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如何成为一个卓越且有远见的人
本文插图
近日 , 华为发布的全球首款5G折叠屏手机赢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 , 而华为凭借着无法替代的核心技术 , 弯道超车 , 从芯片到系统、基站 , 再到手机、云终端 , 成为5G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 。 连美国的高通、英特尔也无法相提并论 。
这一切离不开创始人任正非的宏大视野和高瞻远瞩 , 任正非是华为的精神领袖 , 在企业的发展中定下华为经营的基调:每年销售额10%的研发投入、即使亏损也要坚持在国外开展业务、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45%……
这些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理念 , 曾经让很多人质疑过任正非 , 但正是坚持 , 让华为深扎稳打 , 在5G领域逐鹿群雄 , 终于拔得头筹 。
本文插图
任正非是如何拥有这卓越的判断力和远见的呢?
在一次采访里 , 任正非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 喜欢通过阅读了解世界 。
采访人员便问他看什么书 , 他回答道:“看了哪些书我确实是不能回答出来 。 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 没有其他的生活爱好 , 下班就回家 , 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 , 看纪录片 , 看网络 。 我阅读速度非常快 , 书读得很多 , 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 , 哪件事影响了我 , 思想是怎么生成的 。 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头在哪 。 ”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 , 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那些你看过的书 , 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你的思想 , 成为你的血肉 , 形成你的气质 , 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
关于阅读的方法论有很多 , 我想从脑科学这个不一样的角度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
01 一个前提——书籍是我们深度学习的重要媒介
这些年知识付费风生水起 , 很多忙碌的人为了习得知识 , 便会去听书 。 只是读书栏目真的能够像完整阅读一本书一样 , 让人获得知识增量吗?
说书稿往往是由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 , 从一本书中提取出自己写作主题相关的要素 , 进行的口语化写作 。
这样的作品形式 , 通常会有三四十分钟的播放时间 , 其实很难还原一本书的全貌 。
一本书的生产过程 , 从作者的构思、素材的积累打磨、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到初稿形成、作者反复修改 , 再到编辑反复校验核对 ,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
书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性 ,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或一万字左右的说书稿根本无法展现作者思想的精髓 。
因此 , 阅读是其他形式的书籍衍生品无法替代的学习过程 。 经过时间校验的书籍 , 是我们深度学习的重要媒介 。
本文插图
著名的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提到 , 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 。 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 , 具有存储本人“经历”的功能 。
阅读时 , 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体会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和人生 , 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 甚至还可能引发自己的思考 , 解答自己困惑不已的问题 。
借由阅读还能增加自己的“经历” , 这些经历可以充当我们生活的“预防针” 。
假如有一个13岁的女孩读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她就会知道原来这世界上还会有穿着人皮的狼 , 当她不幸遇到这样的老师时 , 年少的她早已了解到这类人的惯用手法 , 这样这个女孩就不会惊慌失措 , 不知如何应对 。
而阅读带给我们的知识、信息、经历会成为我们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 , 并在持续阅读的过程中 , 不断地完善 , 进而成为我们做事情的直觉 。分页标题
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在华为的发展中 , 能够力排众议 ,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
本文插图
【中年|如何成为一个卓越且有远见的人】02 一个基础——利用脑科学让大脑爱上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 , 当我们吃到美味的蛋糕时 , 总会想要再品尝一次;当我们在游乐园开心地尖叫时 , 就会想要再来玩一次 。
其实 , 因为感受到快乐 , 从而想要在体验一次的行为模式就是大脑的学习模式 , 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
当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 , 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 。 如果某一行为可以让大脑释放出多巴胺 , 想要做这一行为的大脑路径就会得到锻炼 , 从而使人对某一行为成瘾 , 并产生依赖 。 这就是大脑的学习路径 。
那如果我们不爱阅读、不爱学习或者不想做应该做的事情时 , 怎样才能让大脑主动分泌多巴胺呢?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讲到:在完成自己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或发生了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的时候 , 大脑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 。
本文插图
这个我深有体会 , 记得我刚开始学游泳那会 , 大概有一个月时间都在练习手部、脚部动作或者是两者配合呼吸练习 , 整个过程十分费力 , 而且非常枯燥 , 一度怀疑自己没有游泳的天赋 。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 , 奇迹发生了 。 以前连25米都游不完的我 , 居然动作连贯地从浅水区游到了深水区 , 那一天我体会到了莫大的快乐 , 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 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充斥着我 , 于是我接着又游了五百米 。
当然了 , 直到现在 , 我还坚持每周去游两三次 。 现在想想 , 那时候应该就是分泌了很多多巴胺才让我彻底爱上了游泳这项运动吧 。
本文插图
这个理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 , 主动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不要远超自己能力范围) , 比如选择不那么浅显 , 同时也不过于艰深的书籍 , 一天十来页 , 不管再难也要坚持读完 , 这样你就能让自己爱上阅读 。
之后 , 再慢慢地加大阅读的难度系数 , 你就能超过大部分普通人 。 学习英语、约谈客户等等其他事情亦是如此 。
03 如何阅读最有效
在了解了阅读书籍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大脑的学习规律之后 , 这一部分主要谈谈具体的方法论 。
1) 大脑适合“杂食”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框架和思维路径 , 我们无法知道究竟哪方面的内容刚好能够帮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 因此最好的阅读办法就是广泛涉猎 , 在不同的领域里 , 阅读经实践验证的经典书籍 。
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 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 , 他与巴菲特创建的伯克希尔公司 , 在过去40年里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成为投资界的神话 。
芒格认为投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要系统了解投资的逻辑 , 就要熟练运用不同学科的多元化思维模 。
因此 , 芒格广泛涉猎历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 , 融会贯通 , 并深入的洞察投资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 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 。 由此可见 , “杂食”的力量有多么惊人!
本文插图
2) 同时阅读多本书 , 分解目标
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在于不要贪图太多 , 而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 , 开始的时候可以从一天读十页开始 。分页标题
对于容易厌倦的人来说 , 不必苛求自己必须一本读完之后再读下一本 , 完全可以不同领域内书籍同时交叉阅读 。
这样既可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 , 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适时地调整 , 更利于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
3) 学会速读
对于工具书类的非虚构性阅读 , 完全可以浏览目录 , 掌握书本整体框架 , 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 作为自己阅读的重点 , 翻看全书掌握书的大致内容 。
人与书之间也会有合不来的情况 , 因此无需强迫自己逐字逐句地读完每一本书 , 有选择性地速读就可以了 。
本文插图
4) 用输出倒逼输入
读书时我们要有一种意识:自己在读完之后 , 要写书评、读后感 , 亦或是要跟朋友“讲述”这本书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效率有飞跃性的改变 , 你会格外注意每一章节的主题内容 , 以及作者究竟想要说明什么 , 自己能从中收获什么 。
除此之外 , 你会发现自己拖了很久看不完的书 , 居然很快就完成了 。 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难度 , 但相信我 , 只要你一开始 , 就会发现其乐无穷 。
阅读和复述的过程会加深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
就像一个人把蛙泳的所有动作烂熟于心 , 却始终不下水操练 , 还是“旱鸭子”一样 。 纸上谈来终觉浅 , 我们只有行动起来 , 实践各种阅读方法 , 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 不断在阅读中获取知识、信息和经历 , 升级自己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 , 就能成长为一个卓越且有远见的人 。
本文插图
- 汶川|12年前汶川地震时,背着儿子遗体走25公里回家的父亲,现状如何?
- 篮球|跳过CBA选秀,惹上巨大争议,民航贾明儒CBA前景如何?
- 中年|Carnot研发新型空气压缩机:噪音更低 寿命更长 成本更低
- 模型|REVIT技巧!如何创建能量模型,实现能量优化
- 中年|中国-东盟区块链应用创新实验室揭牌
- 中年|交易所成黑钱胜地:“冻卡潮”背后的秘密
- 中年|波卡上线 现阶段是否值得投资?
- 川菁食品|自热小火锅的崛起,如何在“拥挤”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
- 酱九公社|世青会组委寄语:希望酱九公社成为中国酒水界的一匹黑马
- 中年|太原猪肉价反弹 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