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生物|化妆品成分分析


成分热门是不是就一定都那么美好呢?我们以保湿产品为例 , 最常见的美白与抗衰诉求为切入点 , 来看看市面上比较火的成分 。
维C
维C在护肤品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 从几十块钱一瓶的开架货到几千元的贵妇霜 , 无数的护肤品中都有它的身影 。 尽管维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 本是不易通过皮脂膜被皮肤吸收的 , 但可通过改良后变为脂溶性 , 或者使用脂质小体包裹后输送到皮肤内 。 维生素C是一个非常「博」的成分 。 它不仅干扰黑素的生产 , 且其强还原性在生物氧化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仅有助于美白 , 同时也帮助清除自由基 。
烟酰胺
烟酰胺与烟酸、烟酸苄酯统称维生素B3 , 都属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列 。 很早以前人们就意识到 , 缺乏维生素B3将导致糙皮病——一种以皮肤的增厚、色素沉着、黏膜炎症 , 严重时出现腹泻、痴呆为特征症状的营养性疾病 。 尽管在物质充足的今天 , 人们很少出现这样的缺乏 。 但对糙皮病的研究使人们更深入了解维生素B3 , 发现了它的更多护肤优势 。 肤色提亮:这是烟酰胺最大的优势 。 黑素细胞位于我们的表皮基底层 , 就像一个个小工厂在生成黑色素 , 并向表皮输送 。 烟酰胺并不破坏细胞 , 但延缓了黑素的输出 , 从而达到美白效果 。 对抗衰老:皮肤的衰老大半都是光老化而非自然老化 , 烟酰胺抗光敏的作用可以帮助对抗日晒损伤 , 并且通过促进胶原新生 , 改善皮肤的弹性和外观 。
烟酰胺分子量小 , 可以有效透皮吸收 。 浓度达到2%以上时 , 就开始对肤色的提亮有效 , 而如果浓度超出5%以上 , 刺激性就会变得明显 。 这中间有一个平衡点 。
对苯二酚、间苯二酚
要谈美白 , 这一对儿姐妹花也不得不提 。 对苯二酚即皮肤科常用于治疗黄褐斑的“氢醌” , 是一个颇有些历史的经典老药 。 在临床应用中常用浓度为2-4% , 护肤品中也有应用 。 它的确能有效抑制的活性 , 减少黑素生成 。 但随着浓度升高 , 容易出现毒性 。
A酸、A醇
抗衰界的女王当属维A酸 。 减少胶原流失 , 促进胶原新生 , 色素代谢 , 循环加强 , 氧化猝灭……A酸的效果堪称面面俱到 。 自从上世纪60年代Kligman博士发现它的强大抗衰效果后 , 还没有什么成分能在这一领域超越它 。 无数的求美者都对其寄予厚望 。 但由于口服维A酸的致畸风险 , 孕哺人群在外涂A酸时总是有所顾忌;并且A酸的刺激性强 , 常常导致局部干燥、脱屑 , 这些都限制了它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人们转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它的小姐妹A醇 。
A醇 , 又称视黄醇 , 同样为脂溶性物质 , 可以顺利进入皮肤内部 , 转化为维A酸而起到同样抗衰效果 , 但“需转化”这一点 , 使得它的刺激性大为减弱 , 大部分皮肤都能很好耐受 , 并且被美国FDA认为是孕哺可用的安全成分[2] 。 但较为金贵 , 大多数只在面部护理产品中存在 。
白藜芦醇
每天一小杯红酒养颜 , 至今仍是不少女性笃信的美容之道 。 这种说法的源头就来自红酒中所含的白藜芦醇 。 20多年来 , 不断有商家为白藜芦醇冠以“抗氧化”、“抗衰老”的名头 , 并拿出一篇篇的学术论文来为自己背书 。 无论是口服的保健品 , 还是外涂的护肤品中 , 白藜芦醇都曾经风靡一时 。
由此可见 , 非常热门的成分里 , 也是有优劣之分的 , 有些存在言过其实之处 , 有些则根本无据可循 。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背后的细节 , 一味追随潮流 , 就有可能花了冤枉钱 , 还是没有变美 。

微研生物|化妆品成分分析
本文插图
【微研生物|化妆品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