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静海文化]运河忆旧(作者:杨伯良)


_本文原题:[静海文化]运河忆旧(作者:杨伯良)
运河忆旧
【静海|[静海文化]运河忆旧(作者:杨伯良)】作者:杨伯良

静海|[静海文化]运河忆旧(作者:杨伯良)
本文插图
我从小在大运河边长大 , 我记忆里的大运河是一条昼夜不息缓缓流淌、沉稳有力、从容自如、悠然自得的河……
捞鱼
小时候 , 在大运河边上 , 经常有人半弯腰身子 , 用两手挺住一个大笊篱在逆流把着 , 看一群群小黄鱼游进大笊篱 , 就用力一端 , 经常是几条或十几条小黄鱼被捞上来 , 有时候碰巧还有捞上更大一些的鲫鱼呢 , 一般都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捞几斤鱼 。 有一回 , 我也拿个笊篱站在水浅的地方 , 拿着架势捞鱼 , 忽然一条大鱼落入笊篱 , 那条鱼还很老实 , 卧在笊篱里就不动了 , 我使劲端起来一看原来是条受伤的鱼 , 鱼的肚皮被划了个大口子 , 还流血呢 , 我喜出望外地端着笊篱往堤上跑 , 慌乱中把插在水边盛鱼的渔篓弄倒了 , 里面的小鱼呼地跑了出去 , 刷——都游远了 , 不见了踪影 , 惋惜之余又很庆幸 , 因为还有一条大鱼嘛 。 我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 那天晚饭 , 我们全家吃到了一条由我抓到的大鱼 。
看船
小时候的运河 , 长年有水 , 河里几乎天天都有船只通过 , 顺流船有的张起白帆 , 帆蓬可以按风向变化而转动 , 船上有青壮汉子用竹篙撑船 , 尤其到了拐弯处 , 为了不让大船碰上堤岸 , 需要几个人合力撑住 , 那节骨眼是船工们最紧张最忙碌的 , 船上掌舵的也要加人用力 , 才能保证大船行驶在不太宽的河心 。
那逆流而上的船就只能用人拉纤了 , 拉纤可是力气活 , 纤绳上栓了一串纤杠子 , 一色的壮汉子 , 一人肩上扛一根 , 把腰弯的好低 , 有时候纤夫的头与地面只有一尺的距离 , 他们大多都是光着膀子 , 汗珠子一串串往下淌 , 越是天热越要赶路程 , 看纤夫拉纤就如同看一道风景 。
运河上也有用火轮拖拽的船队 , 一艘火轮要拖拽几只甚至十几只木船 , 木船上有盐 , 有煤 , 有粮食 , 有建筑材料等等 。 那时候只要一听远处传来火轮的汽笛声 , 就往河边跑 , 就爱看火轮未到 , 前面的水迅速下降 , 火轮过后 , 又迅速上涨 , 岸边便涌起一米高的波浪 , 然后一浪一浪地冲击河岸 , 然后就一浪比一浪无力地下降 , 直至平息 。 有时候 , 火轮的马力大冲击的浪也就大 , 有的大浪可冲上岸边老高老高 , 看新鲜景的人们就嬉笑着抓住胆小的大姑娘小媳妇衣服往前推 , 实际是抓住的 , 没有危险 , 可是女人天生胆怯 , 就吓得直哭 , 直逗得人们轰轰大笑 。
夏夜
那时候 , 夏天的夜晚人们都在大堤上乘凉 , 有进过书场的 , 就给人们讲《岳飞传》 , 讲《大隋唐》 , 讲《杨家将》 , 讲《七侠五义》等等 , 也有人专门爱讲鬼故事 , 讲的活灵活现 , 很是瘆人 , 有时候说到玄处就把胆小的吓得往大人怀里钻呢 , 我也很胆小 , 听完就不敢自己回家 , 多困也要等大人一块回家 , 要不就求人做伴回家 。 睡觉还把头蒙在被子里 , 害怕归害怕 , 可第二天到了夜晚照样又凑到人堆里听 , 接着照样害怕 。
那时候没有电视 , 更没有电脑 , 小孩子们就玩扯轱辘圈、逮鱼、捉迷藏等各种游戏 , 大人们则拿个小矮凳或从住的近的人家扯一张席子大家聚在一起 , 边摇着蒲扇 , 为更小的孩子驱赶着蚊虫 , 边说家常 , 谈老话 , 如晚上天热 , 临回家睡觉前人们还要到河里洗个澡 , 然后回家睡觉 。
想想那时候 , 还真是很有意思的 。
杨伯良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天津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 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 , 静海区作家协会主席 。 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200多万字 。 有20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本 , 有三十多个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分页标题
出版有:
长篇小说《草民英雄》、《掌门》、《楼村》;
诗集《行吟集》;
散文集《一年一个感叹》、《石屋?石墙》;
中短篇小说集《菊花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