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摘要:秦岭最美是商洛 , 商洛最美是丹凤 。在美得让人心醉的凤冠山里 , 时常可以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 , 牵着10匹马 , 依靠原始的人扛马驮 , 将建筑、通信等材料化整为零 , 运输到大山深处的基建工地 。他们传承了祖辈留下来的“马帮精神” , 用马背“驮”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队翻山越岭 。
秦岭最美是商洛 , 商洛最美是丹凤 。在美得让人心醉的凤冠山里 , 时常可以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 , 牵着10匹马 , 依靠原始的人扛马驮 , 将建筑、通信等材料化整为零 , 运输到大山深处的基建工地 。他们传承了祖辈留下来的“马帮精神” , 用马背“驮”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
今年66岁的何军长和47岁的赵书亮是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鹿社区赵户岭村村民 , 他俩组建的马帮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 。
8月4日 , 采访人员见到赵书亮和何军长时 , 他俩正牵着刚送完货的马 , 走在返回赵户岭的山路上 。由于马背上货都卸了 , 马走得很轻松 , 清脆的马铃声在沉寂的山间回荡 。
“附近有老人去世要修墓 , 今天我们送些沙子、水泥、砖头和石块 , 跑了30多公里的路程 , 收入1000元 。”赵书亮说 。
“去年靠赶马挣了10万元!”何军长指着10匹膘肥体壮的马笑着说 , “我跑了13年马帮 , 养活了一家人 , 如今两个儿子都成家了 , 也有了孙子 ,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
2007年 , 何军长和赵书亮买了两匹马 。2008年 ,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始修基站和铁塔 , 他俩赶着马儿 , 帮工地驮沙子、砖头、水泥、螺丝等 。一匹马一次驮140公斤至150公斤 , 距离近的 , 驮一袋水泥两元 , 距离远的七八元 。
2009年7月23日 , 竹林关发生水灾 , 整个桃花谷遭遇泥石流滑坡 , 需要修渠修路 , 他们又在这里干了四五年 。当时驮队的马匹已经有34匹了 。活多马累人也辛苦 , 当时他们还雇了七八个人帮忙 , 每天100元 。但是雇来的人不懂马 , 造成马匹摔伤 , 损失惨重 。
干了七八年后 , 马帮的口碑远扬 , 山阳、镇安等地有工程就联系 , 名气也越来越大 , 活都找上门来 。后来林业部门又在山坡上搞绿化工程 , 一张张运输订单纷至沓来 。
他们每天早起晚归 , 风餐露宿 , 穿梭于乡间山野 , 在工地一待就是几个月 。一片简易篷布、一个蚊帐、两张床板 , 就是马帮的宿营地 。干活都是半夜两点出发 , 一直到上午11点休息 。
“每天清晨起来 , 第一件事就是把马喂饱 。收工了还要忙着备第二天的马料 。下雨的时候最辛苦 , 被雨水淋成落汤鸡 。”何军长回忆道 , “赶马最难的是上料 , 每匹马驮着两大筐重约300斤石料 , 这些石料需要自己从地面铲到筐里 , 每天至少要铲5000斤 。”
“我们年龄大了 , 经常跑山路 , 腰酸腿疼 , 人受不了 , 所以现在马匹也减少到10匹了 。”何军长补充道 。
马帮人视马为人 , 没有马就没有马帮 , 爱马就像爱自己 。
【马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马背上的“致富路”】今天走了多少路 , 明天还有多少路 , 对马帮来说从来都没有仔细算过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都是追梦人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陕西农村报采访人员 崔福红 文/图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网址:/a/2020/0818/1597705285.html
标题:马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马背上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