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历史|一路穷游到澳洲:元代航海家汪大渊
【中国国家历史|一路穷游到澳洲:元代航海家汪大渊】
本文插图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 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 ,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098字 | 阅读需11分钟汪大渊的《岛夷志略》里对于台湾、澎湖等现代中国东南海疆和现代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记述无疑是最具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 他自己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
提起中国的远洋航行 , 人们多半首推明代的郑和下西洋 , 殊不知 ,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元代 , 就有著名的民间航海家远航西洋 , 甚至到了澳大利亚 , 这就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 。
明朝永历三年 , 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庞大的宝船队第一次驶向未知的海洋世界 。 郑和身边的两名翻译官马欢和费信 , 他们在出发前都认真地阅读了一本描绘海洋旅行所见所闻的奇书《岛夷志》——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游记 。 对于书中离奇的描写 , 马欢一度报以怀疑的态度:世界上的人和事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差异?然而当他跟随船队真正踏上书中所写之地时 , 终于相信世界之大 , 果真出乎想象;世界之奇 , 令人叹为观止 。
本文插图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释本 , 采用《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为底本 , 同时以龙氏《寰宇通志》刊本 。
汪大渊的《岛夷志》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 。 《岛夷志》及后来存世的缩略本《岛夷志略》不仅成为国人研究海外历史地理的必备资料 , 也为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考察异域风土人情的重要参考 。
那么 , 六百年前一名生于民间 , 长于内陆的读书人 , 为何会萌发西行漫漫、征服海洋的志向?那个时代的航海技术 , 究竟又能将他带去多远的地方?
从泉州出发今江西南昌青云谱区的施尧村 , 古时是远近闻名的造船业基地、水上交通良港和货运集散地 。 宋朝诗人宗必经的《南浦》诗中 , 描述了施尧村南关口这一带航运盛景 , “江到南关古渡头 , 旁分一曲入溪流 。 垂杨夹道三千户 , 绕郭连樯数万舟” 。 《岛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渊 , 字焕章 , 便出生在这里的汪家垄 。
本文插图
▲南昌青云谱汪大渊铜像 。
幼时的汪大渊不仅爱读书 , 还对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格外痴迷 , 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漂洋过海、踏浪远行 。
元代科举时有时无 , 即使开科考试 , 录取率也极低 。 汉人士子求取功名无望 , 只能另辟蹊径去成就一番功业 。 少年时代的汪大渊立下了探索海外的志向 , 他付诸实行的第一步便是来到福建的泉州港 , 做好出海前的考察工作 。
本文插图
▲泉州六胜塔 , 北宋建造 , 元代重修 , 曾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
元代的泉州港正处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 , 是闻名遐迩的“东方第一大港” 。 泉州从唐末至元代300多年间 , 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南宋末年的两次大移民 , 来自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 。 同时 , 在泉州居住的外国人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的文化 。 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 对于当时泉州港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当然 , 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还有其他原因 , 例如浑然天成的良港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对外开放的政策……总之 , 当白衣翩翩的青年汪大渊站在泉州港码头时 ,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商人 , 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奇珍异货 , 以及人声鼎沸的喧闹和嘈杂 , 无不震撼着这个年轻人的视觉和听觉 。分页标题
公元1330年前后 , 冬春之交 , 汪大渊搭乘的商船队顺着中国古人所说的“清明风”扬帆出海了 。
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元代造船承袭了宋人的技术 , 五百吨的大商船和先进的战船足以壮大帝国的声威 。 据元末史料记载 , 远洋商务帆船平均大约100英尺长 , 25英尺宽 , 载重量120英吨 , 以及水手60名 , 最大的船可载300英吨的货物 , 加上500至600名人员 , 而且拖着救生艇 。 在风势强劲的晴朗日子 , 这种帆船一天可以航行300英里 。搭乘这样的商船 , 有众多舟师、水手、商人的陪伴 , 汪大渊的海上生活并不枯燥 。 初始的航程经过澎湖列岛、琉球岛(今台湾岛)等地 , 汪大渊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了人生中最初的几笔货物交易 。 然而 , 他更愿意在每次停靠时游走当地 , 认真观察和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 考察当地的民风民情 , 并且把这些所见所闻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
本文插图
▲在宋元时期 , 中央政府通过设立地方机构 , 对澎湖、台湾均实现了有效统治 。在离开琉球的前一天晚上 , 他整理了笔记 , 并郑重地写下琉球之行的最后一句话: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 在汪大渊的心中 , 国界的概念一清二楚 。 琉球是中国的岛屿 , 来到这里 , 仍然是在国内 , 离开了琉球 , 才算是前往国外 。
本文插图
▲元朝疆域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述的虽然只是航海笔记 , 但是对于国家主权和军事防务来说 , 也是重要的史料证据 , 对于后人进一步绘制海图、维护海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奇特的风俗汪大渊跟随船队越行越远 , 途经东南亚各地 , 汪大渊发现这些地方文化风俗与中国既有相通又各有异 。 比如在越南宾童龙 , 这里有佛教传说中目连故居的房基(目连救母的传说在中国流传甚广);真腊的法律以唐人为尊 , 如果杀了唐人 , 必定被判死刑 , 如果唐人杀了外国人 , 则只罚重金;渤泥人尊崇佛教也尊重华人 , 如果路上遇到醉酒的华侨 , 当地人会小心翼翼扶他回去休息……然而真腊人若遇妻子出轨 , 丈夫反感骄傲;“戎”地喜欢将初生小儿的脑袋用木板夹住 , 待去掉后就是方头……见到什么写什么 , 这是汪大渊笔记的特点 。 正因为这样 , 后人才能从中了解到历史上东南亚沿海异域的原始风情 。
本文插图
▲宾童龙 , 古代占城国的一个南部港口 , 位处现今越南平顺省 。宋代已经对航海、天文和地理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 , 舟师们凭借“过洋牵星”等航海技术 , 远航已不成问题 。 然而 , 海洋航路波诡云谲 , 异国他乡险隘重重 。汪大渊在帝汶岛记录了泉州的大户吴氏家族的一段往事:那时吴家开出一艘大船前来此地贸易 , 结果一百多名船员却死了十之八九 , 那些生还下来的少数人也变得羸弱无力 。 汪大渊不禁感慨 , 海上贸易之人常常是用生命去换取利益 , 值得吗?
本文插图
▲爪哇岛上的婆罗浮屠 。当船队行至古时的阇婆国——爪哇时 , 汪大渊还留下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记载:元大德年间 ,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官员三人——亦黑迷失、史弼、高兴 , 曾经代表大元朝廷来到这里 。 这说明元帝国强盛之时 , 统治范围远及于此 。遥远的宋塔由于汪大渊给自己定下了如实记录的规矩 , 所以每到一个地方 , 无论所见所闻多么难以理解或者荒谬绝伦 , 他都会原样记录下来 。船队到了苏门答腊岛的旧港 , 传闻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 , 种下的谷子三年后就可以变成金子 。 于是许多西印度洋国家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 , 取走一些土壤带回自己国家 , 想在自家的田里也种出金子 。 这样一来 , 此地的田里就再也不出金子了 。 汪大渊闻之不觉发笑 , 然而细细品味 , 这传闻中似乎另有寓意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明朝时曾设旧港宣慰司 , 是明朝领土的最南端 。西风鼓起的风帆 , 把汪大渊和他的船队带到了马来半岛西南岸马六甲一带的无枝拔 。 这里有个地方叫做阚麻罗华 , 它的东南面有一座岛屿 , 岛上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石山 , 就好像是两个相守而望的情侣 。 汪大渊心想 , 何不把这两座山合称情侣山呢 , 一座叫凤山 , 一座叫凰山 , 凤凰和鸣 , 岂不妙哉!他于是把这两座山写进了笔记里 。船队来到了新加坡附近的海峡地带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 。 让汪大渊欣喜的是 , 这里的居民有很多华人 , 他们多梳着椎形的发髻 , 穿着短布衫 , 系着青布腰围 。 新加坡旅游局称 , 1880年前后 , 英国海军认为“中有水道”过于狭窄 , 便将龙牙炸毁 。 后来新加坡政府又在拉柏多公园内按照汪大渊当时记载的情形重新复制了一个“龙牙门” , 现已成为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点 。
本文插图
▲美国建筑大师Daniel Libeskind在新加坡设计的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 , 灵感来自历史上的重要地标:龙牙门 。又过了一些日子 , 汪大渊一行人来到了印度东南岸的纳加帕塔姆地区的土塔 。 汪大渊一进城门 , 远远地就望见一座中国式的土砖塔 。 人们惊呼着朝塔奔去 , 在塔北面的塔身上发现汉字:“咸淳三年八月毕工” 。 咸淳为南宋度宗皇帝赵禥年号 , 人们猜测是当年有中国人来到这里却找不到回家的机会 , 于是造起一座中国塔 , 以慰思乡之苦 。去国时日越长越发想念家乡 , 带着远洋的收获 , 汪大渊一行决定暂时回家乡 。“东洋”“西洋”的来历回到家乡修整一段时间后 , 汪大渊再次随着远洋商队出发了 。汪大渊整理并刊行《岛夷志略》时 , 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 , 凡是之前已经到过 , 并有记录的地方 , 下次再去时如果没有新的发现 , 就不再记录 。 而新到的地方和新的事物 , 则一定要记录下来 。 因此 , 关于汪大渊的第二次远航 , 虽然地点有重复 , 但记载的见闻却又都不同:高郎步 , 如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 , 当地酋长时常劫掠被风浪逼到此处的船只;金塔 , 位于南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马哈巴利普兰附近 , 塔顶鹤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海上行船总会身不由己 , 离开僧伽刺后 , 海流会突然变得湍急 , 如果遇上逆风 , 船舶可能会随波逐流漂到北溜 , 一直要等到次年夏天东南信风起时 , 船只才能离开北溜继续北上 。 北溜 , 就是今天的马尔代夫群岛 。 汪大渊当年对北溜地势已有准确的描写 , 这是他见过的地势最低的国家 , 真担心某一天会被海水吞没 。
本文插图
▲马尔代夫 。值得肯定的是 , 汪大渊成为第一个把浩瀚的印度洋分开来称呼的旅行家 。 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 , 把印度以东的印度洋称为东洋 , 把印度以西的印度洋称为西洋 , 这是汪大渊对亚洲地理学的一大贡献 。登上澳洲2012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 , 为此上海博物馆特意举办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 。 在展出的90余件元青花瓷器中 , 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10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 。青年时代的汪大渊也曾亲历伊朗沿海多地 , 领略了当地古老而悠久的习俗 。 甘埋里 , 位于伊朗南岸外的霍尔木兹岛 。 此地拥有重要的港口 , 用来交易的有香料和琥珀之类物品 , 都产自佛郎国 , 再由商人们贩卖到西域各国 。 汪大渊的船队来到当地进行交易 , 出售的乃是丁香、豆蔻、青缎、麝香、红色烧珠、苏杭产的色缎、苏木、青白花瓷器、瓷瓶、铁条 , 最后满载了一船胡椒返回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元朝时 , 伊儿汗国的第四任君主阿鲁浑写给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信 。 当时伊儿汗国囊括整个伊朗和阿塞拜疆 。船队行至现今伊朗西北的马腊格的马鲁涧 , 汪大渊发现这里的人民生活安定 , 周围方圆18000里之内的西域诸国 , 皆臣服于此国 。 在汪大渊的笔下 , 这里的酋长为中国临漳人 , 姓陈 。 “国初领兵镇甘州,遂入此国,讨境不复返” 。 汪大渊一行人来到这里 , 时常可以听到熟悉的祖国的语言 , 吃到祖国的饭食 , 这让大家都感到十分欣喜 。船队经过阿拉伯半岛 , 来到非洲;从红海西北端下船 , 步行抵达地中海 。 返程时 , 船队来到东非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地区的加将门里;返回中国时又被风浪带到喃巫哩 , 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班达亚齐一带 。 在这儿 , 船队遭到了抢掠 , 汪大渊的船队继续前行 , 却意外地登上一个完全陌生的岛屿 , 一行人都有点紧张 , 个个步履缓慢 。 听别的船队的人们说 , 这个地方叫麻那里 。 麻那里在哪儿?当时的中国人 , 把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港的一带 , 称作麻那里 。 麻那里是对马来语的音译 , 意思是女人国 。
本文插图
▲澳大利亚原住民 。泉州的商人、水手认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末之岛 , 所以称之为“绝岛” 。 《岛夷志略》中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所见所闻: “男女异形 , 不织不衣 , 以鸟羽掩身 , 食无烟火 , 惟有茹毛饮血 , 巢居穴处而已 。 ”“穿五色绡短衫 , 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 。 ”还记载了一种灰毛、红嘴、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 , 汪大渊称之为“仙鹤” 。 总之 , 书中很多记载都和澳大利亚实际情况极为相似 。旅行者说汪大渊第一次远航历经印度、波斯、埃及、摩洛哥 , 出红海至索马里、莫桑比克 , 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 , 经澳洲、加里曼丹 , 再经菲律宾返回泉州 , 前后历经5年 。 这次航行 , 汪大渊不仅赚了钱 , 还带回一摞笔记 。 但汪大渊并不满足于这一次的收获 , 他觉得自己还年轻 , 还有好多事情都需要经历一番 , 搞搞清楚 。 于是 , 他休整了两年多 , 又踏上了第二次浮海之旅 。
本文插图
▲汪大渊航海路线图 。汪大渊两次出海旅行 , 涉足国家和地区二百多个 , 沿途领略了异邦的山川物产 , 风俗民情 , 他把所见所闻 , 都如实的记录在他的《岛夷志略》里 , 该书不仅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 , 也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特别是元代南昌、泉州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一部贸易史 , “而其中对于台湾、澎湖等现代中国东南海疆和现代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记述无疑是最具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 他自己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文插图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 征订代码:28-474 )正在火热进行 , 一套四本 , 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 爱红聊旅游|在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外国人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惊讶
- 旅行趣事现场|中国“最坑人”的4大景点,鼓浪屿上榜,游客表示不愿去第二次
- 爱旅游的小米啦|中国人一生“必去”的4座城市,时间在忙也要去,看看你去过几座
- 中国易经风水宝典|独家【每日宜忌】2020年7月21日
-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纤夫淹没的风景:纤夫古道拉出三峡历史,20世纪未的绝响
- 中国旅游新闻网|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首批先行者
- 西双版纳|云南的夜探,才是中国夜探活动的王炸
- 商丘|历史原来这么有趣—商丘的故事
- 旅游与摄影media|永兴中国第一银楼,耗银五万余两,却曾入围十大丑陋建筑!
- 奇葩|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奇葩死亡的中国古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