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疾病|得了糖尿病,吃药or打针哪个更好?
如今 , 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与生活的慢性病之一 , 而我国更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有近1.14亿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 占全球患病总人数的1/3!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多 , 会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大血管病变等 , 而这些病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
另外 , 在生活中仅有少部分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减轻体重、运动等疗法就可以控制病情 , 而大部分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 , 或胰岛素药物治疗 。
本文插图
那这两种治疗方式究竟该怎么选?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策略是基于血糖水平 , 根据血糖水平采取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加用药物治疗 , 是单药、双药、三药还是需要胰岛素治疗 。 降糖治疗也要分步走 , 是一个阶梯式的治疗 。
如何选择降糖药
1.初诊2型糖尿病 , 血糖轻度升高 , 可给予生活方式干预 , 包括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措施 。 如糖化血红蛋白≥9.0%应考虑起始两药联合治疗 。
2.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0%) , 应及时开始药物治疗 , 若无禁忌证 , 2型糖尿病治疗首选二甲双胍 , 且应一直保留在降糖方案中 。 如不适合二甲双胍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
3.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 , 可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
4.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糖化血红蛋白≥7.0%) , 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 。 也可以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 。
5.如上述1-2次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达标 , 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同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瑞格列奈等) 。
本文插图
哪些人群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口渴、多饮、多尿及体重下降等);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我国指南推荐对于HbA1C(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 , 美国指南推荐HbA1C≥10%和/或血糖≥16.7mmol/L的患者;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时 , 时间均以2周至3个月为宜 。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较大剂量多种(≥3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 , HbA1C>7.0%时 , 或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 。
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围手术期、感染、妊娠或病情危重等 , 均需要胰岛素治疗 。
无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 , 在日常生活中均需要注意做好日常保健:
本文插图
首先要建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虽然目前还不能治愈但完全可以控制 , 科学的护理依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掌控ABC:A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过去三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 B指的是血压 , C指的是胆固醇 , 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控制体重:是防控糖尿病的基础 , 体重下降能改善血糖代谢 , 控制病情;
健康、均衡的饮食:增加果蔬的比重 , 总体上保持饮食的清淡;
适当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 一开始可以一天三次 , 每次进行10分钟的散步;
按时服药、就医: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 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血压及各项身体机能检查 , 并做好记录; 分页标题
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 保证身心舒畅 , 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容易吸收的含糖零食 。
【内分泌疾病|得了糖尿病,吃药or打针哪个更好?】对抗糖尿病 , 除了要树立信心 , 更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 , 相信通过患者本人的努力及家属的监督 , 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美好的人生不是难事 。
- 皮肤疾病|流汗味道就像垃圾场!医曝恶汗味关键:2类食物有效改善
- 呼吸疾病|香港单日确诊病例创新高,专家:这波病毒传播性高
- 任林聊育儿|所谓成熟,不过学会了与生活和解,懂得了放下痛苦
- 呼吸疾病,新冠肺炎_健康|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有何区别?
- 女性健康|老阿姨们最易得的“6”类疾病!怎么识别早期信号?有招……
- 烹饪|不得了,掐着表做完,9分钟都用不上!简单营养,会搅拌就行
- 呼吸疾病|风寒还是风热感冒,怎么用药才对症?一味四季感冒方,用药不发愁
- 皮肤疾病|青少年在现在治疗白癜风,有什么优势吗?
- 内分泌疾病|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升高,该怎么办?
- 减肥|不吃晚饭能减肥吗?内分泌科主任用几句话,就概括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