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


_本文原题:那些年 , 风义师友是“闲书”
时令已是大暑 , 往年正是骄阳似火、暑热炎天的日子 。 拜迁延日久的“暴力梅”之赐 , 今年的夏天不是太热 , 倒有几分暮春气象 。
暮色四合 , 华灯初上 , 窗外下起了淅沥的小雨 。 在这样一个难得一遇的宜人夏夜 , 无需空调降温 , 又无蚊子干扰 , 泡上一杯清茶 , 把自己竖在书桌前 , 开启夜读模式 , 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环视书架 , 各类书籍倒也不少 。 多年来陆陆续续搜集购置 , 不算太小的书架已是荦荦大满 , 不堪重负了 。 诗歌、散文、小说 , 各种著作杂陈其中 , 挨挨挤挤 , 似乎争先恐后地在等着主人前来检阅与挑选 。
记得最早买的一套书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 , 忙完“双抢”后 , 便与同村的同学小齐相约到三十多里外的城关去买课外书 。 其时正值上个世纪90年代初 , 除了读书 , 农村的孩子别无其他爱好 , 男孩们爱看金庸 , 女孩子则喜读琼瑶 。

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
本文插图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 , 烈日当空 。 趁着大人们在午睡 , 我和小齐偷偷骑上一辆自行车 , 向城关进发了 。
到城关的公路 , 是一条沙石路 , 有三十多里 。 自行车只有一辆 , 我们两人轮流骑 , 一个骑累了 , 另一个轮换接力 。 头顶上有太阳在炙烤 , 车轮下有砂石的颠簸 , 骑行没多久 , 两个人便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 , 但这阻挡不了我们前往城关的雄心 。
好不容易到了南演道班 , 便上了桐枞路 。 那时的城乡公路多为沙石路 , 而桐枞路则是等级较高的柏油路 。 路上的沥青在高温下已经融化 , 我们小心翼翼地绕着骑行 , 以防轮胎被粘住 , 总算离城不远了 。
进城后到租书店各自买了一套金庸小说 , 稍事休息就往回赶 。 日思夜想的书终于到手 , 回程路上 , 心情异常轻松 , 虽然早已精疲力尽 , 但我们骑得都很快 。
经过一片小树林时 , 小齐提议休息一会儿 。 躺在林间的草地上 , 我们一边休息 , 一边急不可待的打开书读了起来 , 很快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 不知不觉间 , 天色向晚 , 已然夕阳在山 。 这时 , 才恋恋不舍合上书本 , 继续赶路 。 回到家 , 天已煞黑 , 自然免不了挨父母一顿责骂 。
那个夏天 , 因为有书相伴 , 精神的愉悦是难以言说的 。 回想起来 , 侠客们的琴心剑胆、侠骨柔肠至今仍然感到荡气回肠 , 他们的扶危济困、快意恩仇还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
上中学后 , 学习任务加重 , 父亲不再允许我看武侠小说之类的闲书 。 那年头的中学生既没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 , 也没有电视可看、手机可玩 , 对精神娱乐的渴求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 一逮着课外书 , 瞒着大人 , 总还是要偷偷看的 。
一次 , 从同学处借得一本薄薄的《唐宋词名篇》 。 较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 , 对诗词一向不感兴趣的我 , 因无书可读 , 于是不经意地读了下去 。 读着读着 , 一下子被词中唯美的语言 , 醇厚的情感所打动 。
还记得韦庄那首《女冠子》:四月十七 , 正是去年今日 , 别君时 。 忍泪佯低面 , 含羞半敛眉……
虽然当时不能尽知其义 , 但作品明白如话的词句 , 生动传神的描写 , 让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 与之同喜同悲 。
少年情怀都是诗 , 正处于多愁善感、富于幻想的少年时期 , 当时尤其偏爱婉约词 。 后来读《红楼梦》 , 宝玉称赞黛玉葬花吟:“词藻警人 , 余香满口 , 回味无穷” , 或许婉约词也有着同样的美学特征吧 , 淡淡的忧伤 , 吟诵起来语调悠扬 , 悦耳动听 , 它带给我的是与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

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婉约词中 , 对秦观的《江城子》尤其印象深刻 。 “西城杨柳弄春柔 , 动离忧 , 泪难收……”虽然未曾有过与亲人离别的经历 , 不知离愁别绪为何物 , 但少小心灵还是瞬间被感动 , 眼睛有陡然一湿的感觉 。 读到“韶华不为少年留 , 恨悠悠 , 几时休”时 , 顿生人生苦短 , 岁月无情之感 , 为此还闷闷不乐了好多天 , 以至大人们都感到奇怪:这孩子怎么啦?
从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侠客江湖到缠绵悱恻、摇曳生姿的唐宋诗词 , 我的课外“闲书”阅读之旅由此一步一步向前行 。 看闲书 , 买闲书 , 成了我日常最大的兴趣爱好 。 但苦于囊中羞涩 , 更多的时候是向别人借阅 。
曾记得 , 一逢放假 , 白天 , 独坐窗前 , 一卷在手消永日 , 窗外昏晓送流年;夜晚 , 躺在床上 , 三更有梦书作枕 , 鸡鸣月落人未眠 。 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很贫乏的年代 , 闲书似乎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精神“口粮” , 给成长中充满困惑迷惘的我 , 以莫大的心灵慰籍 。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称赞品行高洁的好友:“平生风义兼师友” 。 对我来说 , 这些闲书就是少年时代的“风义师友”!
毕业参加工作后 , 仍改不了一见中意的“闲书” , 虽踌躇再三 , 但最终还是买下的传统 。 如今 , 家里的小书架已换成大书架 , 但架上依然书满为“患” 。 每每看到书盈满架 , 不觉油然而生坐拥书城的自得 , 想起当年上城买书、四处借书的经历 , 又不免唏嘘不已 。
面对日见其多的各类书籍 , 反躬自问 , 这些年来 , 其中有多少曾精读、细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也只是略略翻阅 , 便明珠投暗、弃置书架了 。 日常的闲暇时间大多消磨在手机上 , 往往一机在手 , 一玩就是大半天 , 再也很少亲近翰墨书香 。 难道这真如前人所说 , 书非借、非辛苦所得就不能读么?
思绪至此 , 踱步窗前 , 但见雨已停 , 夜已深 。 “韶华不为少年留 , 恨悠悠 , 几时休?”似乎穿越久远的时空 , 再度在耳畔响起 。

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
本文插图

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
本文插图
【六尺巷文化|那些年,风义师友是“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