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 , 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 。当时 , 人们为了求得生存 , 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 , 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 , 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 , 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 。
据南朝人任昉着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 , 蚩尤氏耳鬓如剑戟 , 头有角 , 与轩辕斗 , 以角抵人 , 人不能向 。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 , 其两两三三 , 头戴牛角以相抵 , 汉造角抵戏 , 盖其遗制也 。“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

|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此说 , 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 。公元前11世纪 , 周朝初年 , 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 。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 , ……天子 乃命将帅讲武 , 习射御角力 。“由于当时兵器差 , 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 列强对峙 , 互相攻伐 , 战争频繁 , 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也得到广泛的开展 。《公羊传》中记载 , 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长万 , 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 , 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 , 故“万怒 , 搏闵公 , 绝其脰 。“结果 , 宋闵公被长万摔死 。
秦汉时期 , 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 , 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 , 进行了“车同轨、 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 , 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 抵“ 。

|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 。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 。图案上三名男子 , 他们 在进行摔跤比赛 , 气氛紧张热烈 。左边立者为裁判 。上边悬 挂的帷幕 , 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 。按画面的排场看 , 似在宫廷内举行的 。由此可见 , 秦统一六国后 , 把摔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 , 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 , 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
公元前140年 , 汉武帝时 , 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 。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 , 规模最大的有两次 , 一次是元封“三年 春 , 作角抵戏 , 三百里皆来 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 , 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 。“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 , 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 , 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 。此图足以说明 , 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 , 田间地头也成了摔跤的场所 。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 , 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 “三百里皆来观“ 。同时 , 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 决 。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 , 挽袖对视 , 准备决一雌雄 , 并有一名裁判员在旁拱手而言 , 以判胜负 。

|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角抵 , 原是中国古代一种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人体活动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 , 当时它被称为“角力” , 并作为各国军队的训练手段而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如《礼记》上说 , 到了农历12月 , 天子就要命令将帅们进行包括习射、御、角力等在内的各种讲武活动 。然而 , 到了战国 ,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 , 原属于军队讲武内容的角力在活动形式和价值功能上都悄然发生变化 , 即角力从原来的军事训练中分离出来 , 成为一种通过角力者双方摔打较技而以供观赏的“戏乐” 。当时的各国诸侯也经常用这种角力来相互炫耀、夸示 , 并乐此不疲 , 为此 , 有的史家曾发出了“先王之礼没于淫乐”的叹息 。尽管作为戏乐的角力活动不合先王之礼 , 但对于武术而言 , 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源于军事活动又有自己活动特点和价值功能的人体活动方式终于破土萌芽 , 它是秦汉角抵的滥觞 , 也是中国古代武术初始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 。分页标题

|浅谈中国秦汉时期角抵摔角的历史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王朝统一六国后 , 在“车同轨 , 书同文”的政治制度下 , 先前的角力被正式改名为“角抵” , 从此以后 , “角抵”一词屡见于历史文献中 。关于秦汉时期的角抵到底是种什么形式 , 《史记》和《汉书》中有不少注释 。如东汉人应劭对“角抵”的注释是:“角者 , 角技也;抵者 , 相抵触也” , 而另一位文颖则说得比较明确 , 他指出:“角抵者 , 两两相当 , 角力、角技艺 。”“角力、角技艺”一语充分表明 , 秦汉时的角抵并非专指某一种活动形式 。因此 , 前人有些论着中把古代角抵仅仅解释是摔跤 , 恐怕有所偏颇 。关于这点 , 我们还可从现有的一些秦汉角抵画中得以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