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大爆料|再次飘香的加加面


再次飘香的加加面
文丨唐弢 洛卓嘉措
假如有人从滇藏线进藏 , 肯定会经由一个名叫盐井(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地方 , 它静卧在澜沧江畔 , 是茶马旧道上的“明珠” 。 在这里 , 31岁的果拉卓玛开了一家“果拉丛农家乐” 。
“果拉丛”也是果拉卓玛的家:一座两层楼的小院 , 院子里常年盛开着各种鲜花 , 也种满了葡萄、石榴等各色生果 。 整个店面约六七十平方米 , 沿着大堂墙壁摆了一圈藏式茶几和藏式沙发 , 每到中午便坐满了人 。
虽说”果拉从”鸟语花香、景致柔美 , 然而更吸引人们的却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加加面 。 果拉卓玛家经营加加面 , 已有40多年 。

娱乐大爆料|再次飘香的加加面
本文插图
一碗加入香葱和肉的加加面
关于加加面 , 有许多锦绣的故事 。 传说格萨尔王和后来的贵族 , 因为常年征战 , 食量很大 。 为了避免一次吃许多东西 , 他们就用每餐多次频繁添加食品来控制进食量 。 青稞面条正好可以一点一点添加着吃 , “加加面”由此而来 。
经多代人的不断传承 , 加加面发展成为盐井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 ,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后又因“琵琶猪肉”的加入而使味道更为鲜美 , 在西藏自治区内外享有盛名 , 被称赞为“来盐井 , 不吃加加面 , 遗憾终年” 。
加加面面食劲道 , 进口醇香 , 滑过唇齿 , 咸香中弥漫清甜 。 伴着肉糜煮熟 , 加以香葱调料 , 令人回味无穷 。 不仅如此 , 这个面 , 一碗只有一口的量 , 每吃一碗 , 就从桌上装满小石子的篮子里拿出一颗石子来计数 , 吃得越多越好 。 据说 , 此地的最高纪录是147碗 。

娱乐大爆料|再次飘香的加加面
本文插图
用来计数的石子
早在十几年前 , 盐井一度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加加面馆、面摊儿 。 但是 , 前几年 , 这些面馆都陆陆续续关了张 , 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苦苦支撑 。 “知名度不高 , 交通不便利 , 村容村貌也不整洁 , 游客不愿意来 , 面的生意天然也不好 。 ”果拉卓玛有着自己的结论 。
改变 , 需要时间 , 亦需要契机 。
2017年 , 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邻的昌都市芒康县盐井"千年古盐田"正式启动创建5A级景区工作 , 期待已久的柏油路通到了村口 。 村容改造消除了“黄皮屋” , 尘封的古民居被重新开发启用 , 修旧如旧 。 国内外游客开始涌入 , 大巴车也停到了村民家门口 , 盐井成了西藏昌都的又一个游客集散地 。
游客的到来 , 让加加面这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 凭借老店积累的名气 , 尤其在政府支持下 , 果拉卓玛顺势扩建农家院 , 从单一的加加面发展成集餐饮、住宿、旅游于一体的大生意 。

娱乐大爆料|再次飘香的加加面
本文插图
穿戴纳西族衣饰的果拉卓玛拉姆
“这两年 , 来西藏的旅游者越来越多 , 到店里的客人吃面、拍照 , 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 现在一天至少能卖出2000碗加加面 。 ”果拉卓玛说:“如今 , 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 , 不仅能让游客感触感染到别样的旅游体验 , 更让我和乡亲们从经营旅游、餐饮和‘农家乐’的过程中脱贫致富 。 ”
村里的贫困户在农闲或者家里不忙的时候 , 果拉卓玛会请他们来打工 , 每人每天能拿到50元到100元不等的工资 。
20岁的白珍在“果拉丛”做服务员 , 性格开朗活泼的她 , 对店里迎宾、祝酒等纳西族特色的接待服务越来越娴熟 , 很受游客欢迎 。 现在 , 白珍已学会了做加加面 , 每月工资能拿到3000元 。
对于未来 , 果拉卓玛心里还有许多盘算 。 除了继承做好加加面 , 她还预备引进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节目 , 与旅游接轨 , 让客人充分体验纳西族的风俗民情 , 把纳西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分页标题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娱乐大爆料|再次飘香的加加面】编纂:刘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