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钓鱼|竿线的缓冲量及适配


_本文原题:竿线的缓冲量及适配
文字 |湖北钟祥 刘定龙
图片 | 湖北襄阳 郭连华

中国钓鱼|竿线的缓冲量及适配
本文插图
鱼竿、渔线的缓冲量和最大抗拉强力值 , 是决定一副钓具遛鱼能力的重要指标 。 在遛鱼过程中 , 我们的心中要时刻装着缓冲量和最大抗拉强力这两个概念 , 及时地调整鱼竿角度和大鱼游动的方向 , 让大鱼总是在没有尽头的路线上游动 , 消耗体能 。
在遛鱼时人和鱼的“对拉大战”中 , 鱼的目的是用最大的力挣脱束缚 , 人的目的是钓具不断而鱼被拉回 。 相比大鱼的挣扎力 , 渔线的抗拉强力通常是十分弱势的 。 钓鱼人只有时刻警觉这一点 ,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 充分发挥“让”和“引”的二字遛鱼方法 , 才能遛鱼成功 。
鱼竿、渔线的缓冲量及大小
【中国钓鱼|竿线的缓冲量及适配】鱼竿的缓冲量 , 在理论上对应鱼竿的“断裂功” 。 是指鱼把竿子从未受力状态拉弯直至拉断时所消耗的功 , 也就是鱼一次性把竿拉断时 , 所付出的体能 。
钓线也有断裂功 。 相比之下 , 手竿钓时竿长而线短 , 抛竿钓时线长而竿短 , 所以手竿钓鱼时 , 鱼竿的“断裂功”要远远地大于线的“断裂功” , 故断线几率远大于折竿 。
长竿缓冲量大、短竿缓冲量小
影响鱼竿缓冲量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距离 , 竿的长短和竿的强度韧性是影响其缓冲量的两个主要因素 。 越长的竿 , 受力弯曲时所发生的位移也越大 , 其“断裂功”或曰“缓冲量”也越大 , 所以长竿更容易遛大鱼 。 而高强度的硬竿 , 它的缓冲量也一定较大 。 但是如果线的强度和鱼吃食力度与之匹配不了 , 鱼竿的这种高强度实属无用——鱼竿是用来迁就鱼的 , 强度并非越大越好、越硬越好 。
鱼竿和钓线的适配
强竿配粗线 , 软竿配细线 , 这是基本道理 。 钓友们常说的“软竿更护线” , 和这个理论完全吻合 。 这种配置的底层逻辑是:竿和线受到的拉力同时接近(达到)最大 , 鱼竿的弯曲度也几乎达到了极限 , 渔线被拉长的程度也得接近极限 。 这种状态下 , 竿和线的弹性缓冲量同时达到了最大化 , 对鱼的体力消耗也达到最大化 。 笔者曾经有一只极软的4.5米并继竿 , 水库野钓时经常用主线1.0号脑线0.6号钓翘嘴 , 但是也经常“偶遇”6~7斤的鳙鱼 。 因为是并继竿 , 不可能拔河主动断线保竿 , 所以只能硬扛 。 在这只鱼竿粉碎性断裂之前 , 0.6号的脑线钓6~7斤的鳙鱼根本就没有断过 。
竿在不同的受力角度下 , 可以承受的力量完全不同 。 如果鱼竿扬不起来 , 处于向前平放的状态 , 竿的抗拉力会达到最大而弹性完全丧失 。 这种情况过去称为“拔河” , 没有弹性的保护(消耗鱼的体力) , 渔线直接、迅速达到最大拉力而断掉 。 不论是手竿还是海竿 , 竿和线的正确匹配 , 应该是鱼竿在正常遛鱼的受力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拉力 , 和渔线的最大抗拉强力大致相同 。 不少竞技钓友讲:只要竿能立起来 , 这鱼基本上就能拿下 , 就是这个道理 。
不少钓友爱用所谓的超硬竿钓鱼 , 配以不同型号的钓线 。 事实上 , 绝大多数所谓的硬竿或极硬竿是很轻很软的 , 这样的竿其实本质上要归于偏软的类型 。 真正的那种多少个H的罗非竿是超硬的 , 竿的弹性缓冲几乎没起作用之前 , 细的钓鱼线就有可能断了 , 这样的硬竿对细线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
更大的缓冲量 , 在于遛鱼时鱼的被迫运动量
遛鱼时 , 通过引导鱼的行进路线 , 让钓具受到的拉力总是不超过其最大拉力值 , 通过让和引的动作 , 让鱼总是行进在没有尽头的路线上 , 逐渐消耗体力被擒 。 遛鱼时 , 鱼行走的最短的路线 , 是鱼向水中游、人向岸边拉 , 然后直接拔河断线跑鱼 。 而鱼行走最远的路线 , 则是鱼在钓手的合理牵拉下 , 总是有力发不出 , 行走在一条似乎没有尽头的路线上 , 直到力竭被擒 。分页标题
合理的遛鱼过程 , 鱼活动的路程可谓十分遥远 。 鱼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体能 , 和钓具本身的“缓冲量”相比 , 完全是另一个数量级了 。 缓冲量在遛鱼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 , 是避免鱼突然发力直接拉断竿线 。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钓鱼》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