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经常看古代题材影视剧的人 , 可能对“风闻奏事”这四个字并不陌生 , 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 所谓的风闻奏事 , 就是说听说了一件事情以后 , 就可以给朝廷上书 , 以匡扶政治得失 。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风闻奏事 , 是古代御史的专权 。用现在的话说 , 就是古代监察部门的职权 。现代政治的监察部门 , 不管是要调查某件事 , 还是某个人 , 都讲究证据 。就像公安局抓坏人一样 , 就算明知道犯罪嫌疑人是谁 , 但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 , 是不能够抓人的 。那么古代的御史官员们 , 是如何获得风闻奏事的权力的 , 皇帝就不怕他们胡说八道吗?一、 风闻奏事 , 最开始其实针对的不是官员个人 , 而是国家的政策得失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说起御史 , 很多人都知道 , 这就是古代的监察官员 , 专门弹劾官员的 , 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 。但实际上这种观念还是有一点问题的 , 古代御史和现代的纪检委 , 既有相同的地方 , 也有不同的地方 。
首先是执法权的不同 , 古代御史可以风闻奏事 , 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执法权的 。也就是说 , 你可以弹劾一个人贪赃枉法 , 但你不能因为自己怀疑别人贪赃枉法就直接去把人家抓起来 , 要不要抓 , 派谁去抓 , 这个权力还在于皇帝 。
其二 , 古代御史虽然在影视剧中 , 经常出现的职责就是弹劾别人 , 但实际上这个职位的职责不仅如此 , 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就是 , 为天子耳目 , 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锦衣卫的工作 。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 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家天下的制度 ,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 但他个人能力有限 , 不能够完全去掌控每一件事情 , 只能将职责们分给大臣 。
而御史的职责 , 就是当好皇帝的眼睛和耳朵 , 监察官员们在做官的过程之中有没有犯法 。同时 ,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 , 施行的政策是不断变化的 , 这些政策实际效果如何 , 能不能真的推行下去 , 实质上也需要御史向皇帝报告 。但古代官员数量有限 , 御史也不可能真的走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 而政策这个事情 , 往往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民情 , 民情不同 , 政策的效果也就不同 。
赋予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 , 实际上就是赋予他们为皇帝打听天下民情的权力 , 如果影视剧中的说法的话 , 他们本身就是个“包打听” 。对于包打听来说 , 重要的当然不是打听到的东西真不真 , 而重要的是有没有打听到东西 。二、风闻奏事 , 实际上也是皇权压制臣权 , 故意给予官员压力 , 整肃社会风气的一种办法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跟现代社会不同 , 不管是监察还是调查 ,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 都促使人们在科技面前没什么秘密可言 , 一个官员要是贪污了 , 不管你藏得再好 , 都很容易找出证据 。
但古代不同 , 古代交通极为不方便 , 远在海南的官员 , 每年想要朝见皇帝 , 光走路就要走大半年 , 像盛唐时期的西域都护府 , 如果有使臣从长安出发去西域李白的故乡 , 碎叶城的话 , 脚步稍微慢一点 , 他就要在路上过年 , 一来一去动辄好几年 。
在这样的物理条件下 , 让御史官员在弹劾的时候必须调查清楚证据 , 那就别想着工作了 , 三年办一个案子 , 一辈子也干不了多少 。对于朝廷来说 , 在御史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 这就太入不敷出了 。分页标题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全国的御史全派出去 , 也管不了几个贪污犯 , 反而让更多的官员没有了监管 。但风闻奏事就不一样了 , 不管这个“风闻” , 也就是听到的消息是真是假 , 只要有人弹劾你 , 皇帝手上就握有你的把柄 , 如果皇帝是个明君 , 自然就会督促你学好 , 或者调查清楚以后再惩罚 。
如果皇帝是个像明代嘉靖那样的昏晕之君 , 就干脆捏着你的把柄 , 将你当成是给自己办事的一条狗 。
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 , 风闻奏事对于官员来说 , 无疑是一种紧箍咒 , 他必须要小心谨慎 , 尽量保持清廉 , 才能不被百姓们所怨恨 , 也才能不被御史们所弹劾 。三、随着古代官僚制度越来越完善 , 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 , 逐渐从震慑贪官污吏 , 转变为朝廷党争的武器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皇帝和国家的角度来看 , 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 , 当然是有助于国家稳定 , 皇权稳固的 , 因为它对官员形成了高压的监督策略 。但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 皇帝权威日渐深厚 , 官僚系统也越来越成熟 。这个时候皇帝和朝臣的对立 , 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
无数掌权的大佬们 , 为了政治斗志 , 利用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 , 致力于将对方赶下台 , 长此以往下去 , 御史和他们手中风闻奏事的权力 , 就不再是王朝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 而成为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的武器 。
这个时候 , 各种各样不和常态的政治制度就又出现了 , 比如锦衣卫 , 东厂西厂 , 实质上就是在朝廷内阁掌握了科道言官 , 也说是御史以后 , 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 , 用特务组织取代御史的过程 。四、结语

证据|风闻奏事:古代御史言官谈和大臣,为何不重视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用现在的角度来看 , 御史大夫风闻奏事的权力 , 当然是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 , 所谓疑罪从无 , 就是说如果只是怀疑一个人有罪 , 而没有证据的话 , 那就要将之当成无罪释放 。
这样一来固然有很多真正的罪犯逃脱了法律的打击 , 但却也保证了社会的相对公平 , 杜绝了像古代晚期那样 , 掌握着风闻奏事权力的御史 , 没有承担起自己职责 , 反而成为别人政治工具的现象出现 。
从历史的贡献来看 , 风闻奏事在中国古代 , 是起了一部分积极作用的 , 但这部分积极作用因为皇帝私心的发展 , 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效力 , 因此到了明清之际 , 御史台和科道言官 , 实际上都成为内阁和皇权斗法的武器 ,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