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

半岛采访人员  刘宜庆
一个城市的书店,就是一个城市里的灯光,温暖并指引着人们追寻精神的家园 。一个城市里的书店,就是海滨的灯塔,引领时代的前进航向 。追溯老青岛的书店,进入历史的册页,就如同阅读一个城市 。
1898年至1922年,德、日本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有5家书局,除了本土的成文堂书局,还有德国人经营的天主堂印书局,主要经销宗教类读物,其余三家是日本人开设的嘉户书店、博文堂、文英堂,经营书籍、杂志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书店逐渐增至二十几家,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华书局青岛分局、青岛书店、世界书局青岛分局、荒岛书店、商务印书馆青岛分馆等 。
      

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成文堂,成立于1913年,开始设在天津路26号,后迁至高密路84号 。成文堂印刷出版的木板图书多为四书五经类的线装古书,和一些古籍启蒙读物,包括《千家诗》《论语》《幼学琼林》《青云集》等 。
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最有名的书店是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成立于1933年 。荒岛书店旧址位于广西路4号、原东方市场附近 。这家书店由宁推之出资、孙乐文主持,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为“荒芜的岛上”带来葳蕤的绿色和火炬一般的红色 。荒岛书店因其传播新文学思潮,与在青的著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荒岛书店播种下文艺的种子,在中学生的心中发芽 。当时在市立中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黄宗江,后来成为新华社副社长的李前管(改名为李普),白发盈颠之时,不断追忆在荒岛书店的阅读时光 。正是在荒岛书店这个中转站,萧军、萧红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建立了书信联系 。
抗战胜利后,美国海军潮水一样涌入青岛 。位于中山路中国电影院对面祥记行里,捕捉到商机 。祥记行里还能买到国外书刊,像是美国的《Times》(时代)《Life》(生活)《News Week》等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对国内报刊进行检查,刊载在国外书刊的内容便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1949年后,图书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祥记行改为古籍书店,主要经营现代刊印的古籍 。
一代人离开,一代人到来 。一家书店关门,一家书店开张 。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书店,在记忆中缭绕着书香,陪伴成长 。
1997年夏天,我大学毕业,从济南到青岛工作 。对青岛的书店不熟悉,还没有来青岛之前,就给耿林莽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教青岛的书店 。耿林莽先生在回信中,特意提到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位于胶州路东方贸易大厦背后 。我到青岛后,很快按照耿先生的信,找到了学苑书店 。这家书店人文气息非常浓厚,深深地吸引了我 。墙外有一黑板,用彩色粉笔写着最畅销的书单和新书推荐 。店面不大,但书很精,人文、社科、艺术为主 。我仍然记得一次在学苑书店买的书是沈从文的插图版《边城》,以及几本贺雄飞主编的“黑马文丛”中的两册 。
【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1999年初夏,我考进了还在筹备中的半岛都市报,位于潍县路上的编辑部,门头很小 。我到了编辑部之后,发现半岛都市报编辑部和学苑书店只有几步路 。1999年至2007年,八年的时光,上班时,我几乎每天中午午饭后,都会到学苑书店翻阅书籍 。这段时间,我买了大量的书籍,最初从沈从文、汪曾祺、余华等作家的文学书,转向王世襄、扬之水名物研究方面的书籍 。今年10月,我整理多年的藏书,就翻出大量的从学苑书店买的书 。似乎每一本书中都停留着往日的时间碎片 。
     

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
文章图片
中山路上的汉京书店(古典古籍、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类书籍为特色),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汉京书店成立时,店址在小港,第一次搬迁,到了堂邑路邮电局北(靠近大窑沟公交车站) 。我去堂邑路邮电局报刊亭买《收获》《十月》等杂志,就顺路去汉京书店 。后来,汉京书店第二次搬迁,搬到堂邑路邮电局的南边(中山路上) 。汉京书店第三次搬迁,告别中山路,到了昌乐路文化市场 。分页标题
我最初的藏书,多半从学苑和汉京购得 。在汉京,我养成了读历代笔记的习惯,开始收集学者的日记和书信 。唐宋诗人的诗集,近代画家的传记,文物风物方面的画册,多在汉京购买 。
2002年前后,胶州路上的新知书店(东方贸易大厦对面),我也经常逛 。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险、斯坦因新疆探险考古等一套书籍,就是在新知书店买的 。但这家书店,有盗版书,如果眼睛不够亮,就会中招 。2005年前后,网上书店崛起,传统书店受到冲击,新知书店有时论斤卖书,可谓是青岛论斤卖书的始作俑者 。
2000年前后,中山路上的书店还是比较密集,古籍书店、外文书店都还在 。中山路建设银行边上,还有一家小巧的建筑书店 。在很多老青岛的记忆中,中山路劈柴院入口处,也有一家书店(书报摊?) 。总之,中山路上书香弥漫 。但是好景不长,网上书店崛起之后,再加上中山路商圈人气被五四广场以东的新兴商圈吸走,中山路书店失守 。古籍书店关门(但其所收购的古籍在今书城玻璃柜中展出,成为青岛市新华书店的镇店之宝) 。外文书店并入河南路市南区新华书店 。汉京书店搬到昌乐路文化市场 。
如今,广西路良友书坊延续着中山路的一脉书香 。而黄岛路社区改造,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进入关门倒计时 。幸好,由学苑书店这棵大树生发出的不是书店,在南京路创意100扎根生长,已成风景 。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过后,我去泉州路,已经看不到学苑书店的身影 。
走过,回望,不由得叹息 。
时光飞逝,书店或许消失,风景因而改变,但会留下痕迹,化为岁月这部大书的一页 。书店就像一个城市不眠的眼睛,守护着一脉书香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书店,地标书店,主题书店,古旧书店,书写人与书的缠绵,续写书店与城市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