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近月鉴于肺炎肆虐,大家在家时间增多,因而没有了很忙、没时间等搁置整顿家中杂物的借口。然而,每次打开装得满满的衣柜、书柜或厨柜时,你是否会感到无从入手,继而打消整顿房间的念头呢? 为何我们会有执着旧物而抗拒「断舍离」的倾向呢? 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改善囤积的习惯、享受朴素和整洁所带来的舒适和美态呢?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囤积的定义及影响
简单来说,囤积是指把某一种或不同种类的物件积存于居所很长一段时间,而每次意图舍弃该杂物时,一股心理上的阻力总是油然而起,从而令当事人举步维艰。日常经验足以证明,一般正常人均会出现难以“断舍离”的倾向,认为该物件有“珍藏”或“纪念”价值,或者将来可能有用,只是程度上之差异,因此乃人之常情也。
然而,当囤积的习惯走向一个极端时,这便是“囤积症”。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囤积症被归类为“强迫症”的其中一种,当中包括以下的行为倾向: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没有用甚至乎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件;
居住的环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积以致妨碍到这些空间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或浴盆来摆放物件,卧室或浴室用作储物室;
囤积行为干扰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运作。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约4%的美国人患有囤积症,即每25人就有一人是囤积者。若以此比率推算,中国会有更多的患者。过度囤积不单单影响家居美观和舒适度,更容易造成卫生问题和消防隐患。英国曾经有人因过度囤积杂物于居所及后花园,造成该社区出现严重鼠患,最终被政府勒令强行清理,结果花费了近6万元英镑来处理这些杂物! 由此可见,囤积症所引致的社会损失未必比其他主流心理病低。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心理学家如何理解囤积问题?
认知行为学派理论
认知行为学派把囤积症归为当事人认知能力——如执行功能、持续专注、分类——不足、犹豫不决与认知错误,以致他们没法正常地为杂物分类成有用或没用,继而实行“断舍离”。遗憾的是,这个学派的阐释最大的限制便是没有解释为何当事人会投放大量情感于杂物和难以跟杂物“分道扬镳”。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精神分析学派角度
另一方面,作为对个人潜意识深入研究、由奥地利神经学家佛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派,精神分析的焦点落在过往经验如何影响个人性格发展。当中,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理论」认为,个人性格发展取决于青春期前的童年经验, 而当中不同的年龄范围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父母于各个发展阶段的管教方法对孩子日后成长和性格有莫大关系。
2至4岁的幼童正处于肛门期发展阶段,由于获取“快感”的来源由出生时的口腔转移到肛门,适逢此时他们的括约肌,发展开始成熟,他们是透过排放粪便而获取“快感”。
此外,由于粪便是他们首个“产物”,他们对粪便尤其珍而重之,因此亦有把粪便“收藏”的倾向。佛洛伊德的研究团队成员卡尔·亚伯拉罕日后更补充,由于父母后来的管教,幼童明白到玩弄粪便是社会不能接受的,因此“收藏并拥有”其他物件成为了玩弄粪便的“替代方案”。这解释了为何我们会有收藏的习惯。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后来,英国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唐纳德"/>
文章图片
【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童年的依附关系与囤积症之形成
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指出,幼童跟亲人建立的关系对他们日后的安全感、性格及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式有深远影响。如果亲人不能经常为幼童提供适切的关怀与照料,他们成长过程会倾向缺乏安全感,以及长大后建立不良的「依恋风格」,例如「焦虑性依恋风格」,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因渴求亲密的关系,而往往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让伴侣得到快乐,而在失去珍爱或被渴望的人拒绝时往往会承受更大的心理痛楚,因此他们倾向对物件投放极多的情感及从中获取更多安全感,以补偿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这些从某程度上阐释了病态囤积症之形成。
实践“断舍离”的方法
在互联网输入关键词,你会发现主流媒体往往会以「破窗效应」、「鸟笼效应」或「飞轮效应」作为切入点,鼓励大众三思而行、应买则买、一开始便应该把房子保持简洁,以及收拾杂物时思考一下「我到底需不需要?」之类以实践“断舍离”。笔者绝对认同上述做法的效用,并推荐大家参考。以笔者的浅见,下列四个方案或许也是可行的做法: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一、制定“断舍离”的具体指标
许多人迟迟未有把“断舍离”付诸实行的一大原因,便是抱着“将来还可能有用”的心态、犹豫不决,因此必须明确地订立“断舍离”的具体指标,除了有特殊纪念价值的物件外,其余物件必须按统一标准执行。我个人建议的指标应包括「三年内未曾使用过的东西」,这是因为过去三年也不用,将来忽然需要用的机率可谓微乎其微,因此打破了「将来还可能有用」的迷思。分页标题
二、三维变二维
另一个节省家居收纳空间的方法是尽可能以平面取代立体物件。例如,当事人收藏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多年而把室内塞得水泄不通,当他正挣扎到底是否把它们舍弃时,可行的做法是把全数书籍扫描,然后把扫描档案上传至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这便克服「将来还可能要看」的心态,实行“断舍离”的阻力则较少。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三、把物件送赠给朋友
把以往囤积的杂物扔掉代表真真正正的“失去”,每个人感情上或多或少会感到难受。然而,如果能找到友人“收留”这些物件,其实这是一个心理阻力较少、较易接受的一个折衷办法。因为,你感情上会这样认为:“我其实并没有扔掉,只是赠送了给别人。”笔者念大学时,看见一些即将离任的教职员会把教员室的书籍放到房间门外并免费赠送予路过的学生,我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四、为“断舍离”进行仪式
“断舍离”的最大阻力莫过于我们对物件「依恋而不舍」的情感投放,这反映了当下我们正面对一些内心还没充分处理或克服的「情义结」,甚至当下的经历让我们回忆起旧时的事件和情感,例如过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某些「告别」或「失去」。如果你经历类似感受,笔者的建议是为即将的“断舍离”举行一场简单而真诚的「告别仪式」,例如与该物件合照,或者撰写一封信给该物件,让我们有更充足的准备接纳离别。

 丢弃|改善囤积症,为何丢弃旧物旧情总举步维艰?心理学教你如何断舍离
文章图片
结语
尽管精神分析学难免给予别人一种「泛性论」甚至「变态」的观感,精神分析理论无疑为许多人性上根本的现象作出了全面、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阐释和深究。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每次的“断舍离”无疑是一埸不愉快的角力。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唯有自身心理上的调适才是克服人生重重挑战的定海神针。“断舍离”不单是学习如何执物,更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最后,陈奕迅《富士山下》其中两句的歌词为「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在物阜民丰的社会,我们不难满足物欲,但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拥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