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 , 7日 , 1071万名学生迎来一次特殊的高考 。 历来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 , 是否真的如考前社会普遍猜测的以疫情为主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题思路透露了未来高考的哪些趋势?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
多地命题涉疫情 , 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同为热点
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 ,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 , 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 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 。 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 , 北京命制2道 。
“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果”——人们发现 , 一方面 , 疫情确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题;但另一方面 , 命题的切入点却大不相同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 。 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 , 均体现在命题中 。
“对于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 , 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 。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
【考生|2020年高考作文: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 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 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 , 共创未来” , 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 , 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 , 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 ,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 。 如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 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 , 北京卷的“一条信息” , 上海卷的“转折”等 。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 , 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 。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 , 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 , 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 , 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
此外 , 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 , 彰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
考查重点:社会关切、思辨能力、实际应用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 ,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 ,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 , 紧贴时代精神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 , 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
“试卷体现了时代性 , 把握了时代脉搏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 ,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参与者、见证者 , 几套试卷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
专家指出 ,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 , 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 , 在于关心社会时政 , 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
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 也体现在今年作文命题中 。 太原成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林林表示 , 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思维的考查 。 比如 , 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 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 , 由浅入深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 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逻辑关系 , 其次要提炼出其中的辩证关系 , 最后再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
陈志文表示 , 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 , 而是重在考查思维方式 。 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 , “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设置议题 , 要求考生参照现实 , 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 ”
此外 , 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 , 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 。 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卷规定写主持词 。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限定 , 实际是对考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他表示 , 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应适应各种文体要求 , 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公文写作打基础 。
透露哪些语文教育未来趋势?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 , 观察近年考题 , 能看出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
——时代与家国的关切 。 梳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 , 家国情怀的主题频频出现 。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中囊括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 北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 , 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全国Ⅰ卷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以及2019年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 , 强国有我” , 天津卷的“爱国情怀”等 。
陈志文说 , 近年来 , 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时事和社会重大事件 。 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已行不通 , 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 , 需要充分了解世界 。 山西太原第五中学语文老师赵旭说 , 青年学子们需要更多站在时代的“C位”上思考问题 , 肩负起社会责任 , 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 。分页标题
——经典与文化的传承 。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题和书有关: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和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 。 2019年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则凸显中国元素 , 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 , 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 强化文化自信 。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红明说 , 作文题越来越多考量经典与文化 , 这要求学生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 ,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 增强文化自信 , 也体现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
——思维与视野的延展 。
专家认为 , 作文命题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 , 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 ,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 “教育不仅仅是认识社会、世界 , 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盖英俊说 , 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 , 也没有不变的结论 , 因此备考也要更多引导学生 , 不能先入为主、囿于成见 , 而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袁学民说 , 高考作文将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 , 让学生将个人体验和情境深度结合 , 从外显的看 , 到内在的思 , 很好地将综合素养和思辨态度相结合 , 充满了“生气” 。
赵旭也表示 , 作文没有万能模板 , 只有万能思维 。 作文写作要“稳中取新” , 学生需打破定式思维 , 扩展心胸视野 。 读书如销铜 , 作文如铸器 。 “前写作”做足功课 , 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 (采访人员舒静、胡浩、宋佳、郑天虹、王菲菲)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708/1594205163.html
标题:考生|2020年高考作文: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