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春秋与魏晋的文化有什么异同点?
1.春秋“入世”与魏晋“出世”
春秋时期 , 礼崩乐坏 , 贵族最低阶层“士”既无田而食又失去了原有的职务 , 这使他们从沉重的宗法制和氏族血缘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 获得了流动的自由、职业选择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 于是开始以独立知识分子的面貌出现在历史时期中 ,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接受过政治文化教育 , 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 , 于是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更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士”阶层的自我追求 , 加之诸侯争霸对于人才的渴求 , 造就了春秋文化积极的“入世精神” 。但与春秋士人不同的是 , 魏晋时期的士阶层并未展现出积极的入世态度 , 而是由“入世”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 。魏晋时期战乱连年 , 民不聊生 , 过去行之有效的儒家治国之典显得愈发不合时宜 , 魏晋的士阶层对传统礼教愈发不屑 , 而崇尚“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一时期的士阶层回归对自我的关注 , 探寻生命本真意义 , 自我真实内心的追逐却放荡于乱世不得志之中 。逐渐形成了“出世”的文化风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春秋“恪守”与魏晋“张扬”
魏晋时期 , 饮酒放诞、裸袒成性是社会常见 。何晏开创的服药行散在士阶层形成风气 。服五石散后需饮温酒、吃寒食 , 常常面庞微醺 , 身姿婀娜 , 衣带飘飘 , 颇有仙人之姿 。何晏说“服五石散 , 非唯治病 , 亦觉 神明开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写《酒德颂》的刘伶 , 他常乘鹿车携酒而喝 , 肆言“死便埋我! ”《世说新语》中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 肆意酣畅 , 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文士有一颗装睡的心 , 愿意肆意挥洒自己的真性情 , 但行至末路 , 也有阮籍一场“穷途之哭” 。在中国历史上 , 从未有哪个朝代像魏晋这样推崇张扬的个性之美 。
春秋“恪守”的文化风气 , 首先可以从周礼开始追溯 , 春秋时期 , 礼乐文明遭到破坏 , 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 西周礼乐文化虽遭到破坏 , 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破坏 。正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 卷一三·周末风俗) 中所言:“春秋时犹尊礼重信 , 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 ,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 ,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 而七国则无 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 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 , 而七国则无有矣 。”可见春秋时期 , 周礼对士阶层依旧有很大的约束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春秋“礼乐合一”与魏晋“礼乐分离”
春秋时期 , 礼乐合一 , 二者密不可分 , “礼”讲尊卑等级 , “乐”求和谐团结 。若只有“礼” , 虽然能形成上下有序的等级 , 但会忽视人情 , 而要达到社会具有人文关怀就需“乐”的作用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 , 最终才能实现所谓的“王道之治” 。可以说 , 魏晋以前 , 乐一直是服从于礼的 , 尽管乐有陶冶人的道德性情的美学意义 , 也受锢于统治者的意志 。魏晋时期 , 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 以礼乐为代表的儒学也衰落到遭人鄙弃的地步 。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把自己压抑在琴、棋、书、画、诗、酒、药中的热情肆意挥洒 , 魏晋士人纷纷追随 , 也效其皮毛 , 追求艺术的美学意义 , 一时间蔚然成风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春秋与魏晋的文化有什么异同点?】分页标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 , 礼与乐逐渐分离 , 艺术不再是统治者教化百姓巩固政权的工具 , 而是完全为了士的审美需求而存在 。
- 中爱文化传媒|《中国爱情诗刊》江飞荐诗(第二期)
- SADE文化|两性世界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 方志四川|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3):重新认识西部文化——兼论文化资源的转化问题
- 文化|河南约7000年文化老城,县名朗朗上口,为什么大多数人总会念错?
- |克罗地亚文明古城,3000年文化历久弥新,城市堪称“历史书”
- 摄影旅游文化传媒|走过阿里大北线(上)
- 酋邦|酋邦理论与中国考古学的渊源 ——《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读后
- 会笑的青豆|真时尚不惧春秋:年过60的她们,比很多30岁的女人更时髦
- 秋歌文化|世界荒谬,梦境温柔
- 中国茶道文化与茶艺知识|累吗,坐下来,喝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