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插图
露天电影
#童年时期的回忆#
近几年夏日的夜晚 , 小区里经常有人放露天电影 , 围坐着观影的大都是些老头老太太 , 放映的也基本是他们这个年龄才感兴趣的战争片 , 听着炮枪轰隆的声音 , 他们交流着、感叹着 , 仿佛回到了热血沸腾的年代 。 偶尔 , 我也会站着欣赏片刻 , 虽对电影内容不太感兴趣 , 却甚是喜欢这种露天观影的感觉 , 这种场景也常常唤起我儿时看电影的深刻记忆 。
本文插图
小时候 , 日子贫苦 ,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 所能记起的除了同伴间自创的各种游戏外 , 最心驰神往的就是在村大院里看电影了 。 那时候 , 一个乡里才有一个放映队 , 若哪个小伙伴的爸爸在放映队工作 , 这孩子的荣耀感堪比现在的乡长了 。 每当村里要来放映队 , 村大喇叭大清早就开始广播 , 全村老少当天的话题就是电影 , 人人都在兴奋的期盼中、焦急地等待着夜晚的来临 。 好事的大人们也会四处打听放映什么片子 , 并在邻里间自豪地传播 。 深刻的记忆中 , 是一次要放映《白毛女》 , 可经不住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下去 , 村民间却盛传要放《掰苞米》 。 我就暗自纳闷也甚是不开心 , 心想这个简单的农活怎么拍成电影了 , 那会有啥好看的呢!
为了占据最佳观影位置 , 一般中午吃完饭 , 家里就会派孩子们去大院里占地方 , 俗称“占场儿” 。 孩子们拿着麻袋、蒲团、凳子等 , 尽量占据最中间的位置 , 把东西摆上后 , 就在院子里玩耍到天黑 , 等着家人去换回家吃饭 , 生怕独自离开后有利地形被别人占据 。 白天没去占场的人 , 等晚饭后去了就只能站在最后边或偏僻的角落里了 。 最惨的是坐在电影屏幕后面的可怜人了 , 整场电影看的都是相反的人物动作和字幕 , 很是别扭 。
80年代初期 , 村里还没有电 , 后来即使有电了也是断断续续 , 所以放电影还是需要发电机 , 就是那种老式的汽油发电机 , 边上带根绳子 , 缠在叶轮上用力一拉就启动了 。 但很不稳定 , 经常放映到一半 , 发电机坏了 , 大家就喧嚣着焦急地等待着 。 也有很多热情的大人会跑过去帮忙 , 争抢着去拉绳子 , 期盼着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大家赶快享受电影的快乐 。
最令人无奈、却成了现在最幸福回忆的就是倒片了 。 那时候电影拷贝少 , 一些当时的“大片” , 尤其是盛行的武打片 , 需要一晚上在不同的村子之间轮换着放映 。 一部电影一般有四块片子 , 如果有三个村今晚要放映 , 每个村就需要安排四个人 , 骑着自行车在上一村放映机前等着 , 放完一块片子后 , 拿片人要立刻带着片子飞奔回村里 。 那时候能被选上送片也是很光荣的事 , 最起码可以先睹为快 , 也可借机看两遍 。 片子没来前 , 一般是播放看熟了的“烂片” 。 拿片人的身影刚露头 , 就会立刻被等着急了的人发现 , 大喊一嗓子“来啦!” 。 人群便沸腾起来 , 急切地叫喊着快换片 , 生怕到手的鸭子飞了一样!一块片子播完 , 下一块片子还没到的间隙 , 就再换上最初的烂片 , 有时候甚至把同一块片子放两遍 , 大家就在这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转换着熬到半夜 。
最经典的时刻是《少林寺》刚上映时 , 一晚上四五个村轮着放映 , 最后看完了都得下半夜 。 夏天还好些 , 在家里热得睡不着 , 权当是乘凉 。 冬天看场电影 , 那可真是痛并快乐着 。 等半夜回到家里 , 基本上手脚已经冻成冰棍了 , 妈妈总是爱恋地把孩子的小脚丫往怀里拉 , 那种慈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也倍感幸福!
本文插图
如今 , 生活越来越富足 , 日子也越来越充实 。 每当有新片上映 , 大人孩子都忙着抢票 , 电影院里总是场场爆满 。 甚者 , 有的家庭因为小县城的影院空间太狭窄 , 欣赏不出一些大片的味道来 , 经常驱车去百里外的地市级的大影院 。 初期的时候 , 我倒是不接受去影院的 , 感觉在家看电视也是一样 , 不明白为啥要花那闲钱?后来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 , 也去影院看了几次 , 确实感受了不同的氛围 。 但寂静悄然无声的影院 , 终究感觉有些憋闷 , 缺少了儿时露天观影的那种快乐 。 每与孩子交流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趣事 , 她常常嗤之以鼻 , 觉得不可思议 , 也认为带有了些许夸张的成分 。
【私生饭|那些年,我们这样看电影......】70后的我们 , 是在贫穷日子里自寻乐趣的一代 。 虽生活清贫 , 却从没有感觉日子比现在的孩子单调 , 种种美好的童年回忆却令我们觉得当下孩子的童年缺了些许深刻的东西 。 或许这就是时代烙印给每个年代的印记 , 亦是不同年代所不同的回忆与体悟吧!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710/1594377102.html
标题:私生饭|那些年,我们这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