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就是认识人性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惟有这样能成事
在一堂书法教学课上 , 老师逐字逐句为我们领读、分析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碑帖 。 他说其中某段写得很洒脱很顺畅 , 可以看出书家当时的心境是非常安静的;某段写得或潦草或拘谨 , 甚至屡有错漏更正 , 可以看出书家当时的心境有些波动 , 甚至是浮躁 。 这委实令我惊讶:一千五六百年过去了 , 后人竟然还能从笔画点墨中读出书家当时的心境 , 而心境对书法的影响是这般直接!从孙过庭的成长轨迹来看 , 他四十岁才做上“率府录事参军”这样的小官 , 又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 辞官归家后一直抱病潜心研究书法;经常陷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导致情绪出现起伏 , 似在情理之中 , 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书法史上创造的“工于用笔、峻拔刚断”“丹崖绝壑、笔势坚劲”的光芒 。
作者:马誉炜
文章图片
资料图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雨泽 摄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二十三岁时就凭借《雷雨》轰动文坛 , 后来又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佳作问世 。 但在三十九岁之后 , 也就是一个人年富力强之时 , 他并没有写出之前那样令人赞赏的佳作 , 甚至还出现了如《明朗的天》那样的败笔 。 有人认为主要是曹禺背上了名誉、地位的包袱 , 加之接踵而至的压力 , 致使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不安渐成优秀作品出炉的“杀手” 。
这么多年来 , 无论是读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的传记 , 还是听所在部队流传的佳话传说 , 抑或是自己经历的老山前线作战 , 战争年代凡是能打胜仗的指挥员 , 几乎都有一个习惯——战前哪怕时间再紧张 , 也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门谢客” , 独坐良久 。 他们是在研究战事 , 还是在考虑其他?我们不得而知 。 反正当他们从屋子里走出来 , 都是一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气派 。 最典型的当数大将粟裕 , 有评论说他一向好静多思 , 考虑周密 。 他一不爱下棋 , 二不爱打牌 , 平生最爱研究地图 , 常常对着地图紧锁双眉 , 凝神细思 , 沉默不语 , 这样的状态能一连持续几天几夜 , “军事劳动”艰苦而细致 。 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边境作战前夕 , 曾任我的老部队三十八军军长、后任五十五军军长的朱月华将军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数日 , 到战斗一打响 , 他对敌方的地域地形地貌、兵力部署一清二楚 , 指挥部队得心应手 , 从而有力地保存了自己 , 打击了敌人 。 这样的将领自然深受部属拥戴 , 号令一呼百应 , 打仗所向披靡 。 那些不善独坐或踱步 , 缺乏镇定自若气度 , 甚至习惯于蛮干的指挥员 , 往往要吃败仗 , 付出血的代价 , 长此以往 , 部属也不愿意跟着他 。
几年前 , 我的散文集《磨合人生》由作家出版社修订再版 , 一位远在武汉、与我素昧平生的读者谈读后感 , 觉得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上期的作品朴实耐看、思想深邃 , 灵感和思想火花很珍贵;之后的作品也不错 , 文字较以前更讲究、更具美感 , 但说实话 , 在深刻性和启迪意义上略显逊色 。 确实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上期 , 是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开始彻悟人生的时候 。 当时我从一个看起来众人瞩目、风光无限的单位到了一个带有公益性质、人际纯朴的单位;在走出人事漩涡、身心获得解放的同时 , 也引发我对之前人生道路的思索 。 我开始有时间静下心来回味生命中那些真、善、美的情结 , 咀嚼逝去岁月在我心灵上留下的痕迹 。 在这难得的静思中 , 人世间的一切庸俗、浅薄、虚伪、丑陋、喧闹都被过滤掉 , 留下的只有美好和永恒 。 由此形成的一篇篇文字 , 虽然在表面上显得粗糙、直白 , 但无疑是真情实感的沉淀与流露 。 我始终坚信 , 越是朴素的 , 越是伟大的、美丽的 , 越值得寻觅和坚守 。
有作为的企业家也是如此 , 他们都是会“静心”的人 。 企业家董水荣就时常对旁人说 , 企业家最忌讳的就是禁不住诱惑 , 想入非非 , 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 最需要静下心来规划企业运行的版图 。 所谓“静心” , 就是不受诱惑、不被忽悠 , 平心静气抓管理、练内功 ,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 , 都“咬定青山不放松” , 这样才能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 我还认识一位在京的乡友企业家 , 他年轻时也迷茫过、浮躁过 , 后来他静下心来 , 从在前门一带磨剪子、抢菜刀、摆地摊儿做起 , 靠着勤奋和诚信逐步做大做强 , 不仅自己致富 , 还带动六十多名同乡就业 , 大家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分页标题
儒学一贯倡导人生要“守静” 。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造化之精 , 性天之妙 , 唯静观者知之 , 唯静养者契之 。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生、宇宙及社会间最神秘、最高深也最重要的道理 , 只有静下来才能体会;那些心神不宁 , 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的人 , 到死都不会明白 。 正如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照星月一样 , 人心若不静 , 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洞察人生的奥妙、掌握命运的玄机?
古代学者历来把静坐或静养视为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 。 他们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做人 , 而做人不能停留在书本上 , 因此需要做好两件事:一件事是静坐或静养 , 一件事是在生活中践履 ,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实践 。 《礼记》中的“散斋”“致斋” , 就是一种静养、一种调心 。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 , 认为“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诸葛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 , 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人生箴言 。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致虚极 , 守静笃”“归根日静”之说 , 认为人要延年益寿、成就事业 , 必须戒欲、处静、养神 。 庄子也极推崇“虚静” , 他认为圣人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 , 照彻宇宙 。 古今凡有作为的学者大抵也是如此——朱熹和他的老师李侗学习静坐 , 有“半日读书 , 半日打坐”之说 , 在东亚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 明朝大儒王阳明谈及为学方法时 , 提倡初学者要先使其静坐 , 静坐到一定时候 , 心意稍定 , 再教他“省察克治” 。 我们熟悉的清代大儒曾国藩 , 也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举措之一 , 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 , 静坐半时” 。 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 , 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 , 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纯一 , 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 。
静心 , 并不是思想的休止 , 而是强调凝神静思 , 这是一个使灵魂从根本上得到安宁 , 进而静坐反省、驾驭自己内心活动的过程 。 只有这样 , 才能对生命本质作深刻的思索 , 领悟其中的真谛 , 从而洞悉人情事理 , 对万物有心灵感应 。 能不能做到“静” , 是对一个人修炼程度的检验 , 也是决定一个人思想与行为高度的重要因素 。
静心 , 并不是行动的对立 , 而是为了更好地“动” 。 古人认为“静”代表生命的本源 , “动”是本源的延伸 , 动静结合 , 才衍生出宇宙万物 , 正所谓“动极而静 , 静而生阴 , 静极复动 。 一动一静 , 互为其根”(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 只有静没有动 , 则静而无功;只有动没有静 , 则动而无形 。 静下来 , 有时可能不会显赫一时 , 有时看起来慢了半拍 , 但从长远来看 , “磨刀不误砍柴工” , 一旦实现由静到动的跨越 , 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
静心 , 并不是无欲无求 , 而是不盲目追求 。 提倡“独坐观心”“向心用力” , 是“慎独”的一种 , “从静中观物动 , 向闲处看人忙 , 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 , 处闹中能取静 , 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 。 在忙忙碌碌的人生中 , 我们会不自然地背上这样那样、有形无形的包袱 , 染上这样那样、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毛病 , 夜深人静、独自静坐时 ,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 把该丢掉的丢掉 , 将该批判的批判 ,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与言行更合乎道德与时务的要求 , 这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 。
【|静心就是认识人性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惟有这样能成事】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多成功 , 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很重要 。 ”这个对手可能是一个人 , 可能是一件事 , 可能是不同于往日的一种境遇 , 甚至还可能是人性深处的另一个自己 。 人要静心 , 何尝不是在与身边无处不在的“强大对手”进行较量!或者说 , 静心 , 就是认识人性深处另一个自己的过程 , 这是人人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得到的 。 分页标题
- 商品流通|2020年,来小米有品有鱼,你就是老板
- 期间疑似两人二胎女儿的哎哟喂出镜,但是从妹妹的脸型,感觉就是女版的嗯哼
- 这,就是街舞3是拿得出手的
- 偷窃癖|豫论场丨他偷外卖就是因为“穷”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上车就是聊天唱歌?TA还能给你有温度有情感的陪伴
- 欣欣爱生活|急急急:有没有认识治疗食道癌晚期比较牛的老中医?感谢!!!!
- 谢尔曼铁骑|难道这就是土耳其如此嚣张还不惧美国威胁的原因
- 妹妹|提醒 | 萧山小伙网上认识“失恋妹妹”,对方说带他赚钱,接下来全是套路……
- 顾佳|三十而已:曾遭受家暴,却演出“女性百态”童瑶就是顾佳
- 榕康家皓|宴请朋友吃地锅饭, 吃到一嘴的鸡饲料, 饭店 你不认识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