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一、大唐天宝三载 , 天下平安无事 。李白被唐玄宗取消关注 , 落寞的离开长安 , 然后在洛阳巧遇杜甫 。 两双温暖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 碰撞出一段基情 。他们一起在河南求仙访道 , 秋天又遇到高适 , 三个人每天除了喝酒撸串 , 就剩下吹牛扯淡 。为大唐健康工作50年的贺知章 , 也骑着小毛驴回到浙江老家 。 此时 , 离生命的最后时刻 , 不过半年 。大明宫中住着李隆基 , 太真观里有杨玉环 。一年后 , 他们将走完世界上最远的旅程 , 向天下官宣他们的爱情 , 然后专业撒狗粮12年 。她的哥哥杨国忠仍然岌岌无名 , 不过一条光彩大道在面前铺开 , 他一脚踩上去 , 走向未知的未来 。右相李林甫在朝堂只手遮天 , 每次发朋友圈都能收获上万点赞 , 而他都懒得看一眼 。幽州 , 突厥人安禄山春风得意 。他刚刚接替裴宽担任范阳节度使 , 再加上已有的平卢节度使、河北采访使等职 , 大唐东北王即将加冕 。日后搅动风云的人都已各就各位 ,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 , 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大唐天宝三载 , 天下平安无事 。所有人都在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 他们坚信 , 如日中天的大唐将永远存在下去 。长安地下却早已埋了300桶石脂 , 只等一丝火星 。长安并没有张小敬 。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二、天宝元年 , 长安城外的广运潭热闹非凡 。从渭河而来的300多艘船在广运潭一字排开 , 首尾连接数十里 , 每艘船上都写着大唐州郡的名称 , 还有各地土特产 。咋一看 , 仿佛是来长安赶集的 。唐玄宗在观礼台上就坐后 , 300多艘船依次从台前经过 , 接受伟大皇帝的检阅 。潭中心有一艘船突然锣鼓喧天 , 陕县县尉崔成甫扯开80分贝的嗓门 , 唱着唐玄宗亲自写的《得宝歌》:得宝弘农野 , 得宝弘农耶 。潭里船车闹 , 扬州铜器多 。三郎当殿坐 , 看唱得宝歌 。看看这词 , 多感人多喜庆 , 一股“啊 , 五环 , 你比四环多一环”的画风 , 猝不及防的扑面而来 。李隆基确实很开心 , 因为终于能吃饱饭了 。堂堂大唐皇帝不应该用金锄头种地嘛 , 怎么会吃不饱饭?但我跟你说 , 这都是真的 。开国初年 , 朝廷大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风骨 , 再加上长安城人口少 , 一年只需要消耗20万石粮食 。可在太平江山 , 人们总是向往着首都生活 , 当年在长安找机会的人 , 和如今的北漂没什么区别 。人口多 , 粮食需求就大 。而造福秦汉的水利灌溉系统早已残破 , 曾经接受灌溉的4.5万顷田 , 缩减到只有6千顷 。 唐朝的关中 , 早已不是经济重心 。知道为什么唐高宗、武则天都喜欢去洛阳吗?人家不是去搞团建、也不是长期旅游 , 只是单纯为了吃大米、烙饼、烩面、胡辣汤......没办法 , 长安实在是没粮食吃啊 。可就在天宝元年 , 广运潭把之前修建的运河连通起来 , 江南的大米可以直抵长安 , 当年就运来400万石 , 李隆基能不高兴嘛 。大明宫中 , 李隆基满意的打了一个饱嗝 。长安城解决了温饱 , 大唐依然是烂摊子 。《旧唐书 · 玄宗纪》说:“天宝十三载 , 户981万 , 388万不课 , 530万课 。 口5288万 , 4521万不课 , 766万课 。 ”这串数字有点不对 , 已经成为学界的一段公案 。从字面上来看 , 大意是这样的:唐朝的财政税收方式是租庸调制 , 纳入这套税收系统的人口叫课口 , 有课口的家庭叫课户 。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中 , 40%是免税的 。剩余60%人口交的税要用在朝廷开支、宫廷用度、洪涝旱灾......再加上李隆基好大喜功 , 在北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开战 , 军费需求庞大 。即便如此 , 正常的税收渠道都不一定通畅 , 往往需要朝廷派转运使之类的官员 , 去地方上临时疏通、压榨 , 才能把钱粮运往长安 。大唐盛世如繁花锦绣 , 可朝廷却只有一个字:没钱 。没钱的李隆基想依靠高超的微操手法 , 把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 , 一不小心 , 咣 , 玩出一个安史之乱 。归根结底 , 因为国有土地制度崩溃了 。分页标题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三、时间回到300年前 , 北魏 。一次增加税收的改革 , 无意中在北方建立了新秩序 , 并一直延续下去 , 造就了强盛的隋唐帝国 。“五胡十六国”时代 , 北方混乱了100多年 , 直至草原上的拓跋鲜卑南下 , 他们骑骏马、挎弯刀很快就征服了黄河流域 。虽然北方统一 , 可是有个问题:北魏朝廷没有正规税收渠道 , 官员也不发工资......所有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抢劫、贿赂、高利贷 。太武帝年间 , 有一个朝廷官员到山西、河南一带出差 , 从大同出发时只有一匹马 , 返程时却带了100多辆车 。这种行为 , 我们叫吃拿卡要 。公元484年 , 也就是太和8年 , 执掌北魏朝廷的冯太后在开会时说:“同志们 , 有两个消息要告诉你们 , 想听哪个?”反正是你说了算 , 随便你吧 。好消息是 , 朝廷以后给你们发工资啦 , 底薪+提成+五险一金 , 全部是最高标准 , 开不开心?坏消息是 , 有工资以后就不能随便抢劫了 。大臣心中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 还有一句MMP没有说出口 。那么问题来了 , 朝廷也是靠抢劫为生的 , 仓库中也没有余粮 , 有什么资本给全体官员发工资?不要急 , 有办法 。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开始 , 北方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 为了躲避战争 , 父老乡亲们不得已到处流窜 。这就有很多无主荒地和失业农民 。第二年 , 冯太后把无主荒地全部收归国有 , 按照一定比例分给失业农民 , 每年向朝廷交税 。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在这套系统下 , 门阀和贵族基本是免税户 , 只有接受国有土地分配的农民 , 才是国家的固定税基 。那么 , 怎么才能管理好国有土地和农民呢?公元486年 , 冯太后的男朋友、大帅哥李冲建议:“可以在农村建立基层组织 , 一竿子捅到底 。 ”于是 , “三长制”华丽出炉 。朝廷分5户为一邻、25户为一里、125户为一党 , 分别设立了邻长、里长、党长 , 相当于现代的居委会、大队、村......这一套改革 , 历史书上叫“太和改制 。 ”冯太后以国有土地为基础 , 安顿了流离失所的农民、有了稳定的税收、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 , 在乱世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秩序 。我们之前聊过 , 东汉崩溃、三国西晋不能统一的原因 , 就是朝廷没有税源和兵员 , 只能产生分裂和割据 。万物皆有裂痕 ,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乱世打破了所有的旧秩序 , 北魏脚下是一张崭新的白纸 , 任由他们做出美丽的图画 。50年后 , 北魏早已分裂为东、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 建立了配套的“府兵制” , 让朝廷有了固定的兵员和军队 。均田、三长、府兵......就是随唐帝国强盛的密码 。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四、不知你发现没有 , 这套制度有一个最大的BUG , 就是朝廷必须持有大量土地用来分配 。我们用初唐农民隔壁老王来举例 。当老王年满18岁时 , 就会有100亩土地分配给他 。 其中20亩是永业田 , 可以世代传承 , 80亩是口分田 , 去世后要还给国家 。接受这块土地 , 老王就是国家的纳税人了 。他一年四季勤恳劳作 , 然后按照“租庸调”的方式向国家纳税 。 每年交公粮2石 , 给官府干活20天 , 还需要上交三丈布 。这就是老王每年需要缴纳的全部赋税 。冬天到了 , 他也不能窝在炕头上喝烧酒看雪花 , 而必须去指定的军府参加集训 , 以防将来需要上战场 。闲时为农、战时为兵 , 兵农合一 。过了几年 , 突然传来命令:“圣人要和突厥开战啦 , 你们跟我走 。 ”于是 , 老王自备马匹、刀枪等装备 , 为国打仗 。如果立功授勋 , 朝廷用勋田奖励他;如果升官了 , 也有和级别匹配的职分田 。在这样的体制下 , 老王和所有农民一样 , 可以靠努力得到土地 , 朝廷可以用土地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不是有人说过么 , 中国农民最大的需求就是土地 。可在老王得到土地之后呢?自己去世后依然需要还给官府 , 能传给儿子的只有20亩永业田 , 相当于下一代重新开始 。拼命一辈子 , 却什么都攒不下来?凭什么?对土地的渴望、和人心的自私 , 让老王藏匿土地、注销户口、私下买卖......总而言之 , 有太多方法让他从国家纳税人 , 变成套现之后的黑户 。再加上皇室、贵族、官僚继续兼并土地 , 建立庄园别墅 , 直到有一天朝廷蓦然发现:账本上的土地不够用了 。于是 , 问题出现了 。新生人口没有足够的土地分配 , 只能浪迹江湖或者到城市谋生;上战场打仗立功却没有土地奖励 , 府兵纷纷用自残来逃避兵役;而户口却落在本地 , 租庸调的赋税也不会放过他 。立功不奖励、没田还收税 , 去你大爷的 。这样一来 , 唐朝农民纷纷远走他乡 , 私下买一块土地重新开始 。 因为只要不是国家分配土地 , 他就不纳入府兵和租庸调的体系中 。当时的大唐有种怪现象:农民都在辛勤劳作 , 但是都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 。 天下富庶 , 朝廷却始终缺钱花 。这种现象 , 在李世民时代就已经出现 。在武则天时代成为社会主流 , 直到李隆基时代 , 由于国家没有充足土地用来分配 , 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社会秩序完全崩溃 。前面说 , 天宝13年依然有60%的人口是纳税户 , 但这是账面数字 , 实际上远远达不到 。国家没有稳定的税基、没有稳定的兵员、甚至连基层组织都混乱不堪......因为农民四处流窜 , 管理起来难度太大 。这就是盛唐的隐忧 。分页标题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五、公元713年 , 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 。29岁的皇帝雄心勃勃 , 梦想建立能和李世民媲美的功业 , 可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国家税基不足 , 导致财政吃紧;立功无田奖励 , 导致府兵逃亡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崔器自称为“逃田户” , 就是因为没土地又不愿当府兵 , 才和阿兄跑到长安的 。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可大唐的局势 , 却不安稳 。北方的突厥一直蠢蠢欲动 , 图谋恢复祖先的霸业和荣光 。 突厥被打下去后 , 又冒出回纥来补刀 。东北方有契丹在谋求地域霸权 。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也正值鼎盛时期 , 他们走下雪山 , 积极探索四川、新疆的新世界 。为了守护疆土 , 大唐必须维持庞大的常备军 。崩溃的府兵早已不能为国争光 , 甚至连保卫长安都做不到 , 于是 , 延续200年的府兵制被彻底抛弃 , 大唐实行募兵制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府兵制下 , 装备需要士兵自己准备 , 国家是不管的 。 但是募兵制就不同了 , 国家需要准备好刀枪、马匹、粮食来武装士兵 。唐朝可怜的财政收入 , 根本不足以维持庞大的常备军 。 不过不要紧 , 不给钱可以给政策嘛 。在开元、天宝年间 , 李隆基先后设立10个节度使 。每一个节度使都相当于军区司令 , 其实也没什么稀罕的 。 可是朝廷没有多余军费 , 只能允许节度使在辖区内收税 。 为了保障军队管理权和财政权 , 朝廷又把地方监察权赋予节度使 。军权、财权、监察权集于一身 , 节度使已经是土皇帝 。后人都说李隆基老糊涂了 , 其实他也没办法 。旧秩序已经崩溃 , 李隆基又没有能力建立新秩序 , 只能对破损的旧秩序修修补补 , 节度使就是一块大补丁 。大唐内部的补丁也很多 。要想让长安摆脱饥饿 , 就必须重新疏通水利 , 才能让江南的粮食运到关中 , 这个无底洞需要无数钱 。皇帝亲军、中原驻军虽然打仗不行 , 但也是一群吞金兽 。李隆基和杨玉环长年累月的撒狗粮 , 不要钱?再加上奢靡的宫廷、腐败的朝堂、迷醉的社会 , 繁花似锦的盛世中总是飘荡着一股霉味 。而维持这一切的 , 只有日渐缩小的税基 。为什么李林甫能专权19年、杨国忠可以爬到宰相高位 , 绝不仅仅是搞斗争和裙带关系换来的 , 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能在老百姓身上压榨到钱 。从这点来看 , 所有奸臣都是类似的 。 李林甫、杨国忠、严嵩、和珅......都是在旧秩序崩坏时 , 能用不正规的特殊手段解决燃眉之急 。有时候坏人不是骨子里坏 , 是局势让他不得不坏 。李林甫、杨国忠是如此 , 安禄山也是如此 。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六、755年12月 , 安禄山起兵造反 。他的父亲是西域胡人 , 母亲是突厥巫婆 , 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轧荦山 , 意思是“战斗 。 ”一直以来 , 安禄山都特别能战斗 。他在幽州军中作战勇猛 , 仅仅用了10年就从一个素人升任平卢节度使 , 驻扎在辽宁 。此时的安禄山 , 是大唐屌丝逆袭的典范 。 按照一般剧本 , 他将成为大唐所有落魄青年的楷模 。但是时事不允许他做一个好人 。大唐一直都有“出将入相”的传统 。 在外领兵的将军打了胜仗 , 一定会回到朝中担任宰相 , 如果再有战争 , 宰相也可以披挂上阵 。做为皇帝的影子 , 李林甫在朝中全心全意搞钱 , 如果有将军入朝为相 , 势必会分走自己的权力 。而严峻的财政压力 , 也让李隆基不能破坏现有的捞钱模式 。于是 , 哥俩就发明了一项潜规则:“将军尽量用没文化的胡人 , 这样一来 , 他们就不能入朝当宰相了 。 ”和其他将军不同 , 安禄山的情商很高 。他不仅作战勇猛 , 还特别会来事 。 搜刮的军费、战利品经常被送入朝中 , 上至皇帝宰相 , 下至中层官员 , 基本都收过安禄山的好处 。有能力、高情商、又有政策红利 , 安禄山成为风口上的猪 。直到755年 , 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 全方位负责大唐东北方的战争 。而大唐也只有10个节度使 。也就是说 , 安禄山麾下有大唐三分之一的兵马 。历史到这里已经很明朗了:国有土地制度崩溃 , 导致国家财政体系永远不健康 , 和兵役制度的涣散 。为了应付复杂的边境战争 , 李隆基不得不把军事、财政、监察权力赋予节度使 , 培养了一堆土皇帝 。朝廷为了挽救财政危机 , 不得不让李林甫、杨国忠独掌相权 , 才能集中力量捞钱 。李隆基的本意是玩跷跷板 , 让宰相和节度使相互制衡 , 自己高高在上充当裁判 。可这样的模式 , 玩崩盘是迟早的事 。人一旦尝到权力的甜味 , 就很难放下 。李林甫死的早 , 算是得了善终 , 杨国忠就不一样了 。 他仅仅做了3年宰相 , 迫切需要建立功劳来证明自己 , 安禄山就是最大的肥肉 。安禄山坐拥东北 , 早已培养了嫡系小弟 。李林甫手腕高超、资历深厚 , 足以让他感动恐惧 , 可杨国忠算什么东西?想拿我当垫脚石 , 看我不先干死你 。该来的 , 终于来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衣曲 。分页标题
安史之乱背后的唐朝经济
七、安史之乱 , 把大唐腰斩为两段 。那个让人只敢谈复兴、而不敢说超越的大唐盛世 , 永远留在历史的刻痕中 , 越来越梦幻 。千年来 , 杨玉环一直是背锅侠 。还有的说法是李林甫奸诈、杨国忠误国、李隆基昏庸、安禄山狂妄......总之把所有帽子都扣到一个人头上 。可时代巨变 , 哪里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国有土地制度在北魏呱呱坠地 , 经过北周、北齐的发育 , 终于在隋唐大放光彩 , 又在天宝14载寿终正寝 。它成就了李世民 , 也埋葬了李隆基 。安史之乱 , 只是几百年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 用千万人民的血与泪 , 结成一朵妖艳的罂粟花 。血色 , 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