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柳僧》


_本文原题:“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柳僧》

倪慧|“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柳僧》
本文插图
“《柳僧》是我自己喜欢的一篇小说 , 是因为我觉得这篇小说里有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 。 真正的深情必然是这样 , 伴随着最惨烈的疼痛 , 无论是这篇小说里的母亲对女儿还是女儿对母亲 , 还是母亲对昔日的恋人都是这种极致的深情 , 而反面便是最酷烈的疼痛 。 ”——孙频·《后记:我们的疼痛》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谢丹儒
1.
还记得小时候 , 老师会布置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正能量、很温暖 , 也很煽情的活动 , 尤其是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类的节日的时候 。
那时候 , 懵懵懂懂 , 也不知道怎么做 , 尤其是在农村 , 落后的村子 。 父母呢 , 很多人的父母都没有读过书 , 大字不识几个 。 平日里和朋友聊天也绝大多数用的是家乡话 , 我们那主要是“客家话”为主 , 因为我是江西的 。 就是有时候老师叫我们家长过来 , 他们也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 因为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的 。
当然 , 这些都算不得什么重点 , 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教育我们 。 也许 , 是出于教育的目的 , 又或是这也是在教育我们成长 , 给我们灌输良好的思想 , 总之 , 他们在节假日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出来给我们 。 比如 , 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 , 给爸妈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 , 还有就是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 。
原本 , 这在大城市 , 或是更加文明的城市 , 又比如西方这种国度 , 这是极其寻常的事儿 。 就是看美剧 , 也是经常能够看到、听到的 。 可我们那 , 在语言上似乎就没有“爱”这个“字眼”的存在 。 甚至 , 我从小到大都从未听过它们的发音 , 就是“你辛苦了” , 更多的也是用“劳烦你了”、“给你添麻烦了”这类的代替 。
总之 , 在家乡话里似乎说话也总是习惯性的不正面去表达 。 而是要绕上一个又一个的圈 。 有时甚至委婉得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表达的是什么了 。 比如 , 我们用普通话可能很轻易的就能将“对不起”说出口 , 然而 , 用家乡话却更多的是用“不好意思”去代替 , 甚至这么多年我都还不知道究竟该怎样用家乡话说“对不起”这三个字 。 当然 , “谢谢”也是一样 。
所以 , 几乎可以这么说 , 从小到大 , 我既没有真诚的道谢、道歉 , 也不曾真正的说过“我爱你” , “你们辛苦了”之类的话 。
当然 , 这些感激和歉意是能够意识到的 , 只不过 , 我们处理它的方式 , 更多的往往是用行动去弥补语言上的不足 , 真心诚意的表达谢意、歉意 , 用实际的好处去代替这些 。
所以 , 不难想象 , 那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我来说 , 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 , 是何等的别扭 。 还好就是老师对于这些作业本身似乎并没有那么的放在心上 , 我们也是这样 。 能蒙混过关最好 , 即使不能 , 那也没关系 , 反正父母也听不懂 , 不知道 。
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符号 , 独特的一个环境 , 形成了“爱的教育”的缺失 , 而我们也都习惯了这种保守的、委婉的表达 。 反而是那种开放的、直接的表达 , 被认为是羞耻的 , 不礼貌的 。 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 , 在我们那的男人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木讷和本分的性格 , 而女人则呈现出一种偏向于保守 , 或是不够感性的迟钝感 。
当然 , 这一切都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印象 , 并不能代表什么 。 尤其是 , 近几年来 ,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 人们的思想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 自然而然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 。 另一种世故圆滑 。
可能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 读《柳僧》的时候倍感亲切 , 亲近 。 很轻易的就勾起了许多的往事:关于故乡的 , 关于父母的 , 也从故事中很轻易的从倪慧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 曾经的 , 以及当下未曾觉察到 , 潜藏在骨子里的自己的影子 。分页标题
2.
这些年来 , 没少看到或听到对“原生家庭”的控诉 。 而这些控诉无不是在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幸 , 缺爱、物质、自卑等等 。 形象的说 , 就像是我们用手指指着那一个个的罪魁祸首——我们的父母 。
父母大多数是不会去看这些的 。 看不懂是一回事 。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长大了 , 他们更多的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我们的婚姻、事业、健康上面 。 其中 , 最为明显的就是各种养生的文章链接不停的发到手机上、朋友圈 , 甚至60s的语音特别强调 。
我的父母自然不会发这些给我 , 因为他们自己都看不懂 。 但是 , 他们也会用别的形式 , 比如打电话的形式各种不同的明示暗示 , 旁敲侧击 ,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 他们简直恨不得将“三十六计”通通用上 , 关键是 , 背后的原因竟然是 , “我们这是为了你好” 。
我想 , 很多人大概都听说过这句 , 也有人将此理解为“以爱之名”的绑架 , 或是道德束缚之类的 。 其实 ,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 , 这就是爱 , 这就是为了我们好 , 所以才处处的替我们着想 , 为我们的事业操心 , 为我们的家庭操心 , 为我们的健康操心 。
这是他们的责任 , 他们的义务 , 他们的使命 , 甚至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 也是他们的关心和爱 。 反正 , 我父母就是这样 , 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
可能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 , 等他们明白过来其中的爱 , 或重要 , 或表达的好意、“心意”时 , 他们自然也就嫁接到了自己身上 , 然后以这样的方式爱我们 。
所以 , 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等你们自己为人父母了 , 你们就懂了 。 ”
可惜的是 , 这种爱被安上了以爱之名的“罪名” 。 而我们也对此深以为然 , 将过往的种种不幸 , 以及当下的不幸 , 统统归结于这种爱 , 这种罪孽 。 嫌弃和抱怨 , 甚至仇恨 。
现在当然不同以往 。 以前 , 父母结婚往往是“媒妁之言” , “父母包办婚姻” , 还结婚年纪都偏小 , 结婚得特别的早 。 有的十五六岁就结婚了 , 十七八岁就生小孩了 。 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围绕着怎样活下去而奔波着 , 整日忙碌 , 什么恋爱、感情 , 哪里比得过一顿好吃的来得幸福呢?至于小孩就更是如此了 , 能养活小孩已然不易 , 何况好几个小孩都需要养活 。 而女性在这段婚姻中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相夫教子” , 忙里忙外 , 家里的农活、家庭、小孩 , 甚至老人都需要照顾到 。
至于说生小孩的目的 , 是为了繁衍后代 , 还是为了养儿防老 , 又或是为了名声 , 总之 , 很少有人说是出于爱 。 因为他们没有那条件 , 也因为他们连“爱”是什么都尚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 。 也是 , 他们没得选 , 又或者说不敢 。 世人的目光远比想象的可怕多了 , 尤其是在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文明之下 。
小孩子就更是如此 , 他们也没得选 , 生而为人 , 我们都没得选择 。 出身没得选 , 原生家庭也没得选 。 但 , 这是否说就能真正的将这一切怪罪于我们父母呢?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呢?
尤其是 , 在当下的文明 , 我们都已长大 , 父母对我们的管教说到底是不放心我们 。 若我们真正能够独立 , 能够将生活的重担承担下来 , 我想 , 还会故意刁难我们的父母终是少的 。
我们对于“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陈词滥调 , 可能早已免疫了 , 但细想一下 , 谁不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呢?即使不是 , 终归每个人是不同的吧 , 不同的个体、独立的个体 。 他们可能确实缺乏“爱的教育” , 而我们呢 , 自诩进入文明的文明人 , 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吗?我们就懂得爱吗?依我看 , 不见得 。
3.
《柳僧》这篇小说 , 给我的感觉很奇怪:既熟悉又陌生 , 既亲切又排斥 , 既害怕又忍不住去关注这么一种“人生” 。 它给我一种照镜子的后怕 , 一种如同宿命般的纠缠 , 毫无疑问 , 我害怕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 , 害怕故事的结局 , 害怕那种遗憾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 那是对父母 , 对自己 , 对命运 , 和对明天的害怕 。分页标题
小说中 , 倪慧的父母早已去世多年 , 只剩下一个正逐渐走向痴呆的老母亲 。 而她自己 , 一个马上奔四的女人 , 一个月前她刚离婚 。 男人要了房子 , 把一辆半旧的雪铁龙留给了 。
母亲逐渐走向 , 婚离了 , 房子也没了 , 最后连工作也丢了 。 虽说是主动离职 , 倒不如说给自己最后留一个体面 。
“她所在的保险公司又加大了任务量 , 被一帮生鲜的小女孩衬托着挤兑着 , 她连着两个月没有完成任务 。 ”
这一切就像是上天的惩罚 , 好像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在了这个不再年轻的女人身上 。
最后 , 她决定在奔四的时候疯狂一次 , 自己开车带着母亲回老家去 。 回那个她从未见过的山西去 。 这也是老太太的心愿 , 她想回家想了四十年了 。
原本异乡漂泊 , 那是身不由己 。 原本回老家应该是“衣锦还乡” , 可对于倪慧来说 , 哪一个是她的家呢?
她自己的家庭 , 已经破碎了 , 离婚了 。 她原生的家庭 , 也只剩下一个可怜的老太太和她自己相依为命 。 家乡 , 说到底 , 那是她父母的家乡 , 他们的根在那儿 , 而她现在更像是无根之萍 , 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
母亲回到山西 , 自然是希望“衣锦还乡”的 , 即使没有 , 对于爱美了一辈子的她来说 , 也是需要装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的 。 因为 , 那是她的心愿 , 她的记忆 , 她的羁绊也都在那儿 。 她的昔日恋人在那儿 。
所以 , 母亲花了一个月的退休金 , 购置了好些礼物 , 虽说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 却也是样子还是要有的 。 另外 , 她还特意花了五百块钱买了一个男士真皮皮包 。
都说 , “久病床前无孝子” 。 倪慧的性格本就更像她父亲 , 沉默寡言 , 越是痛苦越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 当着母亲哭是一种能力 , 她学不会 , 她已经来不及去学会了 。 从很小的时候 , 她和母亲和父亲三个人之间有一种默契 , 就是表达出感情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 他们永远不会对对方说 , 我是爱你的 。 他们都学不会 。 另外 , 就是她永远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人交流 。
母亲病了 , 抑郁症、失眠症 , 甚至逐渐走向痴呆 。 与此同时 , 还附带着肥胖 , 失忆 , 以及伴随着老而生出的许许多多的孩子般的任性和无理取闹 。
就是这样的两个可怜女人 , 可怜的母女 , 相依为命 , 更是相互折磨 。 所以 , 这次回老家 , 不排除有“补偿”的意味 。 这也是作为女儿 , 所能做到的 , 唯一能做到的了吧?
可是 , 回到老家之后 , 又如何呢?
在那里 , 她们只能暂住在亲戚家 , 甚至为了吃几餐、住几天 , 还需要花钱 , 花钱还需要看人脸色 。 寄人篱下的滋味 , 家的温暖 , 以及所谓亲情 , 母亲的哥哥早已痴呆 , 他早已忘了母亲了 。 即使 , 母亲见到昔日恋人 , 也早已是物是人非 。 最后 , 母亲的钱包也并没有送出去 。
似乎 ,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 , 父亲终于是一个有故乡的魂魄 。 这就是“柳僧”了 。
“那一棵棵古老的柳树像一群穿着黑衣的僧侣 。 ”
“每一棵的下面都是一座坟 。 ”
4.
无论是原来的城市湖南 , 还是老家山西 , 似乎对于这对可怜的母女来说 , 都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了 。
瞎活着 , 有时候活着 , 哪怕是瞎活着 , 也不得不继续着 。
“其实只有有钱人才高尚得起来文雅得起来 。 ”
说到底 ,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活着 。 而生活 , 家乡 , 回忆 , 昔日恋人 , 亲情、爱 , 这些更像是负累 , 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 也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真相 。 但 , 它们是存在的 , 是真切的 。 而对于倪慧他们来说 , 见证这一切的似乎只有那一群裹着黑衣的“老僧侣”了 。 对于 , 他们老家的人 , 似乎也是如此 , 祖祖辈辈如此 , 古来如此 , 一直如此 。
直至他们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僧侣 。分页标题
小说最后 , 他们还是决定回湖南 , 尽管在那儿他们也没有家 。
“在湖南虽然孤零零的 , 这么多年都听不懂那边的话 , 可是我在那里毕竟不用寄人篱下 , 不用看人的脸色 , 还是死在湖南算了 。 ”
“这么多年里我一直觉得我是湖南的客人 , 可是现在才知道 , 在这里我也是他们的客人 , 他们不会让我长住这里 。 除非像你爸那样已经死了的人 。 ”
然而 , 最后他们还是长住在了山西 , 像她爸那样长住着 。
在回湖南的路上 , 再次见到了母亲的昔日情人 , 与他一起还有两个人 。 只是这一次 , 他不是来告别的 , 而是为了他的瞎活 , 他们一家人的瞎活 。
“车不错 , 留下 , 人不能留 , 会报警 。 ”
就这样 , 一对母女的尸体被扔在了阴森的柳树林里 。
“你和你爸就是一个模子里拓出来的 , 心好 , 嘴上却永远不会说出来 。 你们啊 。 我想听他一句体己话 , 愣是等了一辈子也没听到 。 ”
倪慧的那句“对不起”还是没来得及说出来 。
5.
其实 ,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 , 我都未能释怀 。
很难说 , 《柳僧》这篇小说具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具体的情节也琐碎 , 然而 , 却也觉得真切 。 细微的真切 , 真切的疼痛 , 也是深刻的真切 。
倪慧是父亲的模子里拓出来的 , 她的这句“对不起”既是自己想说的 , 同样是替父亲向她说的 。
“她想 , 无论怎样还是要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 。 替她也替已经死去的父亲 , 那个老实巴交的父亲活着时受的苦也许比她还多 , 但还是要替他向她说一声 , 对不起 。 为他从来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那句话 , 她明白 , 他仅仅是因为说不出口 。 ”
其实 , 这些年来 , 我也一直在想 , 在等 , 也想着尽力去弥补 , 想着讨好 , 想着“赎罪” 。 为自己的曾经犯下的过错 , 叛逆 , 为自己的偏见 , 为自己的说不出口 , 当然 , 远远不止这些 。
说到底 , 这究竟是血缘关系的缘故 , 还是长年累月的陪伴 , 又或是我们长大 , 父母变老的轮回 , 不论是什么原因 , 于我而言 , 总归它是一生的羁绊 。
其实 ,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 , 说一句对不起 , 和得到一句对不起 , 一句体己话 , 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可从小说《柳僧》的角度而言 , 这句“对不起”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了 。
只道是:“看似无情却有情 , 情至深处不自知 。 ”
木心说:“诚觉世事可原谅 , 但不知去原谅谁 。 物是人非 , 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 , 究竟该原谅谁呢?”
博尔赫斯说:“我从不谈论什么背叛和原谅 , 遗忘是唯一的背叛和原谅 。 ”
而对于《柳僧》这篇小说 , 与其说是一个故事 , 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关注 , 一种记住 。 又像一面镜子 。 关注这么一些人 , 记录下这么一种人生、一些遗憾 , 以及记录下这么一种疼痛 , 一种深情 。 而这镜子 , 穿透时光 , 直通过往 , 照见内心 , 以供自视 。
【倪慧|“一种痛到极致的深情”‖《柳僧》】关于《柳僧》 , 我想 , 我不会忘记的 。 我会记住的 , 记很久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