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摘丨人工智能: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是在召唤恶魔吗?


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 , 曾经“扬言”会摧毁人类 。 这并不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桥段 , 而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 , 是在索菲亚与其设计师汉森的对话中所说 。 试想 ,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 机器人拥有类人意识 , 或者机器人侵入人类大脑 , 成为超人类智能机器人 , 进而操控和毁灭人类 , 到那时机器人就会替代人类成为社会的主角 。 这是人类的过度恐慌吗?
01
人工智能会威胁到人类吗
“随着 AI 的开发 , 我们正在召唤恶魔”——这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原话 。 眼下 , 以深度学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契机 , 第三次AI浪潮正在到来 。 2005 年 , 雷·库兹韦尔率先 预言在2045年将出现奇点(技术领域的特异点) , 随后 , 史蒂 芬·霍金博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等众多研究者及先进企业的领导者 , 都对人工智能或许会超越人类智力的未来表示出了担忧 , 实际上也正在向联合国递交申请禁止自律型机器人及 AI兵器开发的请愿信 。
关于这个奇点问题 , 对于“以美国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为 契机 , 如果计算机技术继续以如今的速度发展下去 , 到2045年 , 可能会到达超越地球全人类智能的终极计算机、人工智能(AI)诞生的时间点(被称为奇点) , 令许多人感到不安”的看法 , 美国、德国的受访者知晓率分别为 56%和 55% , 日本的知晓 率为45% , 略低于美国和德国 。 进一步追问对该问题的评价时 ,30%的美国人回答好感 , 而无好感的人群则占了 40% , 意见发生了两极分化 。 相比之下 , 52%的德国人回答无好感 , 日本则有 51%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中立的选项 , 存在无法形成明确意见的倾向 。
2015 年 , 安倍内阁推出了智能设备使用推进计划(机器人新战略) 。 机器人技术在解决劳动力不足等社会课题的同时 , 还蕴含着促进从制造、医疗、护理 , 到农业、建筑、基础设施维护的多领域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 。 虽然自动驾驶车辆在公路上自由行驶的时代并不会很快到来 , 但自动驾驶技术中的一部分已经实现了实用化 ,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 我们就可以不必再握紧方向盘了 。 而另一方面 , 此类科技的发展 , 同时又会带来人类工作机会减少的负面影响 。 根据NRI与米迦勒·奥斯本副教授共 同研究的成果 , 伴随着近年来的机器学习及机器人技术发展 , 在10—20年之内 , 现有工作中的约49%可能会实现自动化 。 在日本 , 自动化可能性最高的职业是铁路驾驶员、专职会计财务、税务师、邮政窗口、出租车驾驶员、接待等 。
欧美自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以来 , 薪酬差距增大 。 今后 , 伴随着机器人及AI 技术的引进 , 劳动者持有的部分技能会因自动化而失去价值 , 最终可能会导致中等收入劳动者的减少 , 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率降低 。 虽然不像欧美那么严峻 , 日本也同样面临着薪酬差距加大的课题 。 今后还必须在教育上倾注更多的力量 , 提高创造性、交流能力等社会性技能 , 让更多的劳动者转而从事自动化可能性较低的职业 。 需要此类技能的职业 , 包括软件开发人员、法官、护士、高中教师、牙科医生、大学讲师等 。
伴随着机器人、AI技术的引进 , 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应用 此类技术的技术能力培养 。 根据调查结果 , 日本存在机器人、AI技术等新科技相关知识、信息依旧不足的倾向 。 提供合适的知识及信息 , 分清必要和不必要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 机器人及为其提供支持的 AI 技术已不再是空想 , 而是确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及社会整体的现实科技 。
02
人类的替代、完善或强化
川田的技术文化模式 , 在数字时代也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 我们认为 , 在数字时代具体解析技术文化时 , 或许可以将其诠释成图中所示的内容 。
数字时代三种技术文化的示意图 分页标题

|好书·书摘丨人工智能: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是在召唤恶魔吗?
本文插图
图片拍摄(模式 A):尾形文繁资料来源:NRI
我们将模式A称为“数字去人类化” 。 不受个人能力差异的影响 , 借助机械的力量 , 实现即使在无人状态下也能达到稳定品质的状态 。 这是一种无需费时 , 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一 定的品质水准的模式 。 在调羹、餐叉等工具所体现的非人类依赖性上进一步提升 , 甚至可以被视为人类替代型技术 。 以搬运重物的技术为例 , 在亚马逊自动仓库等地能够看到这种技术文化 。 还有正在白领办公室等场所开始引进的 RPA(机器人流 程自动化) , 同样属于人类替代型技术 。 RPA 技术能够遵循业务规则 , 自动再现人类在办公桌前进行的操作 , 适用于交通费核算等定型工作、数据收集工作、维护工作等 。 同时 , RPA 不仅能削减成本 , 还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
我们将模式 B 称为“数字技术的人类化” 。 这种数字技术的应用特征类似于筷子 , 在经过不同程度的训练后可实现大幅度的个体成果提升 。 其成果并不固定 , 花费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 采用这种技术文化的工具就像人类身体的延伸 。 因此也可称为人类完善型 。 以搬运重物的技术为例 , CYBERDYNE 的助步机器人“HAL?”体现的就是这种技术文化 。 智能手机同样具备模式 B 的特征 。 虽然智能手机并不是筷子这样纯粹的工具 , 却在各类领域为人类的活动提供帮助 。 通过安装 APP , 一台智能手机能够像筷子一样实现多种用途 , 而熟练使用者和不熟练者之间也会产生明显的技能差异 , 因此可以归入模式 B 。
最后 , 我们将模式 C 称为“人类的数字化” 。 这种模式与 前述的非洲技术文化(应用现成的物件灵活进行应用)存在细微的差异 , 可以理解为其中还包含着将人体变成工具的一部分的意思 。 具体来说 , 就是将数字设备连接到人类的身体上 , 使人体成为工具的一部分 , 也可称为人类强化型 。 这种模式已经在人造耳蜗、义肢等工具中得到了实现 。 由半机械化的人进行 重物搬运 , 就是此技术体现的代表案例 。 实际上 , 早在2016年10月 , 瑞士苏黎世就曾经举办过“半机械人”运动会 , 参赛选手都是安装有“机械手臂”“机械腿”等医疗辅助机械的人 , 在当时引发了热议 。 由此 , 或许能将模式B和C的结合称为人类拓展型 。
我们绘制了不同模式的示意图 , 那么AI(人工智能)究竟应该划分到哪一类呢?实际上 , 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 AI” 。 即存在替换劳动力的 AI(人类替代型) , 也存在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援的 AI(人类完善型) 。
人们如何看待不同的模式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的价值观 , 以及根植于社会的文化 。 有的人会偏好特定的模式 , 也有人会觉得所有模式都难以接受 。 在个人差异和文化差异的 影响下 , 人们对不同模式的接受度是不同的 。 换言之 , 虽然这三种模式中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模式 , 但依旧值得探讨它们在未来社会中的适用性 / 不适用性 。
节选自《数字资本主义》
推荐阅读

|好书·书摘丨人工智能: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是在召唤恶魔吗?
本文插图
《数字资本主义》
[日] 森 健、日户浩之著
978-7-309-14661-5/F·2627
2020年6月
编 辑 推 荐
数字化革命正在颠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常识” 。
要想准确理解这一变化 , 仅仅依靠GDP这一常规的指标已经不够 。
今后的经济社会形态 , 是否会变成 “纯数字资本主义”——由大企业主导 , 就业机会逐渐被机器人抢走?还是会成为“市民资本主义”——个人技能和闲置资产变身为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本 , 抑或是科幻般的“后资本主义”——大量商品或服务将会成为免费品 , 劳动和闲暇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消失? 分页标题
作者在本书中大胆设想的 , 正是这样一个关于当下和未来的场景 。
【|好书·书摘丨人工智能: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是在召唤恶魔吗?】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