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疫情冲击下,日本多家零部件企业宣告破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不少汽车零部件厂商订单大幅下滑 , 经营状况恶化 。 近日 , 日本零部件供应商三电宣布 , 由于疫情导致业绩下滑 , 该公司已向债权人提出债务重组申请 。 在此之前 , 万松、伸和工业、光隆等零部件供应商已经申请了破产 。
三电债务重组
文章图片
作为汽车空调部件和压缩机制造商 , 三电将进入非诉讼解决机制 , 该机制允许资金紧张的企业重新评估和重组债务 。
三电表示 , 受疫情影响 , 欧洲、印度、中国等多地发布社交禁令 , 汽车产量大幅下滑 。 该公司于5月中旬恢复零部件生产工作 , 但工厂开工率只有6到7成 , 且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 , 不确定市场何时才能真正恢复 , 故而提出债务重组申请 。
据了解 , 三电在北美、欧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都设有工厂 , 向通用、福特、本田等车企供货 , 但近年来该公司举步维艰 , 全球贸易争端对其业务造成了冲击 。
【中国汽车报网疫情冲击下,日本多家零部件企业宣告破产】“我们与债权人所讨论的内容包括重振业务的可能措施、时间表 , 以及其他细节 。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 本次业务重组不会对其和供应商、客户的业务造成影响 。 根据日本知名信用调查公司帝国数据银行(TDB)的统计数据 , 截至今年3月底 , 三电的负债额为16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 。
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受冲击大
文章图片
受疫情影响 , 日本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陆续出现破产事件 。 早在4月28日 , 日本车用塑料产品制造商万松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 , 同日得到法院许可开始走破产流程 。 万松成立于1958年 , 总部位于东京 , 现有员工146名 , 产品主要有烟灰缸、收纳盒、杯托、钥匙卡等车用物品 , 以及涂料、溶剂、涂装设备等工业用品 , 客户涵盖多家日本大型车企 , 年营收一度超过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
不过 , 近年来由于汽车行业整体不温不火 , 来自主机厂的订单量减少 , 万松的年营收较最高峰时已经下滑接近一半 , 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 , 主机厂纷纷减产并一度停产 , 该公司3月和4月的营收额只有疫情前的1/3 。 在前景黯淡的情况下 , 万松不得不申请破产 , 破产申请提交时负债21.2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 。
与万松情况类似的零部件厂商不止一家 。 5月29日 , 伸和工业向大阪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 。 该公司成立于1973年 , 总部位于大阪 , 最开始生产螺丝 , 1995年开始生产半导体机械零部件 , 1997年开始加工汽车零部件 , 主要产品有离合器和阀门零件 , 以及空调和发电机零件 。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设备投资等因素盈利状况不佳 , 再加上近期主机厂客户受疫情影响减产 , 伸和工业的营收出现大幅下滑 , 故而申请破产 , 负债大约5亿日元 。
6月1日 , 车用橡胶制品生产商光隆向名古屋地方法院申请破产 。 光隆成立于1990年 , 主要与丰田系的零部件厂商有交易往来 , 可以说是丰田的二级供应商 。 受疫情影响丰田汽车调整了生产计划 , 光隆因此受到波及 , 经营状况恶化 , 4月营收下滑8成 , 5月营收下滑6成 , 不得不申请破产 。
整车企业减产潮持续
文章图片
目前来看 , 疫情导致的破产主要发生在中小零部件企业身上 , 且这些企业原本的经营状况并不算好 , 疫情的到来可谓是“最后一根稻草” 。
因疫情导致的整车企业减产还在持续 。 6月29日 , 日本八大车企(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铃木、斯巴鲁、大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 今年5月 , 上述八大车企的日本国内产量总计28.75万辆 , 同比下滑62% 。 这一下滑幅度是很大的 , 相对之下 , 2011年日本大海啸发生次月(2011年4月)八大车企的国内产量下滑幅度为60% 。 可以看出 , 疫情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冲击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那场重大自然灾害 。 分页标题
“部分供应商可能无法坚持到市场需求恢复 , 整车厂商在财务和订单方面对于供应链的支持将非常重要 。 ”日本九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目代武史表示 。
编辑:黄霞
- 酒业|换届!保护知识产权 “护航”中国酒业再出发
- 篮球|姚明还能忍?浙江替补席怒骂裁判:中国男篮就被你们吹掉了
- 中年|中国-东盟区块链应用创新实验室揭牌
- 【新浪科技综合】7月底挂牌上市 理想汽车:不予置评新浪科技综合2020-07-20 19:27:350阅
- IT爆料猿|中国电信6月5G用户数净增779万户,累计3784万
- 我给中国乳品质量洗个地
- 在“黄金海岸”中国这样实现人工港口与海龟共生
- 酱九公社|世青会组委寄语:希望酱九公社成为中国酒水界的一匹黑马
-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汽车产业捱寒冬 新能源汽车几家欢喜几家愁
- 当核聚变遇上3D打印中国使“人造太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