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史|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货币的国家 , 从最开始的贝壳、刀币到金银财物 , 古代货币在五千年的时间里历经了多次大的演变 , 几乎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货币代表 。
《史记·平淮书》中就曾记载 ,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 ”但大家知道 , 这些金属货币在适应交易的同时又存在着携带不方便的弊端 , 比如秦朝在没有统一货币之前 , 外出带钱几乎都是“论斤称” 。 那么 , 各个朝代的货币都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如果古人外出 , 他们又要携带多少钱才能满足日常开支?一、秦朝之前古人外出带钱“论斤称”
我们一般认为殷商时期是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 , 这个时期主要以“铜仿贝”作为时用钱币 。 在大多夏商遗址出土时都会发现有大量的“天然贝”或者“铜仿贝”(主要出现在殷商后期) 。 受这种影响大多与财富相关的字都带有“贝” , 如:贵、资、财等等 。
“贝”作为当时主要的钱币被按照大小分为很多种 , 比如“大贝、壮贝、么贝、小贝” 。 普通人一般都是使用“小贝”或者更低一等级的“不盈小贝” , 这和我们现代的纸币面额大小是一个道理 。
本文插图
《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记载称:“大贝达四寸八分以上 , 二枚记为一朋 , 直二百一十六 。 壮贝达三寸六分以上 , 二枚记为一朋 , 直五十 。 不盈寸二分 , 漏度不得为朋 , 一枚为三钱” 。
那么这里所说的一朋究竟是多少?一般认为五贝为一串 , 两串为一朋 。 在当时商朝的物价情况 , 一块田地大概值“八朋”贝币 , 所以出门在外的一般普通人家大概带上两朋 , 也就是四串、二十个贝壳就够了 。 当然即便是富人 , 在带钱的时候还是要量“力”而行 。
《管子》中记载着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情况 , “珠玉为上币 , 黄金为中币 , 刀币为下币” 。 其中属“刀币”使用范围最广 , 毕竟珠玉、黄金都比较稀有 , 虽然代表的价值极大 , 但是也只限于富贵人家 。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所谓“价值连城” , 其起源就是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 《左传》中有记载:“郑与鲁交换城池 , 因鲁地价值更高 , 所以郑国予以玉璧抵价” 。
当然普通人大多没有以玉璧或者黄金交易的机会 , 那么用“刀币”交易时 , 人们出门要带多少钱呢?其实这也是按照刀币的大小规格来计算的 , 大的刀币价值相应的高 , 小的刀币自然价值会少点 , 出门在外吃饭用小的刀币买些馒头还是很方便的 。
本文插图
一般的刀币基本上长为十八厘米左右 , 相应的重量就是五十克左右 , 出门带十枚刀币大概就是一斤 。 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一斤左右的钱就外出绰绰有余 。 二、秦朝统一货币后人们外出怎么带钱的
秦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分水岭 , 此前的历史中货币种类繁多 , 甚至有专家认为各国为了使自己的货币价值得到保证不惜进行货币战争 。 此后 , 秦统一货币 , 货币渐渐归一 , 人们在外出使用货币时也更加便捷 。
《史记平准书索隐》中就记载:“秦钱半两 , 径一寸二分 , 重十二铢” 。 我们如今考古所发现的秦半两大小重量不一 , 一般就是重八克左右 , 最重的可达二十克 , 被称为“当百钱” 。
古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 以当时史记记载的标准来看 , 两枚秦半两即为二十四铢 。 按照当时的物价 , 一枚秦半两最多也就只能买两个烧饼 , 所以外出时还是要带很多钱 , 大概就是出门带钱都是以“斤”来说了 。 很明显对于长途外出这样的情况是十分不便的 , 但钱币形式无法革新这种问题也就很难解决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汉朝沿袭秦朝的钱币制度 , 所以外出带钱会很重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 唐朝时期李渊改革币制 , 打破了秦汉钱币旧制 , 废除轻重不一的旧币 , 以“开辟新制”的理念 , 统一铸造了“开元通宝”钱 。 此后我国的古代钱币不再以文书重量为称 , 一直以“通宝”相称至民国时期 。
“大唐通宝”一般一枚也只有三克重 , 当时一斤通宝大概也只有现在的五百多克 , 唐代钱币发展到唐后期一枚通宝基本就只有两克重量 , 这就大大改善了人们外出使用钱币的状况 。 只要不是大规模的贸易往来 , 这种“通宝”钱也是非常便利的 , 出门在外带的钱也不会很重 。
货币改革 , 百姓日常的开销携带方便很多 , 但是一些大型采买还是要需要携带大量的钱币 。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 , 古人出门购物都是极为不便的 。
但是在商业贸易发展到宋朝的时候 , 货币也跟着进行了改革 , 纸币出现在市场上 。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此后又发展出“会子”和“关子” , 应用在市场贸易中更为便捷 。 即便是外出带上几百两的钱也不成问题 , 一张“纸”就能够搞定 。
北宋初期 , 四川一带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 , 即专门携带大量的钱经营现钱储存的“银票商户” 。 这基本就是现代银行的雏形 。 交易方式也是类似与现代的 , 在交易的过程中 , “银票”逐渐具有了公信力 , 成为一种“货币”代表 。
本文插图
后来大宗的货物贸易往来 , “银票”成为双方交易首选的付款方式 , 外出交易自然不必带大量的现钱 , 笨重的金属货币在这个历史阶段按下了暂停键 , “纸币”一度发展应用到元朝 。
但纸币在后期却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 , 制度不合理、管理混乱、信誉不良 ,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 明朝不得已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 清朝延续了这种货币政策 , 甚至将银子作为国税 。
当然 , 在日常交易中 , 白银的使用并不是像电视上所演的那样 , 一碗饭就是几两银子 。 按照清朝时期的物价 , 一两银子基本等同于现在的一千人民币 。 而这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铜钱 , 这些钱可以供普通人家生活一月有余 。
古代人一般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一二两左右 , 所以清朝人外出时一般带一两银子就绰绰有余 。 所以即便是白银重量问题难以解决 , 但是其代表的价值却是完全适宜生活需求的 。 明清时期人们外出带白银交易还需要一种工具——戥子 , 这种称可以精确到厘 , 那时候专门用来给白银“找零” 。
清朝时的货币类型也是很多元的 , “银元”在货物交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银元”表面印有特定代表价格的标志 , 基本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硬币” 。 基于这些原因 , 人们在外出时携带钱也是十分便利的 , 按照个人需求带钱即可 , 并不存在很大弊端 。
本文插图
三.货币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内涵
每一件事物的产生背后都具有很多因素 , 比如货币 , 货币就是在交易驱动下的产物 。 货币的不同形式则受不同文化形式的影响 。
典型的中国古代钱币“圆形方孔”就承继了礼器文化 , 其钱币风格则是蕴含着古代天文观念和哲学理念 , 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代表之作 。 “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 基本是古代各种行事的法则标准 , 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同时各个朝代的钱币上所铸的字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 如秦以前一般铸的是大篆 , 而秦以后则是小篆 。 宋代书法异彩纷呈 , 表现在钱币上也是丰富多彩 。 少数民族的钱币大都铸有自己特有的文字符号 , 如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 。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演进也颇有助益 。分页标题
货币的产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 早期通过“以物换物”来获取自己的所需 , 这种方式不仅低效而且还存在着不能大规模进行的弊端 。 货币的出现让货物交易更加适应人们需求 , 作为一般等价物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交易需求 。 同时 , 货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 也给了后人了解历史 , 以史为诫的机会 。
本文插图
总结
货币的形成与发展背后往往是一个王朝的覆灭和更替 ,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 。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从小处说它可以是柴米油盐 , 从大处说它又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 关系社会的安定 。 但在货币体系的不断完善下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 货币更倾向于轻便式发展 , 即在商品贸易的影响下 , 货币不断更新适应大宗贸易交易 。
货币从出现到发展至今 , 已经取得了很辉煌的成果 ,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 , 货币的形态也相应的进行革命 。 电子货币 , 虚拟货币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 渗透进方方面面 。 这也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让购物更加便捷化、现代化 。 货币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
参考文献:
《宋史》
《史记·平准书》
【正清史|在古代,“圆形方孔”的钱币如何进行交易?出门要带多少钱?】《汉书·食货志》
- 人民网|古代版“乘风破浪的姐姐”,你pick谁?
- 笑笑的穗子|古代没有烤箱,那么古人是怎样做出可口的小点心的呢?
- 古代“高考”公平吗?以唐朝为例 | 新潮沉思录
- 疫苗|古代没有疫苗, 被狗咬了之后该怎么办, 此方法荒唐却很有效
- 古代|超史前人类文明这些符号的含义仍然是个谜!
- 干什么|古代买一个丫鬟要花多少钱?买回来能干什么?
- 古代|古代大臣早朝制度严格,左顾右盼要掌嘴,专家:王爷上朝是胡扯
- 怪不得|古代盗墓贼,盗去世的妃子墓,竟然做出如此事情,怪不得人人喊打
- 国古代历史|北齐、北周为何热衷于“胡化”?原因有三
- 每天一首音乐|没有一键美颜的古代女子如何美容?唐朝最讲究,甚至还要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