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_本文原题:“微探”——咸村古建筑!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古韵遗风 陈赞铃
微探咸村古建筑
文/东城
我承认:“微探”是我为了本次采风 , 也是为了本文定调而自创的一个专有词汇 。 因为相对于咸村各处庞大的古建筑群 , 我们的走马观花之旅充其量算管窥一豹 , 而我在此文中对古建方面掩饰不住的浅陋认识也只能用“微探”来自我安慰一下了 , 但希望借此能触动你内心的微趣 , 进而转化成大伙对咸村古建筑的大探特探深探 , 尽管把我和我的群友们的微探当做探路石吧!
从雀替说起——以小见大话川中
你知道什么叫“雀替”吗?
大部分人肯定摇摇头作答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叶先设/摄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这没什么 , 顶多就是跟几天前的我一样 , 身处咸村川中村一座老宅的天井旁 , 仰头看着立柱与横梁连接处精美的构件不知其所以然 , 直到博学而热心的周许荪老师主动告知这叫雀替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东城/摄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图源:生态周宁
安装雀替虽然不是什么特权 , 但至少是比较阔气的大房子的标配 。 看川中几十栋保存完好的老宅普遍装配了雀替以及与之匹配的斗拱、匾托、雕窗等 , 可想而知三溪交汇与宽广的田野 , 给川中带来的财富集聚效应至今体现在与岁月同辉的古宅及其精雕细琢的各类构件上 。 而看来此处历久弥新显得亮丽而细腻的黄墙之建造工艺明显又比别处高出许多 , 无疑更加佐证了她曾经的富庶繁华 。
可惜 , 有关资料几乎不存 , 而我们不能伪装成考古专家 , 不然从下面几块门匾的名字及其中隐含的奥秘 , 当能推演出一部又一部的家族兴衰迭代史吧?“光天化日”颂扬太平盛世的同时当然标榜自家共享了朝堂的恩光;“七叶衍祥”宣示本族七分支枝繁叶茂一派祥和繁荣景象;“彤云北至”与“熏风南来”两者都说明了家世渊源 , 更宣示家风纯良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图源:文之旅风采群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郑勇/摄
川中人最自豪的还是自己的祖先——汤耳 。 汤耳 , 字闻之 , 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公元806年) , 宣宗间中进士 , 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 。 汤耳原居宁德黄檀 , 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即川中村) , 筑屋凤山南麓 , 修道路 , 建木桥 , 造磴步 , 以便行人 。 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 , 开发良田 。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 。 此后 , 遣长子汤让迁梅山 , 次子汤谦迁孝悌 , 三子汤讲居川中 , 汤姓子孙世代繁衍 , 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分页标题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大宅院 李洪元/摄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郑勇/摄
遥想1200多年前的汤氏祖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一生居县宰之位、晚年捐建凤山寺、修路铺桥开山造田 , 又发枝散叶到邻村繁衍 , 诚可谓用心良苦高瞻远瞩 , 所以奠定后人世代兴旺 , 至明清时期奋发有为的后裔们竞相建豪宅 , 多少雕梁画栋印刻着祖传荣光 , 多少个雀替也在传递这份自豪!
这就是“58同城”——洋中的孙家大院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谢劲松/摄影
咸村古镇所在地的村庄叫洋中 , 乍一看这名字还以为是个洋气的新村 , 或承载洋为中用功能的特殊地点 。 实际上 , 在闽东许多地方 , 名字中带个“洋”字的 , 一般是指其所占地域较广较平坦 。 而洋中 , 无论横看竖看都无愧于这个大名 。 横看洋中 , 背枕巍峨的风水山 , 前临桃源溪 , 面向笔架山 , 四周风景秀美 。 村庄土地肥沃 , 耕地面积达3000多亩 , 地处周宁通往宁德的交通要道 , 自古农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郑勇/摄
相比之下 , 洋中更值得竖看 , 可以从三千多年前看到现在而叠彩纷呈 。 1987年进行的考古发掘 , 找到洋中附近的“面包墩”遗址中大量青铜器时代的印纹硬陶残片以及一些石器 , 证明至少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聚居 。 一口废弃的宋代古井和马槽、引水陶管等文物 , 则揭示了宋代洋中已达初级繁华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记忆 李洪元/摄
其实没必要去罗列那么多文物 , 洋中活生生的历史就在风韵犹存的一百多栋古厝中留存 。 也没精力一一浏览一百多栋古厝 , 仅就洋中长安路58号及其相邻的五栋里厝已基本可以代表所有的古厝出镜了 。 这是享誉闽东的乱世廉臣孙翼如的故居 , 由52、54、55、58、59号组成 , 如今外加其他次座共九栋老屋合称“孙家大院” , 由当地有关部门正大力修缮 , 准备开发成古民居文旅休闲场所.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图源:生态周宁
按资历来说 , 54号是其中核心 , 但论规模、论保存的完整性 , 则当以58号为翘楚 。 这些清朝的民居整体均呈长方形中轴对称 , 中轴线上从前到后分别是迎门、门厅、照门、前天井、花厅、后厅、后天井、僻榭天井 , 天井旁边有水井 。 左右两侧分别是厢房、楼梯、花厅房间、后厅房间、饭厅、僻榭 , 天井两边有廊沿 , 楼梯之间、房间的侧面是走马弄 , 专供女眷行走 , 前天井两侧是厢房 , 后天井两侧是饭厅……如此格局 , 二三楼亦相似 , 真个是重门琐窗 , 不尽奢华 , 使人如入迷宫之中 , 应该也算建造者的初衷之一吧!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叶先设/摄
难能可贵的是 , 出生于这等世家豪门的孙翼如 , 却自小不带一丝纨绔习气 。 在朝 , 则勤政爱民;居家 , 则事亲至孝;与邻里亲友处 , 无不令人如沐春风 。 成了朝野同颂的廉臣典范 , 以致他在清光绪24年逝世时 , 皇上准制“白龙伞” , 民间自发敬赠“万民伞” , 备极殊荣!至今依然是当地开展廉政教育的样板 。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家有喜事 张家灼/摄

咸村|“微探”——咸村古建筑!
本文插图
五福临门 谢劲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