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街|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


_本文原题: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
在常与无常之间
文 | 林宋瑜

青云街|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
本文插图
2018年的某个冬夜 , 我走进青云街四号 。 我已经很多年没来昆明了 。 海男说 , 带我去青云街四号 , 在那里 , 遇见老朋友新朋友 , 当然 , 也结识了青云街四号的主人王医生 , 王医生戴蝴蝶结穿高跟鞋 。 在这间充满怀旧情调、民国风浓郁的私人牙科诊所 , 在暖黄微亮的落地宫廷灯下 , 我们一群女子 , 一边品茗 , 一边分享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 。 这种氛围 , 与只隔一层落地玻璃门的喧嚣大街形成不同时空 , 构成某种意义的平行与折叠 。
海男说 , 她每次进入青云街四号 , 就仿佛有许多人物扑面而来 , 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故事 , 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 ,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昨天、今天、明天 。 她说她要写青云街四号 。 王医生的手往幽暗的外界随意一指 , 说那里就是李公朴被枪杀的地方……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西南联大 , 想起遥远的旧时代 。 青云街四号失去边界 , 无限延伸 。 青云街四号又有点像是历史的证人 , 沉默着 , 等待开口指证的一天 。 从那时起 , 我也开始等待海男写青云街四号的作品 。
我与海男保持着联系 , 青云街四号成为我们之间一个密码 。 历史与虚构 , 将通过它 , 以海男特有的叙事方式呈现给现在的人们 。
2020年春天 , 是一个特殊且不安的季节 , 百年难遇 , 几乎每个人都被迫宅居家中 , 但大家也都像耗子似的 , 警觉着、时刻关注着与生命攸关的时事 。 在这个悲伤多于静好的日子 , 我收到海男的《青云街四号》书稿 , 并作为最早的阅读者之一 , 开始阅读 。
我被小说里的人物深深吸引 , 更准确地说 , 是人物的生命力 , 既脆弱又坚韧 , 共同建立起给人带来启示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象 , 吸引着我走进他们之中 , 去寻找生命实相的答案 。
《青云街四号》超出了我的预期 , 它的格局也超越了海男以往所有作品 。 它首先是一部小说 , 所以小说里的青云街四号由实而虚 , 自成宇宙 , 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运行规律 。 进入这个宇宙的人物 , “我”与他们相遇 , 交织 , 也冷眼旁观 , 感知芸芸众生的冷暖、生死的无常、人心的变幻 。 “我”不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 而是事件的见证者、生命的勘悟者 。
甚至 , “我”也是故事中的一员 , 他们的故事在书中叙述时 , “我”的故事也置入其中 。 “我”来了 , 我与他们同在 , 一起构成青云街街景的一部分 , 因生命而不断幻变的街景 。 “我”经过每一个不同的个体 , 体察他们的心流 , 呈现他们的能量 。 “能量出自何处?松枝发出了香味 , 柴火开始了燃烧 , 水流开始了更漫长的旅程 。 这是我喜欢的来自能量的几个小场景 。 ”这是“我”的一段话 , 在书中几度出现 , 有一点神秘色彩 。
青云街四号就像一个套盒 , 不经意打开一个 , 又打开一个 , 藏着意想不到的不同内容 , 它们都联结着人间烟火 , 眼泪和笑容 。
90多岁的慈兰阿婆是最动人的身影 。 她最初的姿态是17岁时提着箱子的奔逃 。 从繁华的上海往边地西南 , 为逃避战乱 , 为了活命而奔逃 。 一个大江大海汹涌动荡的时代 , 个人命运多么渺小卑微 , 不值一提 。 但跟上她奔逃的足迹 , 惊心动魄、悲欣交集 , 生命熠熠生辉 , 也珍藏着人心深处的柔软 。 漫长的岁月之路 , 有她的爱情、亲情、生离死别、拯救与怀念 。 在时间的风雨中洗礼 , 慈兰已经老成一座活的博物馆 。 她的存在使青云街四号充满谜一样的魅力 。
“让我随同阿婆去寻找七十多年前的那只箱子吧!”
读者跟着“我”一同出发 , 跟随在慈兰阿婆的身后 , 看见那把系着一根绿布条的钥匙 , 借助阿婆90多岁的年轮之手 , 钥匙插进孔道 , 门就开了 , 历史的尘埃闪映出光影 , 旧时代的故事也娓娓道来…… 分页标题
《青云街四号》的文体是复调式的 。 你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小说 , 杂糅了小说、散文、诗和戏剧的元素 。 你可以随意打开它 , 并不需要从第一页顺序而读 , 类似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气质 , 却回荡着悠长浓郁的东方韵味 。 散落在纸页间的智慧金句 , 经历人世间的锤炼 , 通过海男的笔端 , 在阅读者眼前闪闪发光 。 那是一种智性的启悟 , 清醒而平和 。 你当然也可以跟随慈兰阿婆走一段历史巷道 , 然后又拐进现实的岔路 。 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部蒙太奇效果明显的电影文本 , 画面感很强 , 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变换 , 交叉叙事不同时空的生命故事 。
经验与情绪交融 , 当事者与旁观者邂逅 , 观照世事无常 , 却有某种永恒的、亘古不变之常 。 生命在时间之中 , 如花瓣绽开 , 散发出各自独特的香气 , 芬芳、纯净、醇厚 , 弥漫在不确定的世界 。 一种不同于紧追小说情节的颠覆性阅读经历 , 让你获得更为立体、广阔的视角 , 也是很特别的审美体验 。
把我们从慈兰阿婆的历史巷道引出来 , 拐进岔路的 , 是三个租房大学生的到来 。 他们闯进阿婆的四合院 , 打破老宅的格调 , 也让他们的故事嵌进阿婆的故事里 , 历史的彼岸成为此在的风景 , 仿佛香樟木老箱子里藏着一幅风格前卫的现代派油画 。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碰撞 , 是《青云街四号》强烈的音符 。 现代性是表现手法上的 , 传统性是更为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价值取向 。
三个大学生来自附近艺术院校 , 就是学绘画的 。 他们青春年少 , 风华正茂 。 “我”的笔下:“青年人在任何一个朝代 , 都是追波逐浪者的形象 , 当他们拥有朝露般的面容时 , 是不畏惧失败的 。 只有他们会奋不顾身地扑向江河海洋中的浪涛 , 也只有他们的身体、骨骼、血液可以在荒原上诞生希望和未来 。 ”
这不正是当下所谓的“后浪”吗?“奔跑吧 , 后浪!”并不是一个轻松浪漫的姿势 , 后浪自有后浪的生命课程 。 三个大学生依然需要面对五浊凶恶的骗局、陷阱、生活的窘迫艰辛;需要学习甄别人性的善恶 , 感受真情与假义 , 这是他们的成长之路 ,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能少 。
而那个生命还未真正开始的女孩却飞奔向死亡 , 此刻她尚不明了生死的分量 , 爱的含义 。 她的右腿跨在21层楼的窗栏之上 , 因为抑郁症 , 她以为死是一种轻盈的飞翔 。 属于这个时代的病魔 , 它盘踞于一些人的胸膛和大脑 , 折磨并吞噬他们的活力和生之意愿 。 一个让我内心战栗的场面 , 读到这里 , 我无法放下手里的A4纸 , 我读到揪心的悬念 。
让我动容的是接下来王医生站在准备赴死亡之约的女孩背后说的一段话:“我的诊所就在你窗口的对面……我只想告诉你 , 每天 , 我顺着患者的牙床就能感受到生命的不易 , 如果没有牙床 , 人就不可能咀嚼到世间的味道 。 如果你从这道窗口纵身一跃 , 生命分秒就化为烟尘 , 而世间的美景也就离你而去 , 看上去 , 你是多么年轻啊……年轻意味着你有多么洁白的牙齿 , 你还有多么漫长的时间去咀嚼那些美味的食物……”
人性是什么?人性最本初的自然属性就是食色欲望 。 如果这起码的欲望都丧失了 , 生命也就丧失其他的可能 。 王医生深谙人性的奥秘 , 她用最接地气的语言 , 把女孩唤回人间 。 求生 , 是人类的本能 , 如何面对死 , 是一场更重要更严峻的考验 。
在青春女孩走向生命觉醒的同时 , 有另外的人物 , 在向死而生 。 正因为死亡的存在 , 人生一切的价值观变得更有意义 。 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魔镜 , 它在生命的终端映照时间里的所有喜怒哀乐 , 它衬托出生命的珍贵与崇高 , 也唤起人们对待生命的敬意 。 身患绝症的成功人士郭涛、遭受爱情背叛与病痛折磨的画家朝木……尤其是拾荒背后的隐秘故事 , 那位拾荒者桂枝阿姨 , 竟然是一位独居的退休大学教师……他们各自以活着的不同方式 , 诠释灵魂的修炼之旅 。分页标题
没有一个生命是容易的 , 但所有散发出生命本体善意的灵魂都是美好的 , 就连蝴蝶犬甜甜 , 也让我们怦然心动 , 想起温柔的拥抱和偎依 。 这是抵御世间躁动不安的力量 。 因为这样的力量 , 《青云街四号》呈现了那么多死亡、病痛、战争、欺骗、背叛 , 却一点都不阴暗 。 它的底色明朗温暖 , 它就是关于生命的诗篇 。 在这个危机四伏、不确定不安全的时代 , 《青云街四号》里的那些生命角色 , 向我们传递前行的勇气和愿力 。 是啊 , “虽然这个世界很小 , 但只要看见王医生头上的蝴蝶结 , 眼前就会升起一只只紫色、天蓝色的蝴蝶飞翔的天际” 。
海男怀着理想主义的深情 , 她为这个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建构了一座空中花园 。 空中花园是小说里最具隐喻性的符号 , 可以说 , 它的存在完全是象征意义的 。 《青云街四号》没有这座通往天台的空中花园 , 人物的命运依然按其内在逻辑延续发展 , 但心境不再是同样的心境 。 空中花园意味着心灵休憩、停泊和再次飞翔的能量场 , 是身心平衡的一个温柔小世界 。
从文学结构上讲 , 它的存在不是必要条件;但从小说命题出发 , 它赋予庄严的主题飞起来的灵性 , 让整部小说有着蝴蝶羽翼般的轻盈飘逸 。 它是让人物超越精神困境的一道光 , 引领灵魂走向自在之境 , 整部小说的光线因它而澄澈明亮 。
与空中花园构成呼应的 , 是一个人的博物馆 。 这是一个梦想 , 来自保姆小花姑娘 。 小花姑娘带上她的精美手工绣品 , 离开慈兰阿婆去北京打工 , 她的梦想与21世纪乡村年轻人的没有多少差别 。 但小花姑娘又回来了 , 返程的途中 , 诞生新的梦想 , 那就是修缮改造阿婆的老宅院 , 建造属于阿婆的一个人的博物馆 , 让90多岁阿婆跌宕起伏曲折漫长的人生故事成为后世传奇 。
小说即将进入尾声 , 几乎所有《青云街四号》里的人物都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 , 一个人的博物馆成为现实 。 梦想成真本身就是一个寓言 。 一个人的博物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某些恒久的经典的美好事物终将穿越时间 , 传承下来 。 这也是一个寓言 。
海男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 她无法放弃诗意的执着 。 因为这种直抵人心的诗意 , 深藏语言之中的慈悲 , 化解了小说世界里的悲剧感 , 安抚了无常之中的不安感 , 让阅读者获得慰藉和力量 。 此时此刻 , 读它 , 感同身受 。

青云街|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
本文插图
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 , 海男著 , 首发于《作品》2020年第3期 , 单行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
海男 , 曾获刘丽安诗歌奖 , 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 , 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
主要作品有:跨文本写作《男人传》《女人传》《身体传》《爱情传》等;长篇小说代表作《花纹》《夜生活》《马帮城》《私生活》;散文集《空中花园》《屏风中的声音》《我的魔法之旅》《请男人干杯》等;诗歌集《唇色》《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等 。
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

  • 本文作者: 林宋瑜 ,哲学博士 , 评论家。
编辑:林荟萃
【青云街|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审稿: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