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网|赵磊:神秘“聂小倩”


_本文原题:赵磊:神秘“聂小倩”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 理解使用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是 , 要想理解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那是非常困难的 。 如同世人看见聂小倩就眼睛发直挪不动脚一样 , 即使马克思已经揭示了“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 人们也很难在价值对象性那幽灵般的神秘性面前保持定力 。 换言之 , 对于价值范畴是否真的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 , 很多人表示深深的怀疑 。
【本文为作者赵磊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察网|赵磊:神秘“聂小倩”
本文插图
(一)价值很神秘
马克思告诉我们 , 商品价值的存在 , 实在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 。
如同蒲松林笔下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鬼魂狐仙 , 马克思把价值的存在称之为“幽灵” 。
为什么?
因为 , “价值没有在额上写明它是什么”——马克思说 。
因为 , “直到现在 , 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马克思说 。
正因为价值具有幽灵般的神秘莫测的属性 , 所以 , 若不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分析工具 , 要想把握价值范畴 ,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
(二)价值与价值形式
马克思关于价值范畴的定义很明确 , 也很深刻 , 他说:
商品价值的实体 , “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
问题在于 , 人们直观看到的不是价值 , 而是价值的形式——价格 。
换言之 , 价值的“实体”——人类劳动的凝结 , 人们在直观中是看不见的 。
价值的神秘性 , 在于就在于价值的实体并非直观所能看见 。
那么 , 人们怎样才能间接地“看见”价值呢?
在马克思看来 , 价值是商品社会性质的“内在规定” , 而价格则是价值的“外在形式”而已 。
所谓价值形式(价格) , 就是价值显现出来的状态 。
所谓状态 , 就是事物的具体形状、形态 , 是事物的外在表象 。
通过价值形式 ,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存在 , 也间接地“看见了”价值 。
马克思为什么特别在意商品价值的“内在规定”(抽象劳动)与“外在形式”(价值形式)的区分呢?
因为价值形式遮蔽、掩盖了价值的存在 , 甚至歪曲了价值的“内在规定” 。
正因为这种“遮蔽”和“掩盖” , 今天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才会那么自信地断言:价格与价值本身就是一回事 , 就是“均衡价格” , 没有必要把二者区分开来嘛!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 , 价值与价格并不是一回事 。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 。 ”
什么是指数?所谓指数 , 就是“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
既然“价格是价值量的指数” , 那么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就不会完全一致 。
马克思的价值范畴要揭示的谜题之一 , 就是价格与价值为什么会不一致 。
(三)价值对象性
马克思对价值的定性虽然极为深刻 , 但问题是 , 价值的本质恰恰是人们理解价值范畴最为困惑的地方 。 因为:
既然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 那么 , 马克思又凭什么说价值是价格的本体呢?
【察网|赵磊:神秘“聂小倩”】既然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 , 那么 , 马克思又如何通过价格去把握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呢?
对于这个困惑 , 马克思做过深刻的分析 。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 , 通过对价值形式的演化过程的辩证考察 ,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 , 他老人家说:
“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 , 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 因此 , 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 , 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 。 但是如果我们记得 , 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 , 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 那么不言而喻 , 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 , 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 ” 分页标题
请读者注意这段话中的关键词:“价值对象性” 。 这个关键词既是理解的难点 , 也是理解的关键 。
什么是“对象性”?
马克思说:“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 。 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 。 ”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这段话的页注中 , 第一版的译者就“对象性”这个词 , 给出了如下的注释:
“对象性的原文是《Gegenst?ndlichkeit》 , 意思是:客观现实性 , 客观存在的东西 。 ”
另外 , 我查了一下德文翻译 , Gegenst?ndlichkeit , 意思是“客观性” 。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 在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 , 有关“价值对象性”的这个注释却被删掉了 。
难道 , 今天读者的水平已经勿需专门注释了么?
抑或 , 《马恩全集》第一版的翻译有误?
我期待好奇的读者能够考证一二 。
(四)“实体”与“非实体”
无论如何 , 所谓“价值对象性” , 就是指商品价值的客观性或客观实在性 。
通俗讲 , 价值对象性就是指商品价值所具有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可感知性” 。
为什么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即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具有幽灵般的神秘性?
在马克思看来:
第一 , 因为“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 所以“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 也就是说 , 价值对象性不是“实体范畴” , 而是“关系范畴” 。
第二 , 既然价值对象性是“关系范畴” , 那么 , 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交换关系”(在货币产生之后 , 这种交换关系的标志就是“价格”) , 价值对象性才能呈现出来 。 所以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 , 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第90页) 。 )
第三 , 既然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不是“物质实体性的”) , 那么 , 价值对象性就有着幽灵般的神秘性质 。 价值之所以“总是不可捉摸”的 , 道理就在这里 。
第四 , 虽然“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也没有” , 但是 , 人们直观感知到的价值对象性却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即原子和分子构成的物质东东) 。 这也正是价值本质被掩盖 , 甚至被歪曲的原因所在 。
由此可见 , 虽然价值对象性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关系性”以及“非实体性”的特质 , 但是 , 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却是“物质性”和“实体性”的 。
(五)价值就是聂小倩
总结一下:
一方面 , 价值对象性在本质上是“非实体性”的;
另一方面 , 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却是“实体性”的 。
——各位看官 , 这是不是觉得有点绕?
为了便于理解 , 我举个例子 。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 叫《聂小倩》 。
虽然聂小倩是一个“非实体性”的鬼魂 , 但是 , 这个不可捉摸的鬼魂却可以通过美女的外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
正是这个“实体性”的美女外观 , 最终令“铁石汉”宁采臣神魂颠倒 , 并演绎出了一场动人心魄的阴阳悲喜剧 。
(赵按:夜深人静读《聊斋》 , 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 有兴趣的看官不妨一试)
故事的要害来了:
一方面 , 聂小倩是“非实体性”的鬼魂;
另一方面 , 聂小倩的外观却是“实体性”的美女 。
我想说的是:
价值的存在 , 也就如同鬼气拂拂的聂小倩一样:一方面 , 价值对象性的本质是“非实体性”的;另一方面 , 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却是“实体性”的 。
写到这里我声明一下:说价值就是聂小倩 , 只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 。 有心人若给我扣上传播“封建余孽”的罪名——我就……随他便吧 。分页标题
关于价值对象性的“表现”或“外观” , 马克思是这样强调的:
“在这里 , 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 。 ”
注意:在商品以“某种比例”进行交换的关系中 , 人们直观看到的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 而并不是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或者价值的本质(社会关系) 。
(六)价值也要照镜子
与人们对使用价值“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不同 , 而且 , 也与人们对价值形式(价格)的客观实在性的直观感受不同 ,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 , 或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只能间接地被人们把握 。
为了展现价值对象性是如何存在的 ,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价值形式 。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 , 为理解价值对象性或者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那么 , 价值对象性是怎样通过价值形式得到显现的呢?马克思说:
“通过价值关系 , 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 , 或者说 , 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 。 ”
读者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
有两个商品——比如商品A与商品B正在进行交换 。
在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关系中 , 商品A的价值对象性依靠商品B而成为了“可以感知”的东西 。
也就是说 , 商品B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成为商品A的价值对象性的外观或者载体 。
本来吧 , 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原子也没有 , 它是纯社会性的 , 是不可捉摸的 。
也就是说 , 价值就无法直观地“感知” 。
可是 , 在商品A和商品B的交换关系中 , 由于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为商品A的价值形式 , 这就使得商A的价值对象性转化为“可以感知”的东西 , 即转化为商品B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 。
于是 , 在上述交换过程中 , 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互为映射对方价值的镜子 。
形象地说 , 价值对象性或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就映射在商品使用价值这面镜子之中 。
虽然价值对象性很神秘 , 但就如同灵魂附体一样 , 交换过程却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这神秘幽灵的物质载体 。
倘若离开了使用价值这个物质载体 , 那么 , 价值就如同魂不附体的幽灵 , 不知所出也 。
或许 , 这也正是庸俗经济学家把价值与使用价值看做是一回事的原因所在——如同无数世人被聂小倩的美貌迷乱了心智 , 从此无法区分美女与鬼魂 。
(七)“实体”与“实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 理解使用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是 , 要想理解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那是非常困难的 。
如同世人看见聂小倩就眼睛发直挪不动脚一样 , 即使马克思已经揭示了“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 人们也很难在价值对象性那幽灵般的神秘性面前保持定力 。
换言之 , 对于价值范畴是否真的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 , 很多人表示深深的怀疑 。
这是为什么呢?
世人理解价值范畴的难点在于:社会关系这一类非实体性的范畴 , 到底具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性(objectivity) , 指认识对象所具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
所谓实在性(reality) , 指实际的存在;
所谓客观实在性 , 就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
注意 , 实在性不等于实体性 。
实体性 , 是指“存在”所具有的粒子性或物质性(比如使用价值的物质构成) 。
实在性 , 不仅可以指具有粒子性或物质性的存在 , 也可以指不具有粒子性或物质性的存在(微观的存在比如量子力学的“波” , 宏观的存在比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关系”) 。
实体性肯定是实在的 , 但实在的未必是实体的——比如 , “波”是实在的 , 但“波”不是实体 。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 价值当然不是“实体性”存在 , 但它仍然具有客观实在性 。 其所以如此 , 我将在第四部分(价值范畴的客观实在性)中分析 。分页标题
另外 , 马克思虽然使用过“价值实体”“物化劳动”等等说法 , 但他明确指出价值不是“实体范畴” , 而是“关系范畴” 。 关于这个问题 , 也可参拙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论意蕴》 , 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6期 , 第151页 。
——————
特别说明:本系列博文来源于拙文《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3期) 。 此处转发时 , 加上了三级标题 , 补充了文字说明 , 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 。 如需确认 , 烦请核对原文 。
(未完待续)
【赵磊 ,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 , 教授 , 博导】
赵磊:“价值”是马克思捏造出来的东东?——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