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财经|商业载人航天时代开启 移民火星不是梦 谁将成为中国版SpaceX?


【一点财经|商业载人航天时代开启 移民火星不是梦 谁将成为中国版SpaceX?】
《一点财经》文/张蕾
对于探索宇宙这件事 ,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有执念的 。 5月31日 , 又一支火箭升空 , DM-2 龙飞船在升空约 2 分钟后完成一级火箭分离 , 9 分半钟后一级火箭成功降落海上平台着陆回收 。 在第 12 分钟成功按计划与火箭二级分离 。

一点财经|商业载人航天时代开启 移民火星不是梦 谁将成为中国版SpaceX?
本文插图
随着DM-2 龙飞船离开美国 , SpaceX引领的商业载人航天时代正式开启 。 SpaceX的成功向外界传递出微妙讯号 , 商业航天企业进入快车道 , 移民火星不是梦 , 谁将成为中国的SpaceX?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估值360 亿美元 SpaceX 开启商业载人航天时代
美东时间5月30日下午3时22分 , 在美国黄金发射位 , 佛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 , SpaceX DM-2 龙飞船开启首次载人飞任务 , 搭载NASA两名资深宇航员道格·赫尔利、鲍勃·本肯升空 。
本次发射一波三折 , 原定于美东时间5月27日下午发射 , 宇航员已进入船舱 , 但最终由于天气原因被推迟 。 这是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 , 美国本土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 同时开启美国乃至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 。
本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备受关注 , 从华尔街到白宫都对此抱有很大期待 。 从2011年起 , NASA就一直借助俄罗斯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来往于国际空间站 , 每个座位需要支付8000万美元的费用 。 有报告显示 , 每位宇航员乘坐SpaceX火箭仅需要支付5500万美元 , 这将为NASA节约一大笔开销 。
在NASA的商业供应商中 , SpaceX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 。 在载人飞行计划上 , NASA付给波音公司的钱比SpaceX多50% , 但SpaceX率先完成了载人航天项目 , 而波音最早也要到明年春天才能完成 。
资本市场也看好SpaceX 。 目前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 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3.462亿美元资金 。 加上此轮融资 , 迄今共融资逾5.67亿美元 , 估值达到360亿美元 。
本次商业载人航天的成功 , 正为SpaceX打开新的大门 。 SpaceX已经赢得了向月球空间站Gateway运送货物的合同 , 并帮助NASA开发月球着陆系统 , 大客户NASA很可能将合作模式继续下去 。
商业航天企业进入快车道移民火星不是梦

一点财经|商业载人航天时代开启 移民火星不是梦 谁将成为中国版SpaceX?
本文插图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 , SpaceX的成功传递出微妙的讯号 , 谁将成为中国的SpaceX?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SpaceX的竞争优势在于极大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 , 执行本次任务的猎鹰9号火箭 , 其发射价格只有竞争对手阿里安五号的30% 。 SpaceX的火箭可回收技术、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卫星的工业化生产都将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 。
不可否认 , 回收与复用是实现低成本、高效发射的关键因素 。 SpaceX在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 合理的推力与箭体结构设计 , 为实现入轨发射奠定基础 , 可重复使用且成本可控的液体燃料功不可没 , 同时 , 在大范围变推力、姿态与导航控制、着陆支撑等火箭回收复用的技术难点实现突破 。
在中国 , 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 , 科工火箭 , 长征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正迅速发展 。 中金认为 ,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 , 这些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 , 同时会带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快速发展 。
在最初涉足民营火箭的投资机构眼中 , 中国的技术能力和研发经验过硬 。 人才、技术 , 再加上资本入场 , 资源要素齐备 , 中国诞生一个SpaceX , 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
除商业载人航天外 , 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科研等方面也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 , 产生了新的方向 。 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 , 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 。 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 , 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分页标题
融资向头部靠拢民营火箭在技术与成本中挣扎

一点财经|商业载人航天时代开启 移民火星不是梦 谁将成为中国版SpaceX?
本文插图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 零壹空间、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2018年就已发射了多枚亚轨道探空火箭 , 让民营火箭进入大众视野 。
如今 , 零壹空间已完成2亿元A+轮融资 , 星际荣耀在去年下半年完成了A++轮融资 , 蓝箭航天已完成5亿元C轮融资 。 还有数家未完成火箭发射的国内民营公司 , 目前也在融资计划当中 。
进入2019年 , 整个行业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19亿元 , 较2018年略有下降 。 融资项目数大幅减少 , Pre-A轮到B轮比例增多 , 资金开始明显向头部企业聚拢 。
在军民整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 已有20余家民营公司在研制商业火箭 。 之所以一窝蜂扎进这个行业 , 在他们看来 , 包括商业卫星等在内的商业发射需求巨大 , 国内很多商业卫星需要“排队等待发射” , 这一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级别 。 随着发射需求正的迅速增长、国内传统发射机构难以覆盖 。
本次Space X商业载人航天的成功 , 让业内外已不再对商业发射市场需求存疑 , 民营火箭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迎来高速发展机遇 。
但无论技术、资金 , 还是订单、成本 , 都将成为中国民营火箭公司下一步的发展障碍 。 单就资金支持而言 ,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的背后既有专业投资机构 , 也有政府背景专项基金 , 由于投资期限的限制 , 这二者都很难成为长期投资 , 短期投资将影响民营火箭公司固有的发展方向 。
商业运载火箭研发成本大量前置 , 拿不到融资 , 就无法开展后续工作 , 即使拿到融资的头部企业 , 也需要继续面对技术、订单、成本等问题 。 要想在民营火箭商业化的路上站稳脚跟 , 与Space X相比 , 中国公司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
不难看出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淘汰赛 , 任何一项指标的落后可能意味着再也无法复返赛道 。 对于本次Space X的商业载人航天事件 , 零壹空间和蓝箭航天都不愿做出过多评价 , Space X的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争夺将更加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