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大家知道 , 耳聋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 造成一个人“后天性耳聋”的原因又分为:“机械性损伤”引起的耳聋(比如掏耳屎的小勺等尖锐物刺穿耳膜) , 以及“药物使用错误”(包括“药物使用过量”)引起的 , 这后一种原因造成的 , 就属于“药物性耳聋” 。 而且有些“先天性耳聋”、“一生出来就是聋子” , 是其母亲怀孕时吃错了药造成的 , 而其母亲吃错了药同样是医生开错了、选错了药的种类或剂量(一般是剂量过大)所造成的一种“医疗事故” 。 就是说 , 无论是先天性耳聋 , 还是后天性耳聋 , 其中有一些都是医院、卫生院所制造的“医疗事故”造成的 。据《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年第6期上《药源性听觉障碍》一文的一开头说 , 在我国的聋哑学校的学生中 , “50年代因药物致聋者不足3% , 而70年代增加至28%-35%”;而据原文中对这个数据的最初出处的说明、注释 , 最初出处是《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1年第4期上刊登的 ,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委会”所撰写的《为开展防聋治聋工作而努力》 。而下面这篇文章中则进一步明确地说道:“据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统计 , 1955-1956一年间 , 在‘感觉神经性聋’中 , 因链霉素引起者仅占5% , 而1963和1964两年中上升至14.8% , 70年代增至20-25% 。 由此可见药物致聋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 ”由此可见 , 六、七十年代时我国的不少医院制造的“医疗事故”导致了不少的儿童、青少年变成了“药物性耳聋”人士、残疾人 。标题:药源性耳聋临床分析;转自一份名叫《重庆医药》的1984年第2期 。 该杂志现已改名为《重庆医学》 , 是“重庆市医学会”和“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杂志 。
那一期《重庆医药》的封面 。■重庆医学院第一医院耳鼻喉科 陈以华我科门诊1981一1982年遇典型“药源性耳聋”6例 , 报告分析如下 。 (临床资料见附表)
楼主批注:这张表格的第2列是患者的“年龄” , 第3列是病历;从这6名患者的病历中可以看出 , 除了第3名患者外 , 其他5名患者都是在1978年以前 , 就由于被错误地使用了“链霉素”或“新霉素” , 而成为了“药源性耳聋”者!而第3名患者——那名45岁的女患者不仅自己在1980年由于被错误地使用、注射了“链霉素”而成了聋子 , 她的3个孩子也分别在他们各自1岁、3岁、8岁时因为同时患上“百日咳”病 , 被注射了链霉素 , 都成了聋子 。 当年的人结婚、生小孩都很早 , 尤其是女性 , 一般在28岁前绝对会结婚 , 那么45岁-28岁=17 , 1982年-17年=1965年 , 就是说她最晚在1965年时就已结婚 , 假设她第二年(1966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 以及第一个孩子在1982年时仍只有8岁 , 1966年+8岁=1974年 , 就是说大约在1974年 , 即她最大的小孩8岁时 , 她的3个小孩都由于同时患上“百日咳”、注射链霉素 , 而成了聋哑人!不过这里请大家注意 , 表格中的这6个人不是由于“重庆医学院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开错了药而聋掉的 , 而是这六人到该医院就诊之前 , 以往在其它的医疗机构看病时被“医疗事故”变成聋子的 。对内耳有损害的药物目前主要有氨基糖甙族抗生素、利尿剂、水杨酸制剂、抗肝素化制剂、细胞毒素制剂、抗惊厥制剂等 , 统称为耳毒性药物 。 氨基糖甙族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 , 临床使用广泛 , 致聋机会多 , 且多为永久性 。
据国内调查 , 在聋哑学校中 , 五十年代“药物性耳聋”仅占3% , 1981年我们对重庆市聋哑学校236例学生进行耳聋病因调查 , 因氨基糖甙族抗生素致聋者高达50% 。 据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统计 , 1955-1956一年间 , 在“感觉神经性聋”中 , 因链霉素引起者仅占5% , 而1963和1964两年中上升至14.8% , 70年代增至20-25% 。 由此可见药物致聋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
这则是那一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的封面;该杂志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 。
原杂志上《药源性听觉障碍》一文第1页所在的页面的扫描图 。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814/1597414088.html
标题:六、七十年代时我国的很多医院都发生过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