粥)、蒋家粥(鱼台)、金乡粥等 , 都是一脉相承 。
相传 , 郑板桥游历经过郓城时、被当地人招待以糊粥 , 食后大赞、挥笔写下“难得糊涂” 。
还有一种说法是 , “难得糊涂”说的是“糊涂人” 。 传说 , 郑板桥游历莱州云峰山时 , 专程去观郑文公碑 。 由于流连忘返 , 天黑后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
板桥画竹
难得糊涂
屋主为一老翁 , 自命“糊涂老人” , 屋内有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 , 石质细腻 , 镂刻精良 , 令郑板桥十分叹赏 。 老翁请板桥题字、以刻于砚背 。 板桥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 , 然后盖上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 , 板桥就让老先生写一段跋语 。 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 , 得顽石尤难 , 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 。 美于中 , 顽于外 , 藏野人之庐 , 不入宝贵之门也 。 ”
当他用方印时 , 板桥看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 , 乡试第二 , 殿试第三” 。 板桥这才知道老翁是一隐退官员 , 于是就补写了一段:“聪明难 , 糊涂尤难 , 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放一著 , 退一步 , 当下安心 , 非图后来报也 。 ”
【年之父|「人文」郑板桥“难得糊涂”里的“糊涂”有三个解释,两种是山东的美食】事实上 , “难得糊涂”中的“糊涂”二字 ,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并不奇怪;不是有句名言 , 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 广东,别急 | 地球知识局
- 日本,成人收养 | 地球知识局
- 一词多义太占内存
- 综艺|大胆的湖南卫视在人文和创新的道路上,再次走在了其他卫视前面
- 人文|人文科技如何塑造中国未来?Discovery《中国愿景》详解中国创造
- 自在糊涂
- 化妆品|他是六神之父,中国化妆品界第一人,死磕30年只为给国货争气
- 老年痴呆可防可控
- |“猕猴桃之父”:当生日遇上七夕
- 推广|《中国新说唱》宣扬黑人文化,初衷是推广rap,为何只取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