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 "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 而"冕服"作为中国礼服之首 , 有自己独特的形制特色 , 其形制是对中国礼制、文化的体现 。 同时 , "冕服"更作为中国的一种服饰制度 , 其中出现的各种组件和图案特点 , 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隐义的象征 , 也是中国古人等级思想的体现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冕服是中国古代服饰最重要的礼服形式之一 , 也是在中国历史中流传时间最长、包含内容最为丰富、保留最全面、文化隐义最突出的礼服系列之一 。 "冕服"产生于商周时期 , 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上 , 它主要由6种形式组成 , 在6种制度中又有5种形式相近 , 故有"五冕"之称 , "五冕"分别是:衮冕、鶩冕、毳冕、希冕、玄冕 , 这"五冕"都设有不同数量的冕旒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另外一种"冕服"则是"大裘冕" , "大裘冕"因不设冕旒而和"五冕"有十分明显的形式区别 。 《周礼》记载:"弁师掌王之五晁 , 皆玄冕朱里延纽 。 "东汉的郑玄在给《周礼》做注的时候 , 也对"冕服"做了具体的解释:"冕服有六 , 而言五冕者 , 大裘之冕盖无旒 , 不联数也 。 "都说"五冕"和"大裘冕"最大的区别是有无"冕旒" 。 另外 , "冕服"上的冠饰、衣裳、配饰等 , 都是其形制的组成部分 , 而这些形制特点有深厚的文化隐义和政治功能 , 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和政治生活有积极的作用!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一、"冕服"中的冠饰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 , 冠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而"冕服"中的"冕冠"则是中国古代礼冠中最尊贵、最威严的一种 , 它有独特的形制 , 其威严华丽显得戴冠之人仪表堂堂 , 足见"冕冠"的华贵程度 。 而"冕冠"则由冕和冠两部分组成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1.冕
首先 , "冕"就是"冠冕"最上方的一块带有装饰品的木板 。 这块木板大致是长方形 , 同时 , 木板前方的形状是圆形 , 木板后方的形状是方形 , 指代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点 , 这块木板被称为"延"或"延板" 。 并且 , 延板还会被细布包裹住 , 上下两面的颜色并不一致 , 延板之上用玄色指代天 , 延板之下用縹色指地 。 延板的尺寸也有具体的要求 , 宽八寸 , 长一尺六寸 , 被固定在冕冠之顶上 , 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形态 , 意在提醒戴冠之人哪怕身居高位 , 也要保持谦让之心 。 比如 , 《礼记》记载:"前后邃延 。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其次 , "冕"板前后还有彩色丝线串联成的珠串 。 其中 , 彩色丝线名为"藻"或"缫" , 丝线穿成的珠串名为"旒" , 因为珠串的材料多用玉石 , 又有"玉藻"之名 , 或称"冕旒" 。 比如 , 《玉藻》中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旅 。 "只是 , 这些珠串之间要留有一定的间距才能避免珠串打结 , 还要在丝线间隔定距离的部位打结固珠的办法 , 将玉珠一一固定 , 称之为"就"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只是 , "冠冕"中的彩色丝线和玉珠有一定的讲究 。 如果是天子 , 可用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 , 所谓"玉有五色 ,以青、赤、黄、白、黑于一旒之上 。 "而玉藻中每旒所有的玉珠数量为12粒 , 比如 , 《周礼》记载:"五彩缫 , 十有二九 , 皆五采玉十有二 。 "因为 , "十二"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天数" , 比如 , 中国时辰为12 , 天干地支之数也为12 , 而皇帝被称为"天子" , 用12 意味着"以则天数" 。 如果是诸侯 , 玉藻只能用朱、白、苍三色 , 随着官阶等级的降低依次减少 。 而玉藻存在的意义 , 则是在提醒上位者对某些事情要进行忽视 。分页标题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2.冠
其次 , "冠"就是冕板下边的代在头上的部分 , 也被称为是"武"或"冠卷" 。 比如 , 《玉藻》记载:"缟冠玄武 。 "其中的"武"就是冠卷的意思 。 需要注意的是 , "冠"体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小孔 , 被称为"纽" , 在冠被戴在头上后 , 会用一根玉笄从纽的一侧穿到另一侧 , 用来固定冠 。 比如 , 《弁师》记载:"朱里延纽" , 说纽起的是固定作用 。 之后 , 为了使冠戴的更加稳固 , 还会在玉笄的另一端系上一根叫做"紘"的丝带 , 从戴冠人的下颌绕过 , 向上系在冠的另一方 。 比如 , 《仪礼》记载:"缁组纯缥边" , 说的就是"紘"的系法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还有 , 在冠底的边沿部分 , 也就是人的耳朵之上的位置 , 还会分别悬挂两根齐耳的丝带 , 名为"紞" 。 而"紞"的末端还会缀上一枚珠玉 , 或是棉球 , 名为"瑱" , 别称为"黈"、"充耳" 。 意在比喻戴冠人要对谗言充耳不闻 。 比如 , 《汉书》记载:"黄纩充耳 , 所以塞聪 。 "此"充耳"就是指的冠中的"充耳" , 说此物使用不当会堵塞住戴冠者的听闻 , 意在督促戴冠者要辨明是非 , 明辨奸佞和谗言 , 不被谗言所扰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3.等级区别
另外 , "冠冕"中深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 。 这和中国古代的服饰特点有关 , 开头讲到"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 "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来都是深刻体现着中国的礼仪制度和等级观念的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其中 , 冕服中的冠旒就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 具体可按照等级的高低依次分为:衮冕、驚冕、毳冕、希冕、玄冕五等 。 而这些冕冠的使用 , 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礼仪场合和祭祀对象的轻重程度 , 而依据礼制使用 。 以天子的五冕为例 , 衮冕十二旒、驚冕九旒、毳冕七旒、希冕五旒、玄冕三旒 , 同时冠冕所用的玉的数量也有一定的等级区分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比如 , 周礼规定天子祭祀本朝先王之时要头戴衮冕冠 , 而衮冕的旒要配足12旒 , 每旒12就 , 其上之玉用青、赤、黄、白、黑五色 , 前后冠板24旒共用玉288颗;而驚冕冠则是周代的帝王祭祀先公和飨射时所用的冠 , 九旒共用玉石216颗;而毳冕是周代的帝王祭祀山川时所戴之冠 , 7旒共用玉石168颗;希冕冠是周代帝王在祭祀社稷之神时所用的礼冠 , 5旒共用玉石120颗;玄冕冠是周代帝王祭祀群小时所戴的冠 , 3旒共有玉石72颗 。 可见 , 古代的"冠冕"体现了深厚的礼制和等级观念 , 因为先王、先公和飨射、山川、社稷、群小 , 祭祀等级逐渐减小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另外 , 冕服冠旒的等级在君臣的冕服区分上也有体现 。 周代冕冠的具体使用规定为:天子、上公在参加祭祀先王的礼仪时 , 戴衮冕冠 , 其中天子的衮冕冠旒数12旒 , 一旒用五色玉石 , 玉石总数为288颗;上公虽然也头戴衮冕冠 , 但是旒数、玉石颜色、玉石数量等都低于天子 , 旒数为9 , 玉石总数为216颗;鶩冕冠 , 天子所戴数量为216颗 , 侯伯在祭祀时所戴鶩冕冠所用玉石数量为98颗 。 而毳冕冠、玄冕冠也有具体的区分 , 可见 , 冠冕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等级制度和礼制观念 , 因为 , 周公制礼之后 , 周代的天子地位就已经很尊崇 , 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分页标题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二、"冕服"中的衣裳及舄
1.起源与形制
首先 , "冕服"除了上文提到的"冠冕"外 , 还有一部分是"冕服"中的上衣和下裳 。 其中 , "冕服"中上衣下裳的形制和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深衣"的形制保持了一致 。 比如 , 汉代的《释名》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服上日衣 。 衣 , 依也 。 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 下曰裳 。 裳 , 障也 。 所以自障也 。 "意思是说 , 在汉代的时候汉服就已经是上衣下裳的制度了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同时 , 上衣下裳的形制背后 , 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崇拜" 。 中国古代对于天地的敬畏屡见不鲜 , 毕竟连人间的帝王都被称为天子 , 而这样的文化在冕服的"上衣下裳"中则体现为效仿天地:上者为衣下者为裳 。 冕服的颜色也有所体现 , 比如 , 冕服的上衣颜色多为青中略红的"玄色" , 和拂晓时的天空颜色很相近 。 比如 , 冕服的下裳颜色多为赤黄的"缥色" 。 比如 , 《礼记》记载:"衣正色 , 裳间色 。 "意思是冕服的上衣颜色为玄 , 下裳颜色为缥 。 这也和上文提到的"冕板"上下的颜色一致 , 都是"天地崇拜"文化的体现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2.章纹装饰
其次 , "冕服"的"章纹装饰" , 也体现了一定的礼制和文化 。 一来 , 冕服上衣和下裳中都有一定的图纹 , 被称为"章" , 衣六章 , 裳六章 , 总数量为12 , 按照礼制的规定 , 冕服中所用章多的人身份更加尊贵;而12 章中还会配以12种图案 , 图案内容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二者的数量都和上文提到的冠旒的数量一样 , 也是"以则天数"的象征 。 比如 , 《尚书》记载:"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缩绣 ,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 "说的就是冕服上的章纹和装饰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而冕服上的12种图纹则蕴含了十分美好的寓义 。 比如 , 日月星辰 , 在中国古代是自然万物的代表 , 可以滋养万物;山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云雨的出生地 , 是万物的再生之根源;龙 , 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 寓意逢凶化吉;华虫 , 是草华和色泽美丽的雉 , 寓义文采飞扬;宗彝 , 是画有虎雄二兽的祭祀礼器 , 寓义智勇双全;藻 , 则意味着文;火 , 则意味着光明;粉米 , 则意味着生养之德;黼 , 其形状为斧头之形 , 意味着果敢刚毅;黻 , 其形状为两"巳"或两"弓"相背 , 意味着教导臣民弃恶扬善 , 也意味着群臣之间距离的合理之度 。 而这些纹饰图案全部出现在冕服之长 , 意味着古人认为只有兼具这些道德 , 才能称帝或者是封侯拜相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3.等级区别
再则 , 冕服上的章纹 , 也有等级标识的作用 , 也需要依据祭祀对象的不同而进行更换 。 以周代天子的五冕为例 , 衮冕作为五冕之首 , 按照礼制是可以将12种章纹全部绣在衣服上的 , 但是 , 周代的旌旗上绣有日、月、星辰 , 而周代的帝王的衮冕服图纹就要将"日、月、星辰"之图纹减去不用 , 衣五章 , 裳四章 , 诸侯王按照品阶等级依次递减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并且 , 王公大臣们的冕服和帝王的冕服依然存在等级差别下的不同 。 比如 , 《周礼》记载:"公之服 , 自衮冕而下 , 如王之服;侯伯之服 , 自驚冕而下 , 如公之服:子男之服 , 自毳冕而下 , 如侯伯之服;孤之服 , 自希冕而下 , 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 , 自玄冕而下 , 如孤之服 。 "天子、公、侯、伯、子、男、卿大夫等 , 不同阶级的人所穿的冕服图纹不一致 , 等级最低的卿大夫只能用绣以黻纹的冕服 。 也就是说 , 在周代 , 根据所穿的冕服 , 可以直接看出其人的身份高低 , 这也意味着冕服背后蕴藏着深厚的礼制和等级观念 。分页标题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4.舄
另外 , 冕服中还有与之搭配的礼鞋 , 名为"舄" 。 而"舄"和寻常的鞋子一样分为:鞋底和鞋帮两部分 。 鞋底的上层部分 , 用皮或者帛制作;鞋底的下层部分 , 用木制作 。 鞋帮用布帛制作 , 鞋帮间有具体的纹饰 , 被称为"繶";鞋头前部分、左部分、右部分各有小孔 , 被称为"絇" , 除了用来系鞋带以外 , 还意在提醒穿着鞋子的人要谨慎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鞋的口沿饰有一周缘边 , 叫"纯" , 它的纹饰、颜色也有森严的礼制 , 天子和诸侯用赤色 , 之后的王公贵族以此类推 。 比如 , 《周礼》记载:"屡人掌王及后之服屡 , 为赤岛、黑舄 , 赤總、黄總、青句 。 人掌王及后之服屦 , 为赤岛、黑舄 , 赤總、黄總、青句 。 "意思是说 , 在周代 , 天子和臣工不可使用同样的鞋子纹饰 , 可见 , 鞋子的纹饰、颜色也体现了礼制等级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三、"冕服"中的佩饰附件
而冕服除了上述的冕冠和冕服外 , 还有一些用以搭配的佩饰附件:中单、芾、大带和玉佩等 。 这些配件 , 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也体现了古代的礼制、等级制度 。
中单和芾
首先 , 是冕服配件上的中单和芾 。 中单 , 是衬于冕服之内的素纱衬衣 。 比如 , 《礼记》记载:"绣黼丹朱中衣" , 其中的中衣 , 就是素衣 , 也就是冕服的里衣 。 而芾 , 则是蔽膝 , 也被叫做"韍"和"鞸" , 它是一种上窄下宽的围裙式服饰 , 早期用皮革为原料做成 , 穿戴的时候 , 将它借用革带悬挂于腰下身前 。 比如 , 《诗经》记载:"赤芾在股 , 邪幅在下 。 "说的就是芾这种装饰在穿着的具体位置分别在在前腰和后腰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同时 , "芾"也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 这和它的诞生有关 , 它是古人为了不忘原始社会时期的着装而设计的礼服部件 。 《礼记》记载:"古者 , 田鱼而食 , 因衣其皮 。 先知蔽前 , 后知蔽后 。 后王易之以布帛 , 而犹存其蔽前者 。 重古道 , 不忘本 , 是亦说芾之元由也 。 "说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 , 因为制作衣服的原料比较短缺 , 只好用兽皮粗略的裹住身体 , 而这样的服饰在古代的服饰文化中演化为了"芾" 。 并且 , 配合着礼制而体现具体的等级 , 比如 , 天子的冕服之芾用朱色 , 其上绣以龙、 火、山三章;公侯及以下的冕服之芾绣以火;卿大夫的冕服之芾绣以山 。 足见其背后所蕴含的森严等级制度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2.大带和玉佩
其次 , 冕服上的佩饰附件 , 还有大带和玉佩 。 一来 , 大带是穿着冕服之时 , 系在腰间的用丝帛作为原料制成的带子 , 还绣以纹饰 。 只是 , 大带在颜色上也有区分等级的装饰 , 比如 , 天子用素带 , 颜色多为朱红色 , 大带全部会施以滚缘;而诸侯的大带 , 则用素表里 , 其边缘部分会施以滚缘;卿大夫的大带 , 也用素表里 , 只在带子的前身部分和垂绅施以滚缘 , 没有衬里;居士只能用素带 , 士大夫只能用练带 。 比如 , 《礼记》记载:"天子素带 , 朱里 , 终辟 , (诸侯)而素带 , 终辟;大夫素带 , 辟垂;土练带 , 率下辟;居士锦带;第子缟带 。 "其中 , 不仅可以看到 , 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等严明的等级划分 , 也可以看到完备的礼制 , 以及等级思想深入人心 。分页标题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二来 , 冕服佩饰附件中的玉佩 , 则和中国民族的尚玉之风有关 。 中国古人十分喜欢玉石 , 还把玉石当做高洁的代表 , 也常用玉石来比喻中国文化中的君子 , 比如 , "谦谦君子 , 温润如玉 , 如切如琢 , 如琢如磨 。 "玉石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不仅仅是一种石头 , 更是如君子一般高贵人格的象征 , 是美好道德的象征 。 所以 , 人们常常将玉石佩戴在自己的身上 , "君子无故 , 玉不去身 , 君子以玉比德焉" , 玉不离身 , 是古代君子的象征 , 也是中国尚玉文化的象征 , 并因此影响到了服饰文化上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冕服作为中国礼服之首 , 自然要佩戴高规格的玉佩、组佩 , 这样的玉佩被称为大佩或杂佩 。 所谓的大佩 , 就是用一组玉佩作为冕服的佩饰 , 同时 , 大佩的上部还会搭配长弧形的玉衡 , 衡下会垂下三条一定比例的丝线 , 且都会串上蠙珠 。 同时 , 两侧珠线的底端还会悬挂上一枚椭圆形的玉石 , 被称为衡牙 , 衡和衡牙之间进行连接的物体则被称为瑀 , 如此一来 , 瑀、衡等物体在蠙珠的连接下 , 就成为了一组玉 , 被称为"大佩" 。 寓意佩戴之人的品德如玉石一般高洁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甚至 ,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佩的纹理来推断佩戴玉之人的德行和官阶品级 。 比如 , 天子配以纯白的美玉;公侯配以青色含有少许斑纹的二等美玉;大夫配以含有一定斑纹的浅碧色玉 。 此外 , 还有鲜红色的玉、多彩纹似玉的美石 , 店铺可以用来佩戴 , 但是却是地位低微之人所戴 。 从这些玉石的纹理粗细之别 , 可以看出佩玉之人的身份之高低 , 也可见冕服佩饰下所蕴藏的森严礼制 。

全民历史观|冕服:中国礼服之首,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对礼制、文化的体现
本文插图
总结
综上所述 , 冕服作为中国礼服之首 , 有独特的形制特点:上衣下裳 , 其形制背后蕴藏着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文化 。 其中 , "冕服"中的冠饰分为"冕"和"冠" , 其中蕴含了等级区别 。 "冕服"中的衣裳及舄 , 其起源和形制是中国古代"天地崇拜"的体现 , 而其中的章纹装饰也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区别 。 此外 , "冕服"中的佩饰附件分为:中单和芾、大带和玉佩 , 其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区别和文化内涵 。 纵观冕服的基本内容 , 不难看出 , 冕服的政治文化隐义和政治功能已经完全超出了它的服饰功能 。 冕服作为中国的礼服之首 , 既有对文化隐义的象征 , 也有等级思想的体 , 它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标识 , 以其背后森严的等级、礼制 , 在古代君王统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