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社|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最大基地,却因日本人的到来几乎消失,命运堪忧
_本文原题: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最大基地 , 却因日本人的到来几乎消失 , 命运堪忧
自从进入清朝末期 , 中国现代出版业最大的基地就是上海 。
这里不仅聚集了全国最重要、最有实力的出版社 , 还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最通达的信息网络 , 且许多出版业的佼佼者 , 都汇集在此处 。 因此 , 在全国出版总发行量里 , 仅仅上海一城的出版量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 是全国最大的出版地区 。 以至于 , 上海被人们赞誉为“出版之城” 。
本文插图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七十周年之际 , 上海出版社的一位研究员 , 趁此机会对上海在二战中的浮沉 , 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 在他的研究报告中 , 有一章节就提到了“上海出版业”在二战中的命途 , 里面详细的说明了这几大问题:
一、在战争前夕 ,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
二、在战争爆发的时候 , 上海出版业经历了怎样的挫折 , 它采取了什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损失?
三、在占据了上海以后 , 日军是如何通过出版社控制社会舆论的?
四、在战时 , 全国著名的“五大书局”命运如何?
本文插图
别急 , 今天我们将以时间为区间 , 划分一下上海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 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疑难困惑 。
首先 , 是上海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
自从开放了通商口岸以后 , 上海就开始慢慢积累起自己在出版业方面的优势 , 并逐步取代原来雕版时代出版中心的地位 , 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书刊业发展的中心城市 。 到了二十世纪初 , 科举制被废除 , 使得上海全国出版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1920到1930年 , 上海已经成长为亚洲地区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 。 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以后 , 上海精神文明逐步发展起来 , 出版业更是欣欣向荣 , 甚至 , 迎来了它最巅峰的发展时期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当时 , 全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五大书局“商(商务印书馆)中(中华书局)世(世界书局)大(大东书局)开(开明书店)”均落户于上海 。
其中 , 仅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和中华书局这三家书局出版的图书总量 , 就已经占了全国出版量的60%以上 。 此外 , 除了汇集五大书局 , 上海还培育了一大批品牌出版物 , 如:《百衲本二十四史》、《辞海》、《中国新文学大系》、《开明青年丛书》、《文学丛刊》和《良友画报》等 。 这些大型图书不仅启蒙了中国人 , 还在当时激起了一阵涟漪 , 直到现在 , 依然被人们视为经典 , 广受人们的喜爱 。
总而言之 , 在“八一三”事变之前 , 上海出版业蓬勃发展 , 迅速崛起 。
本文插图
其次、受战争影响上海出版业遭受挫折 。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 上海的繁荣和出版的“黄金时代” , 均是在战争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 但是 , 自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 , 一切都开始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 受战争的影响 , 绝大多数处于华界闸北、宝山和杨树浦地区的印刷机关由于来不及往内地或租界转移 , 导致被毁 , 损失严重 。
然而 , 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工厂、仓库及其里面的机械等物品 , 在华界沦陷后不是被日军看作是敌人的资产查封 , 就是被日军用各种名目强行占有 。 “中国三大工厂之一”的世界书局即是后者 , 它在战时被日本的商社华中印会社占用 。 但其它五大书局则被日军以印刷“有害读物”为由扣押了将近两千万册图书 。分页标题
此外 , 更致命的冲击还在后面:
第一 , 东北、华北以及东南各个省相继失守 , 日军强行封锁地区 , 严加管制 , 使上海之前构建好的图书销售网络遭受严重打击;
第二 , 由于避战 , 许多出版人才纷纷从上海转至内地 , 使得上海出版业失去了人才的支柱 , 难以发展 , “停滞”成了上海出版业的必然结果 。
本文插图
再者、就是“孤岛出版”的勉强经营 。
与“一二八”事变不同 , “八一三”事变是人们早就料想到的事情 。 因此 , 早在战争爆发以前 , 上海出版业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准备 。
比如: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上海龙门联合书局、上海杂志公司、上海印刷有限公司和教育书店等 , 它们先迁到了桂林、武汉等地区 , 再迁移到了重庆 , 使桂林、武汉和重庆一度成为了全国的出版中心 。 然而 , 在日军侵入上海的公共租界后 , 上海就进入到了“孤岛时期” 。
在这一时期中 , 虽然 , 上海图书难以销售、人才流失 , 但其依然拥有一定的出版能力 。 根据统计显示 , 生活上海分店在孤岛时出版了一百五十六种图书 , 世界书局从1939年开始恢复了以往大量印刷图书的传统 。 尽管如此 , 但上海出版的图书种类、数量、规模和销售量显然不复往日荣光 。
所以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上海出版业越来越难以支撑下去了 。
本文插图
还有、就是战争期间上海出版物的类型 , 可以说 , 在抗战之初 , 上海出版物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 , 通俗读物;
这主要包括一些通俗小册子、聚焦某一具体事件的新闻记事体小册子 , 以及一些诗歌戏剧单行本 。 在华界失守以后 , 虽然 , 孤岛的图书发行很有可能会被工部局警告或者遭受日军追杀 , 但这一时期 , 抗战读物的出版依然十分活跃 。
于是 , 为了正常发行抗战读物 , 书局和书店采用了多种措施 , 比如:在店门前挂上洋旗、伪造书刊的出版地址、通过一些地下渠道把读物运送至敌后抗日根据地或者先把图书运至香港 , 再送到内地 。 所以 , 虽然 , 孤岛沦陷了 , 但孤岛的出版活动却并未完全停止 , 只是人们采用了一些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售卖 。 因此 , 上海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中心 , 是敌后抗战的“总司令部” 。
本文插图
第二 , “共产”读物;
自从爆发抗战以后 ,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 , 以及孤岛相对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下 , 过去被人们视作极为神秘的共产党 , 出版了几十种读物 。
但是 , 在抗战初期 , 很少有书刊对共产党作出论述 , 因此 , 这些读物大多是从西方的著作中剪切下来的 ,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从此以后 , 共产读物的出版量逐步提高 , 并呈现出一种迅速增长的态势 。 所以 , 上海曾一度成为马列著作和抗日读物的出版中心 。
第三 , 古籍与纯学术书 。
在战时 , 商务印书馆虽然转移至了香港 , 但其仍有办事处留守于上海 。 在上海租界工部局的看守下 , 办事处并不能印刷一些抗战读物 , 只能印刷古代书籍和纯学术的书 。
本文插图
最后、上海全面沦陷 , 出版活动严重受挫 , 几乎一蹶不振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日军马上进入租界 。 不久后 , 日军以“破坏中国和日本友好”为由 , 查封了租界内一大批出版物 。 之后 , 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 , 日军把宣传“抗日”与“共产党”的报馆全都查封了 , 并派人严加审核图书内容 。分页标题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当时到各个书局搜查的日军人数不一 , 有的有二十多人搜查 , 有的只有七八个人在搜查 , 且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文盲 , 根本看不懂书中说了些什么 。 此外 , 在检查图书的时候 , 这些日兵只要看到有“日本”“苏联”“国难”等字眼 , 不管上下文意思如何 , 通通没收 。
此外 , 为了进一步掌控上海出版业、控制社会舆论 , 日军本想让三通书局和中国五大书局组合在一起 , 构建一家跟“日本出版配给社”相似的出版统制机构 , 但是 , 这个想法却因为五大书局采用拖延战术 , 拒不筹办胎死腹中 。 从这里 , 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控制攻占区出版统制的阴谋和目的 。
本文插图
如果说 , 在“孤岛时期”上海出版业尚能维持基本经营的话 , 那么 , 在上海全面失陷时 , 上海出版业只剩下了苟延残喘 , 进入到了一个低迷期 。 原本处于战争的状态下 , 水陆不通 , 中国的图书市场就已经大大萎缩了 , 再加上 , 通货膨胀 , 上海出版业只能苦苦支撑 。
但是 , 在这种情况下 , 日军不仅加紧了对上海出版业的管制 , 还给了原本奄奄一息的上海出版业致命一击 。 就这样 , 上海出版业陷入到了一个低谷期 。
参考资料:
【山川社|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最大基地,却因日本人的到来几乎消失,命运堪忧】【《中国出版界简史》、《中国出版通史》、《商务印书馆大事记》】
- 爱红聊旅游|在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外国人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惊讶
- 旅行趣事现场|中国“最坑人”的4大景点,鼓浪屿上榜,游客表示不愿去第二次
- 爱旅游的小米啦|中国人一生“必去”的4座城市,时间在忙也要去,看看你去过几座
- 皮艺|118平的现代简约风三居室,电视背景墙这样做好大气!
- 中国易经风水宝典|独家【每日宜忌】2020年7月21日
- 中国旅游新闻网|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首批先行者
- 西双版纳|云南的夜探,才是中国夜探活动的王炸
- 旅游与摄影media|永兴中国第一银楼,耗银五万余两,却曾入围十大丑陋建筑!
- 奇葩|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奇葩死亡的中国古代皇帝
- 灰色|现代风格,这样的灰色搭配简直太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