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阳教育|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
_本文原题: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
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观看《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认识儿童”有感
202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 , 五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作为特别的“礼物”在各大电视频道播出 , 广大的幼教工作者以及家长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 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 , 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 五集纪录片生动的展现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魅力 , 其中第一集——“认识儿童”所阐述的历史以及表达的观点让人振聋发聩 。
本文插图
01
发现儿童从“幼童本位”儿童观的根植开始
【奕阳教育|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 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感之一】1762年 ,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出版著名的《爱弥儿》 , 明确提出:“儿童是人 ,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 儿童就是儿童”的观点 。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 卢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 。 他的观点对西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也深深影响了陈鹤琴先生 。
在那个年代 , 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 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广泛的、自觉的认识 , 还很少有从儿童心理角度去考虑教育的实践 。 当时的教育是以成人为主导的 , 强迫的、灌输的教育 , 是普遍存在的形式 。
陈鹤琴先生反对陈腐死板的教育 , 反对“让儿童穿上长衫”的成人化倾向 。 他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 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 ”他的教育思想引领了“幼童本位”的新风气 , 开创了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的新思潮 。
本文插图
百年前 , 陈鹤琴先生提出“一切为儿童” 。 百年后 , 儿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下意识回答直击我们的儿童观 。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 显性的和隐形的教育哲学观点、伦理观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 。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 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和儿童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的交往、互动、对话等方式来实现的 。 影响教师的 , 往往不是书本上的理论 , 而是个人下意识的、不自觉的认识 。
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和实施教育行为时所伴随的儿童观常常是不连贯的 , 甚至是脱节的 。 思考清楚教育哲学 , 理解其中的伦理 , 对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 因此“幼童本位”观点的根植任重而道远 。
02
“中国儿童”是发现的主体目标
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如何为中国儿童服务?如何使中国儿童能够从中得到发展、得到教育 , 需要研究中国儿童的特点 。 陈鹤琴先生研究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的生活条件、儿童的教育状况 , 指出中国儿童有自身的特点 。 由此 , 陈鹤琴先生开启了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的开端 , 这也是他重大的理论贡献之一 。
本文插图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身体特征;其次 ,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要为教育服务 。 第三 ,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 要用客观的、严谨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 。
从这三点出发 , 陈鹤琴先生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 , 他认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 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 。 因此 , 从儿童心理出发是陈鹤琴先生区别于其他教育家一个很大的特点 , 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中国幼教之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发现儿童意味着看见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 , 之后才能支持儿童 。 发现儿童不仅仅是了解儿童生长的一般规律 , 更要了解每一个“活泼泼”儿童的独特想法 。 用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中国的教育目标去分析中国的孩子 , 所以 , “中国儿童”是幼儿教师要发现的主体目标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03
用 “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发现儿童
在陈鹤琴先生看来 , 研究儿童心理是一种最有趣的事 , 也是儿童教育上算为一种最紧要的事情 。 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 , 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几乎为零 。 陈鹤琴先生首开先河 , 从西方引入儿童测验量表 , 介绍国外的儿童心理测验方法 , 并且亲自改编和实践儿童心理测验 , 为儿童心理研究建立科学的依据 。
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 , 孕育了陈鹤琴先生“科学试验”的研究精神 , 他通过个别研究和集体研究得到的数据 , 并与当时国外的数据作比较 , 得出中国儿童的发展水平 。
结合中国国情 , 陈鹤琴先生设计了一套儿童知识水平测验:568个受试儿童分别回答136道测试题目 , 受试者每答对一题算1分 , 最后通过得分核算来了解儿童的知识程度 。
为了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 , 他还设计了6种学力测验和智力测验 , 通过对2000多个儿童的试验来了解男孩女孩的差异 。 此外 , 陈鹤琴先生还采用了团体的方法来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 进而分析中国儿童的心理和特点 。
陈鹤琴先生采用测验的方法来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 , 这一点提醒我们要提升做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能力 , 让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实现从“方法学习”到“思维方式”的转化 , 提升“反思层次” , 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微小的、具有价值的教育现象 , 探寻问题的实质 , 学会“避免先见”和“保持好奇” 。
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 , 做中教 , 做中求进步” , 要实现“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传承、发展和超越 , 一定要从“做”中来 。
本文插图
04
“精密观察”是发现儿童的钥匙
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 , 陈鹤琴先生发现儿童的心理有自己特征 。 这些心理表现为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活动、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七个方面 。 儿童有同样的人格 , 一定要尊重他 。
把儿童当成学习的主人 , 不要把儿童当成木头 , 不要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 在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中 , 儿童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他们喜欢怎样的游戏?他们具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怎样的成长特征?正是基于“精密观察” , 陈鹤琴渐渐掌握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 。
在这里 , “朝夕相处”“长期的观察”这些词语重重的落在我的心上 。 教育不只是技术 , 更是情怀 。 如果我们脱离儿童 , 所有的理论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植于儿童 , 在陪伴、观察儿童的过程中进入教育情境 , 理解儿童的想法 , 与儿童对话从而更好的追随儿童、支持儿童 。 教师珍惜和儿童在一起的时间 , 用心呼应 , 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从而真正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
本文插图
陈鹤琴先生说:“精密观察就是开启了解儿童宝藏的钥匙 , 握着这把钥匙 , 我们才能接近科学” 。 这让我不由思考 , 我们对于观察的技术非常熟悉了吗?对于观察什么方面 , 在哪里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观察后要做什么 , 都能理解了吗?观察不仅需要技术 , 更需要对行动的思考 , 技术与思想应该并驾齐驱 。
观察时 , 我们需要思考:在儿童对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探究过程中 , 他们究竟是怎样获得体验?怎样产生想法?怎样进行探究?怎样形成自己的经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每个儿童以怎样的过程在形成自我?这些都值得去关注、去研究 。
我们要观察儿童 , 理解并解读他们的行为、言语、动作、表情、作品等 , 为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而努力 。 发现每一个儿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学习、去钻研、去运用、去实践 。分页标题
发现儿童!发现每一个儿童!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先生的伟大在于用毕生的精力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 , 他的思想和实践是巨大的宝库 , 泽被天下!作为先生创办的鼓楼幼儿园的一员 , 看完纪录片后 , 更觉重任在肩 。 让每一个中国儿童“活泼泼”的成长 , 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实践与创新 , 让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教道路通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 安博教育|不轻进、不轻退,是你该有的觉悟
- 内分泌疾病|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升高,该怎么办?
- 完美主义|你有没有病态完美主义?心理学上完美主义的3个发现,有关抑郁症过高标准带来的恶性循环病态的完美主义情绪低落令人更完美主义恰当的完美
- 癌症肿瘤|想要做到早期发现癌症,这几点知识一定要知晓
- 鸽书说教育|各国男神抽烟:小栗旬痞气,小李子帅气,中国的他让我路转粉了
- 内分泌疾病|科学家发现高血糖会导致肌肉萎缩
- 寂寞小情感|23岁妻子不怀孕,婆婆暴打致其昏迷,体检完才发现是儿子有问题
- 丽江|丽江新被发现的一处秘境,虽不要门票,但游客却依然不多
- 西西解语|婚后发现老公是凤凰男,婚后花销不负责,我妈没有义务给你带孩子
- 减肥餐搭配|一直认为“塌鼻子”女生很丑,直到看见欧阳娜娜,才发现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