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史铁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丽


_本文原题:史铁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丽

史铁生|史铁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丽
本文插图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朗读音频
▎ 朗读者
李静 , 《慢声慢读》特约朗读人 , 慢书房书友 。
▎ 朗读原文
我与地坛
史铁生
-
◆◆◆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 , 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 , 那时她大约三岁 , 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 。 那儿有几棵大 栾树 , 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 , 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 , 小灯笼先是绿色 , 继而转白 , 再变黄 , 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 。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 , 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 。 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 , 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 , 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 , 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 , 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 。 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 , 就喊她的哥哥 , 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 朝我望望 , 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 , 又伏下身去 , 他在捉什么虫子 。 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 , 来取悦他的妹妹 。 有那么两三年 , 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 , 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 , 玩得和睦融洽 , 都渐渐长大了些 。 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 。 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 , 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 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 , 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 。 这事很正常 , 没理由太搁在心上 , 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 , 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 。 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 , 时隔多年 , 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 。 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 , 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 , 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 , 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 , 于是从家里跑出来 , 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 , 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 。 我刚刚把车停下 , 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 , 做出怪样子来吓她 , 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 , 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 , 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 , 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
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 , 却还没看出她是谁 。 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 , 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 , 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 。 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 , 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 , 一声不吭喘着粗气 。 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 。 这时我认出了他们 , 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 。 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 , 或者是哀号 。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 。 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 。 少女松开了手 , 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 , 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 , 铺散在她脚下 。 她仍然算得漂亮 , 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 。 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 , 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 , 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 , 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 , 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 , 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 。 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 , 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
无言是对的 。 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 , 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 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诸请多苦难给这人间 , 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 , 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 , 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 , 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 , 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 , 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 , 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 , 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 , 但可以相信 , 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 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 , 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 。 就算我们连丑陋 , 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 , 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 , 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 , 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 ,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滩死水 , 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分页标题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 , 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 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 , 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 , 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
就命运而言 , 休论公道 。
那么 , 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 , 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 我常以为是愚蒙举出了智者 。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 , 地坛 , 你别以为是我忘了 , 我什么也没忘 , 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 不能说 , 也不能想 , 却又不能忘 。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 , 它们无法变成语言 , 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 , 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 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 比如说邮票 , 有些是用于寄信的 , 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 , 常常有一种感觉 , 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 有—天我整理我的旧像册 , 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圈子里照的照片—一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 , 背后是一棵老柏树 , 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 , 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 , 肯定那就是它 。 但是它已经死了 , 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 , 她说:“哟 , 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你不记得我 , 我可记得你 。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 , 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 , 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 。 有一天夜晚 , 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 , 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 , 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 , 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 , 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 , 时而悲怆时而欢快 , 时而缠绵时而苍凉 , 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 , 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 , 响在现在 , 响在未来 , 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
必有一天 , 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
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 , 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 。 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 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 , 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 , 走得任劳任怨 。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 , 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 , 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 , 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 , 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 , 还是无所谓 。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 , 还是像那个老人 , 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 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 , 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 , 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 , 而对一个情人来说 , 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 , 那时他便明白 , 每一步每一步 , 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 , 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
但是太阳 , 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 , 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 那一天 , 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 , 扶着我的拐杖 。
有一天 , 在某一处山洼里 , 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 , 抱着他的玩具 。
当然 , 那不是我 。
但是 , 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 , 大可忽略不计 。分页标题
推 荐 阅 读

史铁生|史铁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丽
本文插图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介绍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 配少量图片 。 《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 。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 , 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 , 对于中学生来说 , 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 , 在自己的“写作之夜” ,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 他睿智的言辞 ,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 , 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 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 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
即可进店买到这本书
文丨史铁生
朗读丨李静
录音剪辑丨雨花
【史铁生|史铁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丽】编辑丨Wey 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