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哪些城市更受欢迎?
全球疫情背景下 , 一面是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拉力在增大 , 一面是助推海外人才“回流”的推力在增大 , 海外人才回流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
事实上 , 已有数据表明 , 海外人才归国就业的热情在持续升温 。 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的大数据显示 , 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 , 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外人才新增注册脉脉的人数持续走高 , 半年增长率为213% 。 进入2020年后的增幅更为明显 , 1月至4月的增长率为 72%;其中涨幅最大是3月份 , 相较2月份环比增长51% 。
分析近一年中海外人才在国内城市间的流动 , 可以看出机遇所向 。 数据显示 , 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 , 海外人才净流入排名前十城市中 , 上海、北京、深圳 , 共同站稳人才流入第一阵营;二线城市有效承接中心一线城市海外人才溢出 , 杭州、苏州、东莞 , 成为一线城市之外海外人才的热衷之选 。 此外 , 北上广深的海外人才 , 除彼此之间流动之外 , 还向杭州、成都、佛山等城市迁徙 , 城市机遇因流动而愈发多元 。
【经济日报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哪些城市更受欢迎?】“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 , 海外人才在国内城市间的流动 , 也是产业变迁与机遇奔涌的标志之一 。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表示 , 特别是在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之下 , 海外人才对于国内职场的热情高涨 , 更具深意 。
据教育部统计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 , 相应的回国人数也逐年提升 。 这不仅是综合国力强大的体现 , 也与对海外人才的优惠政策不无关系 。 2019年9月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 , “将留学归国人员、港澳台青年全面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 同等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等惠及留学人员的政策措施 。 此外 , 各地也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 。
海外人才青睐的城市之间究竟是如何流动的呢?数据显示 , 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 , 海外人才净流入排名前十城市中 , 上海、北京、深圳共同站稳人才净流入第一阵营 , 合计占比45%;杭州位居第四 , 其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猛 , 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广州因流入与流出的活跃度相近 , 所以在净流入量上未有明显表现 。 从占比上看 , 海外人才流入的前十名城市合计占比62% , 海外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依然明显 。
从净流入量来看 , 长三角城市群对于海外人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 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城市均登榜;珠三角中 , 深圳、东莞占据两席;中西部城市重庆和西安也展示出魅力 。
值得一提的是 , 分析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座一线城市的人才整体流动走向 , 可以发现海外人才的选择略有不同 。 2020年初 , 脉脉数据研究院基于脉脉平台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大数据分析 , 发布了《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以下称报告) , 报告显示 , 离开北京的海外人才 , 以南下为主 , 上海、深圳是主要去处 , 位居第一和第二位流入城市 , 第三位为成都 。 而从人才流动整体的选择来看 , 前两位城市选择相同 , 第三位的流入目的地为则为杭州 。 北京周边城市群的人才承接能力仍未显出强势之态 。
从上海流出的海外人才 , 流入城市排名前三的是:北京、杭州和成都 。 人才流动整体选择前两位相同 , 第三位则为近邻苏州 。
深圳的海外人才流入地前三城市为上海、北京和广州 。 人才整体的流入地前三则为广州、东莞和北京 。 相比而言 , 与人才流动整体向地域周边迁徙相较 , 深圳流出的海外人才仍专注于在一线城市奋斗 。
广州的海外人才流动目的地 , 前三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和佛山 。 人才流动整体选择则是深圳、佛山和东莞 。 分页标题
业内专家表示 ,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 , 成都成为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海外人才流入的重点目标 , 可见其魅力与潜力 。 而除成都之外 , 杭州和佛山也有效承接中心一线城市海外人才溢出 , 吸引人才的趋势开始显现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钱箐旎)
文章图片
- 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哪些城市更受欢迎?
- 回流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哪些城市更受欢迎?
- 经济日报:美国单方改变对香港政策将自食苦果
- 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
- 美国总统经济日报:美国单方改变对香港政策将自食苦果
- 经济日报|消费金融公司迎“新”:小米消金正式开业
- 经济日报大化:“联建联养”深耕现代农业
- 经济日报5月召回82.68万辆日系超九成 失速门寻得“元凶”?
- 经济日报微信公号注意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缓到明年
- 经济日报|各地税务部门:为企业纾困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