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永远是“华科”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文章图片
张霁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文章图片
姚婷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 , 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 , 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 , 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 。
其中 , 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 , 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 , 8月6日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 , 三位“天才少年”入职 , 与学校 , 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 , 有很大关系 。
其实 , 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 。
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
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 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 , 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 “没有出乎意料 , 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 ”
8月6日 , 周可教授评价张霁 , 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 , “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 , 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 , 他对于新的知识 , 有一种强烈的渴求 , 一旦发现了问题 , 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 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 。 ”
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 , 博士生的培养 , 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 , 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 , 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 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 。 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 , 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 ,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 , “当然 , 有了好的科研平台 , 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 。 ”
对科技性人才培养 , 周可教授说 , 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 , 在毕业时 , 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 , 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 , 而博士生 , 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 , 具备学术创新能力 。 通俗地说 , 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 , 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 , 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 , 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
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
“学校和企业 , 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 , 但又有着紧密联系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 ,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 , 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 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 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 , 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 , 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 , 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 。
“三位天才少年入选 , 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 。 ”夏松说 , 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 ,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 , 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 , 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 , 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 。 夏松认为 , “不管是在哪个公司 , 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 , 都会很抢手 。 ”
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 , 学校培养 , 行业发展 , 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分页标题
夏松说 , 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 , 在人才培养方面 , 竭尽全力 。
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 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 出国开展交流 , 聆听大师讲座 , 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 。 而且 , 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 , 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 , 依托平台 , 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 。
另外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 , “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 , 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 以及‘敢担大任 , 勇攀高峰’的担当 。 ”
追求卓越、为国争光 , 是国人共同的目标 。 夏松说 , 坚持立德树人 , 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 , 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 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 , 经过16年的建设 , 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 。 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 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 , 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 。
“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
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 , 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据媒体报道 , 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 , 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 , 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 , 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 , 被外界誉为“小天才” 。 有人认为 , 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 , 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 。
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 , 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 , 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近年来 , 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 , 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 。 据统计 , 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 。 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 , 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 。
2019年5月 ,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 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 。 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 , 除培养人才外 , 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 。 去年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 , 目前全国仅8家 。
华为的一位高管 , 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 , “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 , 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 , 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 , 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 。 ”
8月6日 , 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 , 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 。 直到现在 , 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 , 两个华科的 , 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 。
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 , 永远是“华科” 。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