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上学记》封面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回忆录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 。 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何兆武先生 。 何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 , 著名的翻译家和历史学家 。 他翻译了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重要的思想文化作品 。 2015年4月20日 , 他以94岁高龄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他自己还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事》等著作 。 这本《上学记》也获得了2008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和2006年的华语图书传媒大奖 。 这本书主要以何先生于民国时期 , 在北师大附中、中央大学附中和西南联大的上学经历为叙事基础 , 讲述何先生对民国教育、人生幸福、为人处世、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有一次话剧导演孟京辉先生到我校讲座 , 他说道 , 翻开书就是打开一个人的一生 , 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 读过何先生的书 , 确实为我打开一个世界 。 读完书 , 觉得何先生自己也始终保持一种“向世界打开自己”的状态 。 这种状态从外部来说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 。 从自己的做人状态来说 , 需要谦卑的精神、开放包容的胸怀和一颗慈悲心 。 今天 , 我想结合书中的内容 。 讲讲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教育 , 以及何兆武先生这个人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翻译家、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向世界打开自己 , 首先需要你所处的环境相对自由、宽松 , 没有一个霸权的力量对生活和学习有过度的干扰和约束 。 何兆武先生早年经历都是在北洋和民国时期 。 大家现在说到北洋和民国想到的似乎就是官僚腐败 , 民不聊生 , 战乱频繁 。 但何先生书中的民国景象却大不一样 。 先说北洋 ,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数次提到 , “北洋军阀没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北洋时期 , “并没有也拿不出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 。 这也恰好为五四运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 如果在严格的思想专制之下 , 类似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 ” 。 “当时的政治气氛还是非常活跃的 , 尤其是在北洋时期 。 ” 所以 , 北洋时期 , 政治宽松 , 舆论自由 , 各类社团活动非常自由 。 因此才能爆发五四运动 , 三一八游行 , 蔡元培先生作为校长的北大才能“兼容并包” 。 即使在国民党北伐成功后 , 当时的北平依然是西北军29军统治 , 并不是国民党中央军 。 “那时的杂牌军还是北洋时期的作风 , 实际上没有意识形态的统治 。 看不顺眼也抓人 , 但是没有一个类似三民主义或其他主义的正面理论 , 所以学校里面思想反而比较自由 。 ”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 , 也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 还可以自由成立各类学习会和社团 。抗战时期 , 何先生去长沙读中央大学附中 , 当时 , 学校设置了训育主任 , 专门负责学生的政治和品德教育 , 早晨上学还要读《总理遗言》 。 但是 , 何先生写道:“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是很严格 , 同学之间是很开放的 。 ”学生有不同的信仰 , 并不会受到特别的干扰 。 所以 , 何先生说:“一方面那时的控制不是很严 , 另一方面 , 国民党虽然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子 , 可实际上讲的是一套 , 做的是另一套……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感兴趣 。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何兆武先生翻译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中 , 学校的氛围是非常自由的 。 学生有充分的自由 , 打开自己 , 选择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 比如 , 何先生在高二的时候 , 在作文中写道 , 社会进步的规律 , “要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五个阶段 。 ”那是斯大林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 。 因为当时何先生在上海看过一些类似《联共党史》之类的“左”派杂志 , 所以写了这个观点 。 当时的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 , 把这种观点搬出来算是离经叛道的 , 但他们的老师并没有驳斥他 , 也没有说他不对 , 或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 又比如 , 当时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美国本 , 英文原版 , 包括中央大学附中和西南联大 。 这保证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直接与世界接轨 。 另外 , 他们在中学要学习“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包括中国史、外国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还有体育、劳作、音乐、图画 , 还有童子军 , 军训等”科目 。 另外 , 作者还喜欢逛旧书摊、听古典音乐、看京剧、看电影、参加各种社团 。 也就是说 , 由于外部干预较少 , 何先生那一代人始终处于一种舒展的、打开的状态 , 虽然生活并不富足 , 但却有难得的自由 。这里要特别说说何先生就读的大学——西南联大 。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华 ,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 这所大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 。 短短八年时间 , 入西南联大受教者8000余人,毕业生2522人(也有说三千多) 。 但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 及数位国家领导人 。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何兆武先生在书中描述到西南联大时说:“现在回想起来 , 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 , 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 。 ”为什么惬意呢?何先生写道:“联大三个学校以前都是北方的 , 北京、天津不属于国民党直 接控制的地区 , 本来就有自由散漫的传统 , 到了云南又有地方势力的保护 , 保持了原有的 作风 , 个人行为绝对自由 。 没有点名 , 没有排队唱歌 , 也不用呼口号 , 早起晚睡没人管 ,不上课没人管 , 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 。 自由有一个好处 , 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 , 比 如自己喜欢看的书才看 , 喜欢听的课才听 , 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 。 ”何先生还回忆 , 有个叫邹承鲁的院士 , 之前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 采访人员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 , 西南联大也不大 , 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 , 就是两个字:自由 。 ”分页标题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西南联大校门何先生说:“我深有同感 。 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 , 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 , 看什么、听什么、 怎么想 , 都没有人干涉 , 更没有思想教育 。 我们那时候什么样立场的同学都有 , 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 , 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 。 宿舍里各个系的各级同学都有 ,晚上没事 , 大家也是海阔天空地胡扯一阵 , 有骂蒋介石的 , 也有三青团拥护蒋介石的 , 而且可以辩论 , 有时候也很激烈 , 可是辩论完了 , 大家关系依然很好 。” 紧接着何先生评价说:“‘江山代有人才出’ , 人才永远都有 ,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差太多 , 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 。 我以为 , 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 。 没有求知的自由, 没有思想的自由 , 没有个性的发展 , 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 , 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 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背经 , 开口都说一样的话 , 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 。 当然 , 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 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那会侵犯到别人 , 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 , 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 ”在那个时代 , 社会完全为读书人提供了思想的自由 , 同时个人也有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自由探索和学习的空间 。 从学习氛围来说 , 时代和个人都是一种“打开”的状态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反观现在的很多教育现象 , 让人不禁感叹 。 现在的很多学校 , 学生的课业压力那么重 , 做不完的作业 , 上不完的培训班 。 很多家长和老师 , 看学生就像看贼一样 , 生怕学生有一点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 以保护学生为名 , 把学生放在一个真空中 , 生怕学生接触了什么大人认为不该接触的东西 。 这样 , 就把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扼杀了 , 让学生成为标准化的零件 。 我们爱孩子 , 希望孩子有出息 , 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选择 ,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 , 更不要强行控制孩子的思想 , 甚至替孩子做出选择 。 我们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 , 为孩子提供平台和资源 , 帮助他激发自我的潜能 。 再说 , 你认为你天天强迫挤压学生的时间 , 强迫学生拼命 , 学生的成绩就一定好吗?何兆武先生就说:“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 , 不能只讲拼体力 , 老师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 , 那是不行的 。 读书也一样 , 书读得好坏跟你拼不拼命没关系 , 天天开夜车 , 我不认识那是一条正路 。 ”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 “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在给中科大少年班演讲的时候说:“不要考100分 。 这似乎违背了我们的惯性思维 。 ”当时很多人会问:“考试的目的不就是争取满分吗?”陈省身先生自己的解释是:“考七八十分就可以了 , 时间和精力过多花在考试成绩上 , 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 ” 所以 , 如果想让孩子有比较大的出息 , 一定要给他自由宽松的环境 , 让他对世界“打开”自己 ,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 社会、学校、家长都不要过早替他“关上”一扇一扇门 , 让他过早就处于某种“封闭”的状态 。以上讲完了何兆武先生所处的时代和教育环境 。 接下来我们讲讲何兆武这个人 。 时代宽松开放 , 也需要自己有一种“打开”自己的状态 , 才能接受到时代的信息 。 否则 , 时代开放了 , 自己也可能处于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 这种状态表现在保守 , 多疑 , 顽固 , 从而又导致一种盲目的自大和骄傲 。 小到个人 , 大到国家民族 , 都如此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分页标题
英国诗人济慈(英文:John Keats , 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向世界打开自己 , 首先需要我们怀有谦卑之心 , 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不足 , 认识到世界之大 , 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 而不是对自己“闭关锁国” , 从而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 《道德经》说 , “水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诶 , 故几于道 。 ”也就是这个道理 。 何先生在书中提到自己时 , 总是说 , 他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 , 没有太多天赋 。 何先生说 , 他喜欢著名诗人济慈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这里躺着一个人 , 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在何先生自己看来他自己的名字也是写在水上的 , 这个名字是那么地经不起波动 , 甚至连名字都没写完就迅速消逝了 , 由此可见何先生的谦卑和大气 。何先生的故事 , 让我想起另一位南开大学的教授刘泽华先生 。 他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泰斗级的教授 。 但他每次出来讲座 , 都会说 , 我知识水平有限 , 如果讲错了 , 请大家批评指正 。 那一代学人身上的谦卑 , 让他们时刻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打开”自己 , 向各方学习 。 其实大人物都如此 。 连孔夫子都说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 。 ” 我们有什么好骄傲的 。 大到民族国家来说 , 也一样 。 何先生在书中提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真正进步 , 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 , 是没有好处的 。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谦卑是“打开”自己的最基本的素养 。 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 , 很可笑 , 也很小气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1935年2月——2018年5月8日)在谦卑的基础上 , 向世界打开自己 , 就要保持一种开放 , 宽广的心态 。 何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 , 普遍具有世界主义的情怀 。 他们在书里的很多观点 , 应该是针对于一些现实情况说的 。 比如 , 很多人过度强调民族特色 , 甚至大肆鼓吹民族主义 。 针对于此 , 何先生在书中说:“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 , 我们不能总是强调自己的特色 , 而抹杀普遍的价值 。 中国有没有特色?有特色 , 但是这特色你不必强调 。 ”何先生还说:“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近代化 , 与近代世界合拍 。 所以 , 闭关的政策行不通了 , 一定要开放 , 包括我们的思想认识 , 要有世界的眼光 。 ” 何先生对此还有一个精彩的比喻 , 他说:“别人的都不看 , 关起门来就看自己的那一点儿 , 好比一个足球队整天关起门来自己练 , 人家是什么打法你都不知道 , 这种球队能赢吗?它是资本主义 , 既然在理论上你先天就比他优越 , 它都不怕你 , 你为什么要怕它呢?” 不仅要有开放的世界的眼光 , 还要有希望世界变好的情怀和行动 。 所以 , 何先生说:“二战的时候 , 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 , 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 , 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 , 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质疑 。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语言学家 ,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这也让我想起周有光先生在105岁时 , 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 。 他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问题 , 必须了解世界的文化 。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 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 , 要从世界来看国家 , 不能从国家来看世界 。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 ”所以 , 那时候的很多知识分子是将中国置于世界的背景下 , 期待世界和平 , 相信世界存在普遍价值 。 这种开放、宽广的心态 , 让他们能够有一种超越一己、一国的心态 , 敞开胸怀向世界学习 。 而现在很多人一味的强调特立独行、批判普遍真理 , 鄙视国际规则 。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最后 , 我想说一说 , 向世界打开自己 , 也是超越自身的阶层限制 , 不要囿于自身身份、地位或家庭出身的局限 , 只看到自己 , 看不到别人 。 而是对各类人都有一种悲悯的同理心 。何兆武先生的祖父是清末的秀才 , 是一所新式小学的校长 。 父亲毕业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大学前身)的采矿专业 , 后来成为工程师 。 他有两个姐姐 , 都毕业北大 。 而他自己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 。 可以说 , 何先生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 , 在当时比较有社会地位 。 但是 , 在书中 , 何兆武先生有一段论述 , “二十四史 , 二十五史 , 那都是官方写的 , 只代表高雅是上层 , 而不代表下层 。 你要看下层的历史 , 就会知道 , 广大人民真是太悲惨了 , 又穷困又愚昧 , 而且到了地位很卑贱的时候 , 连起码的人格尊严也丧失了 。 用卢梭的话来说 , 根本就配不上人这个称号……像《红楼梦》里写的 , 主子一骂下人 , 下人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 完全成为一个奴才 , 一点儿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人到了如此悲惨的地步 , 以致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的尊严 。 你一骂他 , 他马上就承认是自己有罪 , 没有一个敢据理力争 , 这一点使人思之不免黯然 。 ”我们现在有很多有点身份地位的人 , 对别人的生活漠不关心 , 甚至觉得没有尊重别人的必要 。 相比之下 , 何先生能超越自身的阶层 , 关心底层人的尊严 , 这点也尤为可贵 。分页标题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张铁荣教授我想起来我在南开大学读研时期的一位老师 , 他叫张铁荣 , 是很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 有一次一起吃饭 , 张老师说:你们来南开大学读书 , 如果你来自草屋 , 我们会帮助你们获得知识和学习能力 , 让你们将来有可能住进金屋 。 如果你们来自金屋 , 也请你们不要忘记住在草屋里的人 , 要帮助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 。 所以 , 我们要怀有一种悲悯之心 。 ”这就是把自己当人 , 也把别人当人 。希望我们都可以为自己和别人争取更大的自由 , 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 , 抱着谦卑、开放、悲悯之心 , 充分地面向世界 , 打开自己 。 让自己活得开心 , 自在 , 智慧 。 也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 , 变得更加开放 , 更加友爱 , 更加美好 。有一口气 , 点一盏灯 , 无力终结黑暗 , 也可享受有限的光明 。 公众号:思想室(Andy_Wang1984)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