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青岛老书店往事丨敬修书局:从书摊到书店 卖书也印书

半岛采访人员 张文艳
受访人:孙玉琨 , 敬修书局创始人的长子
父亲孙敬修很早就出门闯荡 。父亲生于山东乳山县 , 当时叫牟平县 , 家里穷得没法过日子 , 他在11岁时便跟着乡亲“闯关东” , 到了丹东 。父亲在一家缫丝厂里做学徒 , 在这里做工到18岁 , 从儿童长成青年 。离开工厂源于一次罢工 , 厂主克扣工资 , 工人以罢工反抗 , 父亲参与其中 。没想到厂主抓了父亲在内的几个能干的青年 , 绑在树上 , 找了一帮暴徒打他们 , 打得遍体鳞伤 , 其他工人不敢再轻举妄动 , 罢工失败 。厂子是待不下去了 , 缫丝的技艺脱离了工厂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 浑身是伤干不了活 , 干小买卖又没钱 , 被逼无奈之下去卖书了 。
     

书店青岛老书店往事丨敬修书局:从书摊到书店 卖书也印书
文章图片
卖书 , 说起来也是缘分 。当时有家书店叫成文堂 , 是咱们胶县人开的 , 在丹东有分店 。经熟人联系 , 父亲去找这个老乡 。对方让父亲从店里拿书 , 包袱一包 , 担子一挑 , 到街上去卖 , 两三折买进 , 五折卖出 , 赚取差价 。其实卖个三五本书也就挣一顿饭钱 , 但是对父亲来说 , 买个馒头吃个咸菜 , 喝点热水 , 日子就能过下去了 。这样干了一年多 , 父亲的伤养好了 , 也攒了些盘缠 , 思乡心切 , 便从举目无亲的丹东回到家乡 。但是家里待不下去 , 父亲11岁就出去打工 , 不会干农活 。于是他再次离家 , 去了烟台 。烟台也有成文堂 , 他又像在丹东一样 , 从成文堂拿书去卖 。生意不好做 , 听人说起成文堂在青岛也有分号 , 父亲便来了青岛 , 还是按老办法卖书 , 在四方路和中山路正对的拐角、新亚旅行社门前 , 有时在海泊路 。父亲在这里卖了十年书 , 从肩挑变成推车 , 从小书摊发展成大书摊 , 书越来越多 。
父亲很有头脑 , 逐渐地拓宽了进书的渠道 , 成文堂之外 , 还从上海进书 , 从收废品的人和私人那里回收旧书 。山东大学的学生毕业时带不走的书也卖给他 。大学生们除了专业书 , 还有些政治书 , 比如延安出版社的书 , 或者毛泽东作品印成的小册子 。这些书后来给我母亲惹来了麻烦 , 也成为书摊变书店的契机 。
在1944年 , 日本宪兵队在书摊上发现了延安出版的抗日书籍 , 母亲被抓走 。审讯时 , 母亲一口咬定不识字 , 不知道这是什么书 , 才逃过一劫 。但是日本宪兵队下令 , 不让在这里卖书了 , 父亲便被迫找了间房子 , 开了书局 ,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敬修书局” 。
【书店青岛老书店往事丨敬修书局:从书摊到书店 卖书也印书】      

书店青岛老书店往事丨敬修书局:从书摊到书店 卖书也印书
文章图片
这些延安出的书籍还深刻影响了我的舅舅 。他来青岛时 , 帮我母亲摆摊 , 看过这些书后滋生了革命理想 , 回到老家加入了八路军 , 那里是一个革命根据地 , 后来在战争中牺牲了 。新中国成立后 , 舅舅的战友来看我母亲 , 他对母亲说 , 大姐 , 上次我来是做地下工作 , 走的时候是你送我到小港码头 , 进闸口的时候你拿着的那个皮箱里放着的是电台 。我当时十几岁 , 听了觉得很吓人 , 母亲却没有丝毫埋怨 , 只是笑了笑就过去了 。她和舅舅都算是为革命事业做过贡献吧 。分页标题
敬修书局开在芝罘路1号 , 楼上是亚细亚旅社 , 父亲发现商机 , 开办了租书业务 , 以一天一两毛的钱的价格把书租给旅社的住客 。父亲也学习成文堂的做法 , 翻印图书 , 最有影响力的是《太极蕴真》 , 作者是牟平老乡宋史元 , 卖得很好 。后来我在网上查资料 , 发现人们对这本书交口称赞 , 认为它是在太极拳方面水平很高的书 , 很多读者说书是家里祖传下来的 。可惜我没能留一本 , 在网上查到全书 , 在书的版权页上 , 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岛敬修书局的字样 。
书局在1946年迁到了平原路 , 改名“复兴书局” , 取中华复兴之义 。书店开到1963年 , 后并入新华书店 。
父亲是在1986年去世的 , 当年76岁 。他的一生 ,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 从书摊卖书到开书店 , 再出书 , 这么多年和书打交道 , 也算没有白活 。
(注:中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与敬修书店创始人同名 , 但并非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