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顾明大臣。曹爽借用宗室的身份,打压司马懿十年,却被司马懿用一场意料之外的“高平陵之变”改变局势。自此,曹魏宗室彻底没落,司马氏独掌朝堂。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文章图片
曹爽素来缺少声望,有“庸才凡品”之称。反观司马懿,自曹丕以来,历任要职,有“朝臣之望”的美誉。因此正始初,曹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恆父事之,不敢专行。”裴注《三国志·曹爽传》正始初年,二人共同辅政,也不是上来就相互争斗, 也有一段合作时期。但这种合作的出现,只不过因为曹爽根基浅薄,没有实力独断专行;而司马懿则是时机未到,还不能越过曹氏宗亲,形成自己的一言堂。双方只是虚以委蛇罢了。因此曹爽组建了以自己兄弟、曹氏宗亲以及一些寒族子弟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其主要成员有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以及夏侯玄、何晏、李胜、丁谥、毕轨、恒范等。并逐渐将这些人安排进要职。尤其是守卫皇宫的禁卫军。
文章图片
注:曹魏的禁卫军系统中,领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领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其中尤以武卫营最为重要。中垒、五校沿袭汉制。武卫营却是曹魏首创,其前身是担任曹操宿卫的虎豹骑、虎士、亲兵,是禁卫中的精锐。禁军首领中资质重者成为领军将军,资质轻者成为中领军或中护军。因为曹爽在魏明帝时代,便已担任武卫将军,在禁卫军中有一定的根基,便于安插人手。正始三年,曹爽把担任领军将军的蒋济,迁为太尉,明升暗降夺其军权(这也为司马懿拉拢蒋济提供了基础),以其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爽的亲信毕轨、夏侯玄先后出任中护军(四品,资重者可迁护军将军,掌武官选举,与中领军同掌禁军,出征则督护诸将; 隶中领军 (领军将军))。曹爽彻底掌握禁卫军权。这也是曹爽初步专权的标志——遍观东汉,外戚专权总是先掌控禁卫开始,因为掌控了禁卫就更容易掌控皇帝。但是我们观看《晋书·景帝纪》中记载:魏景初中,(司马师)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这司马师是在正始年间当上的中护军,也就是曹爽掌握禁卫军权时期。中护军掌握一部分禁卫军权,以及禁军武官的选举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三千死士,就是来自于司马师。而这又与司马师出任中护军脱不了关系。《晋书·景帝纪》初,(司马师)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
文章图片
曹爽不知道禁军的重要性吗?不是,这其中涉及到了另一场政治交易。曹爽以为自己赚了,谁知道这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若没有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司马懿不敢发动高平陵之变。而司马师当不了中护军,也就没有机会私养三千人。可以说曹爽将中护军交给司马师,给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胆子。《晋书·宣帝纪》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天子,徙(司马懿)帝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曹爽不仅掌控了禁卫军权,而且以同样的手法—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的录尚书事(参与朝政的权利,相当于宰相),把司马懿排挤出了权力中枢。上面说了,曹爽没有资历,尤其是军功方面。反观司马懿,长期都督荆、豫、梁、雍州诸军事。尤其常年征战关中地区,西拒诸葛亮,并在景初二年,剿灭辽东公孙渊。司马懿可谓是功勋卓著。曹爽需要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来抵消司马懿军事方面的强大光环。曹爽虽然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利中枢,但司马懿在军中还很有影响力。从司马懿分别于正始二年、四年率军对抗孙吴,就说明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依然被曹爽所倚重,或者说忌惮。
文章图片
曹爽必须削弱司马懿的军中影响力,而司马懿势力最大地方就是关中。赵俨早年追随曹操征战天下,先后随曹仁、曹休转战四方,可以说是曹氏嫡系。后因功迁任大司马军师,随曹爽父亲曹真征伐蜀国。赵俨也算的是曹爽父亲曹真的旧部。曹爽的势力中少有军事方面的干才,而赵俨是威望资历最高的一位。因此曹爽派赵俨去关中,收拢关中诸将,削弱司马懿的影响。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俨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裴注《三国志·赵俨传》记载赵俨“忘持其常所服药”。于是正始四年,赵俨“老疾求还,徵为骠骑将军”。由于司马懿的钳制,赵俨在关中没有什么作为。曹爽因此以关中诸将名单(关中人事安排),询问司马懿的意见。这场会面的结果就是司马懿对曹爽的关中人事任命,采取默认的态度。而曹爽方面任命司马师为中护军。这就是一场政治交易,以任命司马师为中护军,与司马懿换取关中人事安排的筹码。曹爽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相信自己对中枢权力的绝对掌握。曹爽认为身边的司马懿(无军权)不是自己的威胁,司马懿对军中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威胁。曹爽哪里想到,最安全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文章图片分页标题
曹爽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裴注《三国志·夏侯尚传》)。同时又任命夏侯霸为讨蜀护军,辅佐夏侯玄。夏侯霸是曹氏—夏侯一系中少有具有丰富军旅经验的人物。夏侯霸因为其父夏侯渊被蜀汉杀死,立志复仇,长期征战于关中前线。曹爽用夏侯霸辅佐夏侯玄,也是利用其熟悉关中形势,便于夏侯玄快速掌控关中。曹爽急需一场军事胜利来压一压司马懿,因此伐蜀就是曹爽集团所策划的一场以政治目的的军事行动。伐蜀好处有二,一可以建功立业,二可以借机削弱司马懿的关中影响。可谓是一举两得从《晋书》中便可看出,曹爽一系在正始四年就已经谋划伐蜀了。正始五年,曹爽与夏侯玄率兵十万,兴兵伐蜀。以这场战争的筹备时间如此短来看,更说明了这是一场政治目的军事行动,而非事关国运的战争。司马懿也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曹爽建立功名的军事行动。而从裴松之的记载中看出来司马懿对曹爽借助战争的行为,也是“不悦”。既然是政治较量,那么曹爽出完招,就该司马懿出招了。司马懿除了安排其子司马昭随曹爽出征蜀中,为征蜀将军,钳制曹爽外。司马懿的诸多旧将也是拖后腿。曹爽向钟毓请去增员,钟毓拒绝。钟毓是司马氏的铁杆心腹,钟毓也因此被曹爽贬为侍中。郭淮向来以勇猛著称,这次居然一反常态,没打就开溜。这只是因为郭淮也是司马懿旧部。(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被司马懿召回京都。顶替夏侯玄的就是郭淮)曹爽自己为了政治目的,准备不足,仓促出战,又小觑蜀国,外加司马懿诸将的消极配合,曹爽伐蜀寸功未立。三个月之后,曹爽在并无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就班师回朝。曹爽的两个目的,算是完成一个——削弱司马懿对关中的影响。
文章图片
《晋书·宣帝纪》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由于前面的政治利益交换,司马师得到了中护军的职位。司马懿一家把手伸入了禁军。曹爽伐蜀归来后,开始防范整治禁军中的司马师。正始六年八月,曹爽撤销中垒中坚二营,把这两营的兵马交给了其弟曹羲,司马懿阻止曹爽,但是没有成功。也就是说司马师空有官职,而无兵马。这也是司马师不得不“阴养死士三千”的原因。正是这中护军有任命一定的武官任命权,使得司马师能够培养自己党羽,进入禁军。司马师究竟怎么“阴养死士”,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司马师借助中护军的提拔之权,倒是任命了一个关键人物—石苞(他的儿子你一定熟悉:石崇)。而石苞的崛起之始,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任命石苞为中军司马。司马懿认为石苞这个好色而且没有德行。司马师回答说:“忠贞廉洁的人,‘未必能经济世务’”。这个“未必能经济世务”应该指的就是发动高平陵之变。石苞位列《晋书》传记第一篇(前两篇是后宫传,不是臣属),可见其在西晋的地位。另外司马懿还拉拢了蒋济的支持。蒋济曾在禁卫军中任职十多年,当过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直到被曹爽罢免。蒋济在禁卫军中拥有广发的人脉以及号召力。也是司马懿取得禁卫军支持的保证。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自正始八年开始,在家装病两年,以博取曹魏大臣同情的司马懿,整装待发,带着自己的儿子,趁着曹爽以及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的时机,控制京都,最后派兵包围曹爽。曹爽不战而降,被司马懿生擒。
文章图片
曹爽子所以投降,一是没有血性,不敢拼命一搏;二是没有认清此时的形势,认为与司马懿不过是权力之争,不至于被害了性命。曹爽是真的愚蠢。高平陵之变虽然由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开始,但其本质是曹魏功臣以及士族阀门对曹魏宗室的一次反攻。正始年间,朝堂之上大多都是曹操、曹丕时代的功臣或者功臣后代。曹爽上台后,大力安插新人,排挤老臣,甚至将同为顾命大臣的司马懿排挤出朝堂。朝堂上其他的大臣们对曹爽专权威胁感到担心,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这也是曹魏功臣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采取默认的态度原由。
文章图片
更有正始初年开始的“正始改制”(由曹爽心腹兼亲戚夏侯玄主导)打击士族门阀,也导致了士族对司马懿除了抱有同情外(司马懿装病),也有士族自己利益的担心。这样,曹魏功臣以及世族门阀均站在司马懿身后或者默认司马懿的行动,也是导致曹爽失败的原因。注:“正始改制”的三项改革均以打击世家豪门为目标曹爽之死,在于曹爽没有远见卓识,粗浅的认为曹氏与司马氏,只是权利之争,却没有想到曹爽触动了一些人根本的利益,这是曹爽必死的原因。而夏侯霸便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夏侯霸掌握军权,又是曹氏姻亲,回到京都必死。因此夏侯霸为了活命,不得以逃向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蜀国,借此保命。曹魏之败,在于曹爽兄弟无能,坐拥天时地利,结果反败于仓促起兵的司马懿。也无怪桓范痛哭:“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三国志·曹爽传》裴注。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而司马懿仅靠微薄的一点“人和”(朝廷众臣的默认),便敢以“三千人”挑战具有绝对优势的曹爽,并且还胜了。其中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司马懿的胆略与谋识才是司马家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曹魏灭于曹爽之手?还是灭于司马懿之手?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712/1594535921.html
标题: 反败为胜|曹爽排挤司马懿十年,只因走错一步,被司马懿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