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仙|文学与史乘——由《儒林外史》论清代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弊端


_本文原题:文学与史乘——由《儒林外史》论清代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弊端
【文学与史乘——由《儒林外史》论清代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弊端】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 , 《儒林外史》素以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著称于世 , “范进中举”等经典情节已脍炙人口 。 值得关注的是 , 吴敬梓假托明代为背景 , 对雍乾之际财政制度的弊端多有影射 , 如第四十三回彭泽知县为规避盐课考成而诬良为盗等 , 其中尤以第四十回萧云仙从军的际遇最为丰满而具典型意义 。 故事的背后 , 是乾隆年间 , 部吏对索贿习以为常 , 在朝野间已恶名昭著 。 要而言之 , 面对行政法典的条文与现实间的差异 , 清廷并未集思广益 , 公开透明地及时修订 , 而是本着“案例治国”的原则 , 随意增设、拼凑 , 造成叠床架屋的文牍体系 , 既降低了行政效率 , 又为书吏开启了挟例求利的巨大操作空间 。 作为财政审查制度 , 实施奏销的目的应是保障国家财政体系高效而廉洁地运转 , 但历代清帝为防范外官计 , 以僵化心态营造苛刻奏销的环境 , 对部吏索费之弊“明禁而暗纵” , 致使财政体系扭曲变异 , 最终付出了官场风纪败坏与国家治理能力弱化的沉重代价 。

萧云仙|文学与史乘——由《儒林外史》论清代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弊端
本文插图
【萧云仙|文学与史乘——由《儒林外史》论清代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弊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