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 期 导 读
本文是作者忆忘老师探索学习《伤寒论》的经历 , 文中详细记载了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发现的各种问题 , 以及寻求真相的历程 , 希望对广大中医经典爱好者和中医临床从业者有所启发 。
《伤寒论》探索过程
《伤寒论》六要素构思起于2014年 , 曾写过一篇《六要素钤百病论》 , 反复诘辨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等概念的勾连与异同 , 可以窥见探索过程 。 2018年顿悟递归 , 有多人见证 。 六要素基于生机法则 , 再现《伤寒论》医学理论体系的内部构造 , 重新认知古人的理论方法 。 六要素辨章源流 , 返本归真 , 并非创造而是还原张仲景递归古法 。
个人学习《伤寒论》的经历 , 除了「勤求古训」参考众多医家的解释以外 , 还要反复去阅读原文 , 去理解含义和实际的临床运用 。
在这个过程中 , 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
首先是表里改为阴阳 。 俗话说 , 阴阳是个框 , 什么都能装 。 装进去 , 就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比如热病阴阳交 。
第一:顺藤摸瓜 , 阴阳到太阳
阴阳交的阴阳 , 既不是指寒热 , 也不是指表里 , 更不是指虚实 。 它指的是热病有汗无汗 。
热病阴阳交 , 是有汗无汗的两类温病危重症 。
温病为什么汗不出?汗出为什么热不退?如果知道热射病也这样 , 也就是中暑的重症 。 不出汗 , 是因为汗腺障碍 , 或者体温中枢调节障碍 。 这是中暑 , 也就是痉湿暍病里面的中暍 。
然后又看到中暍 , 叫做「太阳中暍」「太阳中热」 。 突然意识到 , 太阳病可能不是原文 。 或者说 , 太阳病被误会了 。
因为通常的太阳病概念里面 , 没有温病 , 没有中暑 。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 最终导致三阳合病的误会 , 因为三阳合病中的太阳病 , 指的是中暑 , 不是「伤于风寒」的太阳病 , 而是伤暑、伤热、中热 。 这样 , 六病和六经的概念 , 原本应该是七病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第二:对称原理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表里改为阴阳 , 造成了里病改成阴病 , 最后又成了少阴病 。 立即意识到少阴病可能是被误会了 。
在某一天 , 对着条文发呆的时候 , 突然灵光乍现 。 这个条文就是:
「少阴之为病 , 脉微细 , 但欲寐 。 」
原有的概念中 , 少阴病是「表阴病」 , 是寒证 。 但是这个条文 , 既没有表达「表病」 , 也没有说存在寒证 。
反而 , 脉微细表示津血虚 , 但欲寐表示精神不振睡眠多 。 这是一派虚像 , 而不是表证 , 也不是寒证 , 如果要治疗这种情况 , 就是补津液 , 而不是发表或温里 。
这样 , 突然发现 , 原来少阴病是讲虚证 。 在虚证的基础上 , 可以出现二三日无里证 , 有表证的情况 , 等等 , 是虚证基础上的祛邪法 。
虚证应该与实证对称 , 而不是与太阳病对称 。 到这里已经可以确定 , 少阴病被误会了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第三:虚与实
宋太宗赵匡义在《太平圣惠方》序 , 里面写到「先辨虚实 , 次察表里」 , 进一步的问题是 , 虚实与表里 , 是什么关系?
我是倒过来的 , 先解决了虚证的定义 , 少阴 , 津液虚少、功能衰弱 。 那么首先肯定他不是与某一种病对称 , 少阴病应该是与所有实证对称 。
实证是哪些呢?古人用什么来定义实证?就一个字:「毒」 , 意思是寒热异常 。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 大家都很熟悉 , 一日而遇七十毒 。 最初神农是农神 , 搞农业 , 找食物 , 每天遇到不适合做食品的植物 , 七十多种 。 所谓七十毒的毒 , 不是中毒 , 而是寒热偏性太大 , 不适合做食品长期吃 , 但是适合做药物 。分页标题
所以 , 中医的实证定义是有邪气、代谢废物 , 表现为寒热偏性 , 两种邪气 , 叫做实证 。
第四:补法
那么 , 补法在哪里呢?其实补法起源于神农 。 神农尝百草的的目的 , 是寻找甘平甘滋的食品 , 可以长期食用不会有明显的偏性 。 食品的特点是:甘平 。 首先是平性 , 所谓平性 , 就是寒热偏性不那么强烈 , 不明显 , 并且偏于补益 。
也就是说 , 补法首先是食疗 , 其次涉及平性的药物 。
这也就是《黄帝养生经》里面讲的五脏补泻方法 , 简称「五苦欲补泻」 , 不同于后世的五行理论 。 它的特点是只讲五味补泻(在运气篇中是六味 , 有淡味 。 《太素》也是有淡味) , 不讲寒温 。
为什么五苦欲五脏补泻不讲寒温?因为他说的是「急食」 , 是吃食品 , 包括五果、五菜、五肉、五黍等 , 全都是食品 。 这是讲食疗法 , 食品偏于平性补益 。
食疗法在《素问》中 , 又叫做「汤液醪醴」 。 汤液治轻浅的疾病 , 醪醴治疗久病顽病 。
这就是「和剂汤法」「调百药剂和」的医经内治法 , 讲究虚实补泻 。 补法从食品开始 。
而在《伤寒论》的少阴篇 ,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种食品 , 包括大米 , 蜂蜜 , 鸡蛋 , 猪肤 , 阿胶等等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第五:寒热与虚实
《本草经》定义药物 , 首先是气味 , 又叫做性味 。 这里的「气」或者「性」指的是药物的寒热作用 , 也就是吃下去以后通过参与代谢 , 表现出对体温的影响 。
气、性 , 指的是寒热 。 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淡 , 代表药物作用 , 参与代谢途径的不同路径 。 比如辛味发散走表 , 苦味燥湿走里等等 。
再加上《汉书艺文志》中对于经方的描述 , 「本草石寒温」 , 以寒温偏性来治病 , 用错了叫做「以寒增寒、以热益热」 , 最后有一句「精气内伤 , 不见于外 , 是所独失也」 。
经方 , 又叫做「水火之剂」 , 水火就是寒热 , 寒热两大类方剂 , 汉代的经方 , 特点是:没有补法!因为它是使用寒热祛邪的方剂 。
而《伤寒论》中 , 论述寒热祛邪的 , 首先是「表里之治」 , 尤其是讲表里先后 , 表里同治 , 定义了里位寒热、寒热夹杂 , 表位有寒的多种关系和治法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第六:先后原则
在表里同治的法度上 , 表寒和里寒同病 , 急当温里 。 温里用四逆汤 , 四逆辈 。 攻表用桂枝汤 。
为什么要先温里 , 后攻表?这其实是体温平衡的代谢机制 , 代谢出路的问题 。 具体就不解释了 , 在书里面 。
先后原则 , 是根源于体温平衡与代谢输布途径 , 比如汗法从表位排泄代谢废物 , 清法、下法从二便排出 。 从而达成体温寒热的调节 。
表里先后原则 , 定义了四种实证:
太阳病表寒、太阴病里寒 , 阳明病里热 , 少阳病里位寒热夹杂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少阳病 , 并不是小柴胡汤为代表 。 口苦咽干目眩 , 并没有规定表证 。 少阳中风 , 其实是厥阴病 , 这就是为什么在厥阴篇也看到小柴胡汤条文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第七:两种理论分形
我对《伤寒论》的学习 , 到这里形成全新的图像 。
张仲景是从寒热机制 , 构建了表里先后与同治法的实证治法 , 这部分来源于汉代经方、水火之剂 。 水火之剂有几个大的缺陷 , 这里略过 , 书里面有 。
也就是说张仲景用表里之治淘汰了经方 , 淘汰了水火之剂 。 这是汉代以后 , 罕见有人提到水火之剂的重要原因 。 但是 , 后来张仲景的伤寒论体系 , 又被叫做「经方」 , 这是不同于汉代经方的概念 。 不同在哪里? 分页标题
张仲景使用的是递归法建模 , 也就是扩展、递进的概念 。 这个扩展表现为 , 从寒温机制 , 通过表里途径实现治疗方法 , 与药物作用相结合 , 构成表里之治的实证治疗原则 。

答摩健康|我是怎么发现《伤寒论》的真相?
本文插图
其次是虚证的补法原则 。 比如一味甘草汤 , 甘草粉蜜汤 。
在虚证的基础上 , 构建了虚人祛邪 , 虚实同治的法度 。 进而在此基础上 , 定义大病顽疾 , 厥阴病 。 厥阴病的特点 , 是虚实兼具 , 并且出现典型的功能问题(胃虚) , 厥、利、呕、哕 。
厥阴病包含虚证 , 也包含实证 , 因此伤寒论中最大的概念是厥阴病 , 厥阴病的治法 , 包括所有治法 。 所以厥阴篇既有热厥 , 比如大承气汤证 , 也有寒厥 , 比如四逆辈 。
所以首先要注意 , 生死证里面 , 热病有死证 , 寒病也有死证 , 并不是阴寒病才会死人 。 两种死证 , 都是「竭津」「胃竭」(津液或者功能的衰竭) , 都是厥阴病 , 因此厥阴病不是「阴寒病」「阴证」 。
张仲景的扩展概念 , 递归建模 , 不同于阴阳为纲的分类 , 阴阳理论向后包含 , 而扩展概念是向前包含 。 这是两个方向的树形分类 , 各有各的适用范围 , 不可以混为一谈 。
在这个基础上 , 才能认识到张仲景是在汉代医经和经方的基础上 , 统一了经方水火之剂与医经百药剂和的两种内治法 , 是汉代医学内治法的集大成的结果 。
来源:正安聚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