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_本文原题: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周军
第745期
在马鞍山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贵钢子弟”——他们都是一群在80年代末追随他们的父辈接收上海在贵池建设的小三线企业“八五钢厂”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 。 他们的年纪基本在40到50岁之间 。
33年前 , 一群被生活重压下的马钢的中年男人们(他们基本是半边户 , 即自己在马钢工作 , 而老婆孩子在农村) , 突然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支援大山里的贵池钢厂 , 可以带老婆孩子去 , 最重要的是解决孩子们的农村户口 , 解决工作 。
于是 , 来自皖南山区、来自皖北平原、来自皖西、来自川府之国的农家子弟纷纷随着他们的父辈来到贵池钢厂 。 开始了他们人生转折点 。 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幸福的少年时代 。 因为各种原因 , 贵池钢厂停办 , 那些支援贵池钢厂的马钢人 , 又回到了马鞍山 。
如今 , 三十年过去 , 这群贵钢子弟早已超过了他们的父辈当年到贵钢的年纪 , 青春不再 , 韶华已去 。 他们为追寻青春的记忆 , 一起来到贵钢故地 , 开始寻觅他们当年的点点滴滴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下面请跟着我的镜头和文字 , 来看看这处改变几代人命运的地方 。
从上海内迁到贵池的三线企业 , 其中当属八五钢厂规模最大 , 当时场内干群可达小万把人 。 从1966年开始选址搬迁筹建 , 到1987年上海干群离池返沪 , 安徽省全面接收三线企业 , 贵池接收了当时技术先进、资产可达近亿元的八五钢厂 , 改名贵池钢厂 , 交由马钢承包运营 , 这大概就是钢厂历史 。 大事记如下:
上海八五钢厂原为上海后方基地小三线企业 , 始建于1969年 , 1970年4月26日正式投产 , 炼出第一炉钢 。
1986年1月 , 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 , 将位于贵池梅街的八五钢厂移交安徽省接收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1986年10月8日 , 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接收后的上海八五钢厂更名为贵池钢厂 , 由马鞍山钢铁公司承包经营三年 , 三年后由贵池自营 。
1986年11月29日 , 贵池县人民政府、马鞍山钢铁公司关于承包经营贵池钢厂的协议书正式签订 。 至此 , 马钢开始在职工中动员志愿贵钢建设 。 上述贵钢子弟就在这个时候陆陆续续来到大山深处 , 在这里度过他们短暂的少年时代 , 适龄的贵钢子弟按照优惠政策进入钢厂成为一代贵钢工人 。 而幼小的孩子则分别进入贵钢子弟小学和中学 。
1987年12月28日 , 上海八五钢厂交接签字仪式在贵池县委小礼堂举行 。 上海八五钢厂厂长庞耀昌、贵池县人民政府代表张泽海分别在交接书上签字 。 更名后的贵池钢厂开始进入马钢代管时代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大山深处的贵池钢厂完全是战略意义上的“小三线”企业 , 虽然上海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但又与当地隔绝的工业和生活小区 , 但交通不便 , 各类成本过高 , 马钢代管的三年也是举步维艰、苦心经营 。
1989年11月10日 , 安徽省经委主任徐卿在贵池市委书记姜宗良等陪同下考察贵池钢厂 , 研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1990年3月23日 , 安徽省冶金厅厅长周本模一行来贵池钢厂走访调研 。
1990年9月21日 , 安徽省经委、冶金厅、财政厅考察组一行五人 , 来贵池钢厂考察调研 , 召开各类人员座谈会 , 征求意见 。
1991年1月30日 , 省冶金厅、马钢公司、池州地区、贵池市组织联合考察贵池钢厂领导班子 , 以解决马钢三年代管的后续问题 。 结果是马钢撤离贵池钢厂 , 交由贵池地区属地管理 。分页标题
1991年 , 曾带着美好梦想的一代贵钢子弟又再一次随着他们的父母回到马鞍山 , 而这一次回归马鞍山 , 他们不再是农村子弟;在贵钢参加工作的青工们跟着他们的父亲陆续调入马钢相应的二级厂矿 , 求学的孩子转到马鞍山相应的学校 , 而这一次 , 他们不再像三年前因为没有本地户口 , 而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 。 贵钢子弟是这三年支援贵钢建设唯一的受益群体 。
30年后 , 这群人到中年的当年的孩子们一来到八五大桥就激动不已 。 这座大桥始建于1983年 , 是连接外地与八五钢厂的要道 。
这些规范的生活小区 , 基本人去楼空 , 十分死寂 , 一些楼栋被当地人占据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这栋独立在山边的小楼 , 据说是当年的干部楼 , 如今因为杂草丛生 , 我们无法走进一看究竟 。
当年的小学生来到他们的母校 。 这里人去楼空 , 大朋友无限感慨地在这里做起三十多年的游戏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这是贵池钢厂子弟中学 , 荒草萋萋 , 一片破败景象 , 似乎这里一度成为一家石灰石破碎工厂 , 后来又不了了之 , 整座学校掩映在一片绿树杂草中 。 而这里曾经跳跃着一群吴语伲侬的上海子弟 , 接着又有一群来自安徽各地的孩子 , 这里曾有着他们的青春笑语 ,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 , 而此时 , 这群孩子故地重游的时候 , 却大门紧锁 , 他们只有翻墙而入 , 去寻觅他们青春的记忆 。
这是当年的电影院 。 不知道有多少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这里约过架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这是当年的接待处 。 负责接待来自省市及母公司的领导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我采访到一位在这里生活了70年的老人 , 他对几十年前一波又一波外地人来了又走 , 很淡然 , 似乎对他们几代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 首先 , 还叫八五钢厂的那一代人一个也没留下 。 叫贵池钢厂的那一代人也只有极少数人留下 , 泯然于众人也 , 倒是贵钢子弟那些年与本地年轻人联姻 , 带走了一些姑娘小伙 。
这是供应整个厂区工业用水的水泵房 , 如今已经废弃 , 变成一家当地土菜馆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梅街供销社曾给这些贵钢子弟留下美好回忆 。 旧地为数不多的雕塑;还能找到的贵池钢厂的旧物品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贵池钢厂的布局图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本文插图
通过卫星图 , 可以看到四十多年前的战备布局 ,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几十年 , 国家投资一个多亿的大量的厂房、住宅区、学校、医院就这样废弃在深山中 。
作为贵钢子弟家属 , 笔者一直听爱人说起他们三十多年前随父母支援贵钢时的情景 , 毕竟那里曾留下他们美好的回忆 , 这次作为陪游 , 全程记录下他们的笑语 , 还有曾经的故事 , 感叹于一个国家在非常时期的战略意图 。 如今人去楼空 , 物是人非 。 在废弃的工厂旁 , 我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幅标语 , 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分页标题
(作者系原马钢公司职工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