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刘向东 河南日报通讯员 侯公涛 张超
他叫王俊起 , 98岁;她叫徐文兰 , 83岁 。 他们是有着65年婚姻的恩爱夫妻 , 家住豫东平原柘城县老王集乡王虎雷村 , 有两儿三女 。
晴好的日子 , 她常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四处转转 。 儿孙们要来帮忙 , 她婉拒 , “俺一个人就行 。 ”
有40多年的样子 , 他干农活儿就是给她打下手 , 她习惯了;有五六年的样子 , 他瘫卧在床 , 全靠她侍吃侍穿 , 他习惯了……
80多岁的她 , 除了照顾卧床不起的他 , 还常在田地间整晌整晌忙碌 。
“才八十三岁呢 , 通能干着哩!”瞅着眼前绿意盎然的苞谷地 , 她笑着说 , 这个季节 , 正是她的山东老家高粱近一人高的时候 , “想家乡的高粱地了啊……”
65年了 , 她对他一如18岁那年萌生的敬意 , “爱了 , 就是一辈子的事儿!”说起自己1946年就入党的老伴儿 , 她满脸的皱纹仿佛雕刻着爱意和傲骄 , “打老日、打老蒋、抗老美 , 还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式哩!”
一
65年前 , 山东即墨 。 高粱拔节的季节 , 海蓝天蓝 , 一支从朝鲜凯旋的抗美援朝队伍住进了一个濒海的小渔村 。
军爱民 , 民拥军 。 渔民们把自己的房间腾给了部队 , 子弟兵们则在训练之余争抢着帮老乡干活儿 。
18岁的徐文兰的家 , 战士们经常帮着打扫卫生、挑水 。 来干活的人里 , 每次都有个叫王俊起的代理连长 , 挑水、劈柴 , 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 惹人注目的 , 还有他胸前挂满的奖章和军功章 。
少女心里荡起了涟漪 , “他虽然岁数大些 , 但背着盒子炮 , 胸前还挂满了奖章!是英雄 , 咋能不让人仰慕呢?”想起当年的一见钟情 , 徐文兰的脸上依然娇羞无限 。
那时的徐文兰 , 可是三乡五里有名的漂亮妮儿 , 庄稼活儿、女红样样好 , 还正在识字班上着学 。 那时的识字班不仅扫盲 , 还传播新思想 , 倡导妇女打破封建思想枷锁追求自由 。 “俺就是在识字班里知道了‘婚姻自主’这词儿 , 忍不住还把心思往俊起身上想了想……”
洗军装 , 纳鞋垫 , 有意识的接近由此开始 。 当了解到王俊起幼年丧父 , 自小跟着母亲讨饭为生时 , 徐文兰泪水涟涟;王俊起参军后冲锋陷阵 , 多次负伤 , 他屡立战功的事迹 , 让她怦然心动 。 “他们连在朝鲜守阵地那次 , 打得只剩下七八个活人了 , 他们谁也没有后退一步……这样的英雄 , 谁不仰慕?”
然而 , 当徐文兰偷偷央求识字班老师到家里替王俊起提亲时 , 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 。 理由很简单:年龄差距大 , 他身上多处有伤 , 也不是本地人 , 更没有一个安稳的家 。 “俺爹俺娘不是不敬重英雄 , 可要把比他小十多岁的亲闺女忽然交给他 , 谁能一下子接受得了啊!”
求婚被拒 , 王俊起却还像以往一样去徐文兰家劳动 。 当他们成为夫妻后 , 她曾问过他为什么 , 他的回答让她这辈子都忘不了:“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 就是要热爱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
他英俊 , 踏实 , 不爱说话 , 对战士体贴入微 , “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哥!人们都说 , 只有村里最美的姑娘才配得上他!”徐文兰至今骄傲着自己的“慧眼识珠” 。
徐家接受王俊起 , 是在高粱红了的季节 。 1956年 , 王俊起被选调到济南步兵学校接受培训 。 夏秋之际 , 在组织部门的帮助下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他们的婚礼 , 就在军校的礼堂里举行 。 没有新房 , 没有嫁妆 , 甚至没有一张属于他们的大床 。 不过 , 婚礼的情景 , 徐文兰记忆犹新 , “可热闹了 , 满院子都是喊我嫂子的兵 , 听着高兴呀!”分页标题
二
蜜月甫过 , 上级决定转业一批老兵的通知忽至 , 王俊起被分配到天津一家工厂从事管理工作 。 然而 , 恪守组织原则的王俊起第一次有了犹豫:十多年没见过娘了 , 也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
因为牵挂 , 王俊起决定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 , 回柘城老家孝敬多年未见的母亲;因为爱情 , 徐文兰则要从山东的高粱地投奔河南的苞谷地 , “说实话 , 刚到河南时生活不习惯 , 还觉得河南话没有山东话好听 。 ”
背着简单的行囊 , 告别了战友和亲人 , 他们回到了王俊起的家乡王虎雷村 。 从此 , 夫妻二人开始了一边务农一边照顾老母亲的生活 。
【徐文|英雄本色】贫穷的王俊起家里 , 只有三间茅草土坯房 , 老母亲住中间 , 弟弟、弟媳与王俊起夫妻各住一边 。
“冬天的风透过窗棂嗖嗖地往屋里钻 , 比我们老家冷多了!”一贫如洗的家 , 没让徐文兰后悔 , 她主动把丈夫的转业金全部拿了出来 , “虽说只有几百块 , 却让我们一大家子足足吃了两年白面哩!”
虽然丈夫在复员时选择了务农 , 但徐文兰知道 , 他头上、腰上、腿上多处留下的枪炮伤 , 已使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 当她决定跟他一起回农村时 , 她已暗下决心 , 要凭自己的双手 , 改变这个家庭的窘况……
英雄荣归故里 , 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 不过 , 王俊起却为自己选择了生产队小队长这个“职位” 。
挣工分的年代 , 王俊起虽然动动嘴皮子就能挣到工分 , 但他却和徐文兰比着起早贪黑——在当时 , 一个妇女正常每天8个工分 , 可能干的徐文兰经常能挣到11个 , “好歹咱是俊起的人 , 不能给他抹一点儿黑 。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夫妻俩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 却没想到 , 因为过度劳累 , 王俊起的脊椎伤再次复发 , 他瘫倒在床 。 那些日子里 , 徐文兰四处求医问药 , 不分昼夜悉心照料 , 王俊起的下肢在三个月后慢慢有了知觉……却由此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 加上多年前的旧伤一一复发 ,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 “四十多年了 , 不是他不想干活儿 , 而是我就不允许他干任何重活儿!”嘴上说着“俺这辈子都听他的” , 但山东姑娘的好强个性在徐文兰身上显露无遗 。 她几乎揽下了所有的家务和农活儿 , “实在闲不住了 , 你就跟在我身后磨磨镰洗洗锄就行!”
说话间 , 他们50多岁的大儿子忍不住笑着插言 , “俺妈没说太清楚 , 其实 , 是俺爸一直让着她哩!”不想 , 徐文兰听了这话还来了个白眼儿 , “他比我大十多岁 , 事事就该让着我 , 那才叫恩爱呢!”
这个在大海边长大的山东姑娘嫁到河南后 , 不仅学会了干各种农活 , 学会了纺棉织布 , 还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 。 前些年 , 丈夫和几个孩子的衣物和鞋子 , 几乎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 ”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 , 他们相守了整整65年 。 许多年了 , 王俊起夫妇从不向儿女们伸手 , 更没向国家要过任何特殊照顾 。 现在的他们 , 靠着王俊起每月1000多元的津贴 , 相守着 , 生活着 。
有人说 , 和两个儿子分家时 , 他们都承诺每年给你们钱粮 , 你们为什么不要?
也有人说 , 俊起已经瘫卧在床了 , 你一个人照顾着不方便 , 可以再申请些补助……
“我的丈夫是英雄 , 哪怕让我再照顾他一辈子 , 我也愿意 。 国家已经很照顾我们了 , 还能再提啥要求?”这是徐文兰的回答 。
迈向百岁的王俊起 , 背驼了 , 眼花了 , 耳聋了 , 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酣睡 。 他们老屋的两张单人床 , 隔着一堵墙 , 一个睡他 , 一个睡她 。
新居 , 是今年初才筑起的金属皮简易房 。 里面 , 只有一张新定制的大床 , 睡着他和她 。 不远处 , 是一大片苞谷地 。
晴好的日子 , 她推着他出来晒太阳时 , 有风吹来 , 苞谷地沙沙作响 。 “那声音 , 跟俺们那里高粱地的声音一模一样 。 ”分页标题
想起了家乡 , 忆起了旧事 , 已是儿孙满堂、得享天伦的徐文兰老人 , 会深情地在王俊起肩上捏按一阵子 , “俊起 , 记得当年你身穿军装胸佩奖章的样子吗?你的那些‘新兵蛋子’ , 都崇拜你啊!”
来源:(大河网)
【】网址:/a/2020/0710/1594350647.html
标题:徐文|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