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颉江泊
甘肃甘谷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嘉峪关市领军人才、嘉峪关市青联委员、嘉峪关市书协副主席、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兼职教师 ,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创作人才培养项目 ,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青年人才资助项目 , 获第六届“中国书坛百强榜”二等奖 , 第九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 , 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特等奖 , 第四届“张芝奖”二等奖、嘉峪关市第二届“雄关文艺奖”二等奖等 。作品入展中书协2016年教学成果展优秀奖、第八届新人展、第二届行书展、第四届青年展、第二届大字展、第二届楷书展、第二届临帖展、行书入展第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第十二届国展、第四届文质兼美书法展等 。
仓颉造字 ,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 而青年书法家颉江泊也与“字”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 , 书法家要到一定年龄才能称之为“家” , 而作为80后的颉江泊 , 已经在书法造诣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中国书协副主席翟万益曾说:“颉江泊是近年涌现出来的全国青年书法才俊 , 他的书法业绩一次一次突出展示在全国性的一些重大展览上 , 引起了书坛的关注 , 这与他长期秉持的研究方法有关 。我们关注他的作品 , 可以发现他的契合点在于能够深入传统经典 , 在吃透经典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当代书坛发展的风格倾向 , 把一些当代代表性书家的成熟作品予以认真参照 , 使传统经典与当代创作气息完美统一 , 给审美主体一种十分纯真的审美感受 , 故而能在当代书坛稳立脚跟 , 持续发展 , 从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关照 , 可以肯定他的发展将是可持续的 , 将会为以后的事实所证明 。”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书法大家如此赞誉?日前 , 采访人员有幸见到了颉江泊 , 听他娓娓道来……
“我的家乡在陇右甘谷 , 这里历史文化悠久 , 人杰地灵、崇文尚武 , 尤崇‘书法人’ 。从小我受父辈的影响 , 所以凡是有字画处便多留心 , 模仿学习 。”从上小学之后 , 颉江泊从“小楷”、“大楷”作业开始学习书法 , 也是从那时起 , 他的毛笔就未曾离身 。

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时候学习书法只是凭着兴趣使然 , 真正从内心深处想要研习的书法是工作之后了 。每个书法人都知道临帖的重要之处 , 我也不例外 , 尤其在静对古代碑帖时 , 心中自有一番惬意 , 体悟先贤挥用之妙 。”提到自己熟谙的碑帖 , 颉江泊说:“刚开始临帖时 , 我比较偏爱《集王羲之圣教序》 , 后又临习孙虔礼的《书谱》和二王手札及《十七帖》 , 在临帖的过程中 , 我深深感受到魏晋书法风流之高妙 , 但感觉自己始终不得法……”
书法家米芾曾在《海岳名言》中写道:“一日不书 , 便觉思涩 , 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学书须得趣 , 他好俱忘 , 乃入妙 。别有一好萦之 , 便不工也 。”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 , 植基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 , 这句话对颉江泊的影响很大 。“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 并且潜心临习米芾 , 学习其汲古之深 , 更学他‘风樯阵马 , 沉着痛快’(苏东坡对米字之感) , 假以时日 , 总能勤以补拙的 。”颉江泊说 。
工作之余 , 颉江泊遇到名贤题墨、丰碑大碣 , 必会前往现场观看 。他曾在天津、河南博物院亲眼目睹了明代著名书画家董思白的真迹 。“见到真迹才如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人用墨之精妙 , 今人恐难望其项背耳!”颉江泊感叹到 。除此之外 , 他还在京津之地参观了朱耷、徐渭、王铎、傅山等书法家的真迹 , 然而感触最深的当数参观故宫博物院特展时 , 见到了苏轼的《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 。“记得当时看展时 , 此二帖合装为一卷 , 卷后有董其昌跋 。二帖下笔自然流畅 , 劲媚秀逸 , 笔笔交代分明 , 精心用意 。虽为书札 , 却写得非常精致 。我仿若睹帖思人 , 神接千载 , 穿越时空 , 如面坡翁作文属稿之场景 , 深刻体会到‘握笔近下而行之迟 , 然未尝停辍 , 涣涣如流水 , 逡巡盈纸 。或思未尽 , 有续至十馀纸不已 。议者或以其喜浓墨、行笔迟为同异 , 盖不知谛思乃在其间也 。’以前读到这句话 , 并没有过多感慨 , 只觉得略显夸张 , 然而当我身临其境时 , 见到坡翁信札真迹 , 方知自己的肤浅 。”颉江泊告诉采访人员 。分页标题
亲临各书家真迹之后 , 颉江泊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 愈发笔耕不辍 。近些年 , 颉江泊除了潜心研究经典书法之外 , 还不忘四处求学 , 先后受林涛、李逸峰等书法家的指点 , 获益匪浅 。“李逸峰老师对我在书法上的提点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 之后我入北兰亭书院求教诸师 , 与西部书界同窗共享书学之饕餮盛宴 , 那次在河南学习了有一个多月 , 国内书界名家轮番授课 , 其间还以游学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的部分著名碑帖 , 见识了黄河文化 , 领略了殷商文明 。”颉江泊说 。

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8年 , 颉江泊有幸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人才培养项目 , 在学习期间 , 国内文字学、书学、美学、诗词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敦煌学专家学者先后授课 , 用宏观的视域观照书法 , 用微观的视角解读书法 。回想起这些 , 颉江泊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我们沿河西走廊文化考察 , 此行以‘书法敦煌’为主题 , 沿着古丝绸之路 , 发金城 , 过凉州 , 经张掖 , 抵酒泉 , 出嘉峪关 , 驻足千年古战场 , 行走于肩水河畔 , 凭吊金关的烽燧残壁 , 拜谒千年前的悬泉遗址 , 沿着汉长城的残垣 , 穿过玉门关的墙洞……这里也是汉简的出土地 , 一枚枚出土的汉简 , 让我感悟着沧海桑田 , 斗转星移 , 如果说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的话 , 那么这座高峰所处的高原应该是秦汉书法 。因为正是有了秦汉书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创造的自觉 , 才孕育了这座书法的高峰 。从文字学的视角来看 , 汉承秦制 , 其实政治、经济制度亦然 。秦汉之间既存在着文字上的承接关系 , 也是文字变化的分水岭 。”颉江泊认为 , 通过此次考察 , 魏晋高峰虽然已被千百年来的审美约定和价值取向树为标杆 , 但秦汉简牍则为现代书法创作和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启示 。站在历史的时空里审视书法 ,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汉简 , “书法敦煌”之行对颉江泊的书学思路也是一次重新的调整 , 魏晋风流之前 , 应有秦汉 。
通过这次考察 , 从历史的纬度充分了解和感悟了丝绸之路和汉简文化后 , 颉江泊申报的“大美甘肃 , 丝路辉煌”主题书法创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书法创作资助 , 该项目在创作完成后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颉江泊的这次创作紧扣时代主题 , 突出地域特色 , 用书法语言将古丝绸之路甘肃段沿途经过的重要城市、地区 , 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开拓者、文化传播者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 甘肃佛教石窟艺术很好地表达出来 , 并对甘肃经典书法进行了临创 。既回顾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 , 宣传推介了甘肃的佛教艺术、石窟艺术、敦煌写经、河西简牍以及西狭颂等宝贵的书法文化资源 。这次创作引发了书法界很多前辈的赞叹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体现出丝路辉煌与甘肃之美 。诸多作品很用心 ,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很多参观了此次书法创作作品的名家认为:“颉江泊的传统功底扎实 , 创作水平较高 。最难能可贵的是 , 他长期从事书法创作 , 并能结合甘肃书法文化资源 , 很多简牍风格的书法创作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历史之美 , 文化之美 ,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 秦汉简牍 , 尤其是汉简的发现 , 为我们当代学人提供了汉字演变研究的活标本 ,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汉字字体演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
2019年 , 颉江泊在“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上荣获特等奖 。他说:“当看到此次的征稿启事时就想着用《石门铭》等碑的用笔和米芾的结体结合一下 , 又庞杂一些颜真卿的结构和笔法 。基于这样的一种尝试心理 , 在截稿的前几天挑了一张比较满意的就寄出了 , 没想到在数万书法人的关注下获此殊荣 , 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 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问题与不足 。很庆幸评委专家们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 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下一步如何去深入地学习 。”分页标题
颉江泊说:“我常常感慨 , 古人以书道为小技 , 读书乃终身修为 , 诗书互为表里 , 文质相称 。古人交通不便 , 仍有下马观石、骑驴访友之美谈 。现代社会信息畅达 , 书法刊印技术精良 , 碑帖资料浩如烟海 , 信息繁冗 , 但难出佳作 , 或有技法稍佳者 , 诗文终为蹙脚 。不知为何?”他以恩师李逸峰所言作为总结:“于书法学习而言 , 读书与写字 , 不可偏废 。从传统文化视域观照书法 , 将书法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语境之中 , 发现书法是一棵树 , 文化即土壤 , 欲使根深叶茂 , 土壤必厚沃 , 越是深入这层文化土壤 , 越是感觉传统的博大深广与个人的狭隘浅薄 。”鉴于此 , 颉江泊说:“书法之路犹如学海无涯 , 我将继续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 以努力为舟继续在书法的海洋里徜徉航行 , 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 华 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