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导语:提到科举制度 , 大体上会产生两种态度 。 一种是积极的 , 科举制度使官员的选拔更加普遍 , 使寒门子弟也可以为官 , 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 。 另一种又是消极的 , 科举制度的选拔缺乏科学性 , 死板的文章取士难以选拔有效的人才 , 并导致了儒家思想及大众思想的僵化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科举制度
无论哪种说法占上风 , 都无法改变科举制度的历史事实 。 但总体而言 , 科举制度有优点也有缺点 , 在唐宋时期 , 科举制度刚刚起步 , 所选的文人皆是有识之士 。 随着时间的发展 , 到了明清时期 , 科举制度高度发展 , 但也使文章取士陷入了一种僵化的制度中 。 正是这种制度的僵化 , 导致明清的末期都陷入了贪腐问题之中 。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 在明朝的历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 因为在文章取士的制度僵化中 , 明廷也曾试图改善这种僵化的情况 。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为首的文章"唐宋派" , 在明朝中期掀起了时文修改的风潮 。 在僵化的思想与文章之中 , "唐宋派"主张了新颖的文章写作方法 , 以提升科举文章的质量 。 所以在历史的回溯中 , 如何写好一篇科举文章 , 在明代"唐宋派"的引导下 , 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 一、明代的科举文章所遵守的格式及所面临的问题
在明朝时期 , 科举考试的文章统称为时文 。 因为明代科举考试的题目 , 大都与国家所需的政策相关 。 考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才学写出精美的文章 , 还需要足够的儒家知识储备 , 用儒家思想来治理相关问题 。 所以时文不仅考才学 , 还考政治思维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明朝官员
为了防止考生在试卷上写出不利于国家政治方向的语言 , 明朝对时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 在最初 , 这种限制的弊端并没有展现出来 , 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 , 到了明朝中期 , 时文的陈腐与僵硬便表现了出来 。
1、明代科举文章中的硬性规定
"时文主要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股、收结六部分 。 其中 , 入题之后的分股要求为四比八股 , 即起比、后比、束比 , 每项两股 , 两两相比 , 是谓八股 。 "明代的八股取士 , 其中的细则要求便是如此 。 从大体上看 , 这些要求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 可是固定的格式却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科举揭榜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 其根本的魅力在于其中的精神共鸣 。 如今重读古代的著名诗篇 , 不仅在文辞上有可读性 , 在感情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这便是古诗经久不衰的魅力 。 可是固定化的格式 , 使时文充满了固定的套路 。 只要考生学会相关套路 , 并融会贯通 , 就可以很方便的写出一篇看似优秀的时文 。 但是这种时文 , 早已失去了灵魂 , 成为了政治的助手 。
2、明廷对科举文章质量下降的忧虑
在明朝发展科举制度的过程中 , 学校事业也在发展 , 但是没有如今的宏大与普及 。 简单计算一下 , 识字的人毕竟在少数 。 而朝廷政令皆为文字 , 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 , 时文与政治挂钩难以避免 。 而在个人利益的追求中 , 这种制度化的时文成为了不少官员投机取巧的手段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古代文人
到了明朝中期 , 时任内阁首辅夏言注意到了时文的问题所在 , 为了改变这一窘境 , 其决定上书商讨 。 在夏言的奏折中 , 可以看到当时时文的迂腐性 。 "近年以来 , 士大夫学为文章 , 日趋卑陋 , …… , 蹈袭衰世乱世之文 , 争相崇尚 , 以自矜眩" 。分页标题
正是因为死板的文章格式 , 使许多没有才学的官员有机可乘 。 他们凭借自己的小聪明 , 对所需的时文委曲求全 , 导致了时文文风的低下 。 所以此奏折一出 , 如何改变这种文风上的颓势 , 成为了明廷的主要目标 。 二、明代优秀的科举文章应该怎样写
想要写好文章 , 在于日常的积累 。 对前人的智慧进行总结与吸收 , 并运用于现实之中 , 才是学习的根本 。 受到这种启发 , 明廷上崛起了以学习唐宋文章为主的"唐宋派" 。 在比较、总结与反思中 ,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在诗文的撰写中大有造诣 。 在他们的探索与鼓励中 , 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为主要的学习案例 。
1、科举文章要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在对时文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 , 就会发现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 就是所引用的历史事例较杂 , 所阐述的道理不明确 。 而文章取士 , 时文撰写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 通过考生所用的文字 , 来评判考生的能力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儒家子弟
只有将儒家思想的智慧与道理杂糅于文章之中 , "折衷于诸子之异同 , 会通于圣人之道" , 才算一篇优秀的时文 。 而提出这点的 , 正是王慎中 。 其早期以学习秦汉的文章为主 , 受到启发之后 , 对唐宋的文章产生了兴趣 。 在对秦汉与唐宋的文章进行比较后 , 才认识到唐宋文章的时效性 , 因此鼓励时文以唐宋文章为范本 。 而在唐宋文章的优点中 , 正是将道理与文章相结合 , 实现"文道合一"的目的 , 才突出了文章的精彩之处 。
2、拥有优异的气势是科举文章成为精品的关键
除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外 , 茅坤还提出了"布势" , 就是要让文章在阅读之时 , 感受到一种凌人的气势 。 而这种气势的最好感觉 , 就是"令人读之如云之出岫、泉之下峡 , 而飘飘乎群仙之凌波以过" 。 文章语句的连接 , 词藻的使用 , 使文章的气势如自然一般 , 让人感谢行云流水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醉翁亭记》书画作品
而在八股文的固定作品中 , 固定的格式使文章充满了雕琢之感 。 稍有不慎 , 就会有故意而为之的生硬 , 从而失去了文章的自然 。 虽然其是一篇时文 , 但是文章的美学追求从来不会被忽视 。 如一篇优质散文 , 即使其讲的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 可是在文学艺术的处理中 , 却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 。 三、"唐宋派"对科举文章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
要写出一篇好的时文 , 以达到中榜的目的 , 除了注意文章的内涵与气势以外 , 对于时文所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规避 , 也是重中之重 。 而"唐宋派"作为诗文撰写的佼佼者 , 早已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 因此提倡唐宋时期的文章作为时文的主要样式 。
1、在科举文章中用"唐宋之风"取代"秦汉之风"
由于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所以其引用的历史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案例 。 而《四书五经》中 , 大部分教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 , 所以时文有"秦汉之风"是在所难免 。 而夏言在抨击时文的问题时 , "往往剽摹拟《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 , 对考生滥用春秋战国历史案例的时文进行了着重的打击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孔子及弟子
而在明朝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已是千年前的事情 , 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中 , 细微的历史事件难以佐证如今社会的发展 。 再加上考生并不是专业的史学家 , 受《四书五经》教材的影响 ,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产生误差是在所难免的 。分页标题
而"唐宋派"在对秦汉的文章与唐宋的文章进行对比之后 , 便发现了唐宋的文章更适合于明朝的发展情况 。 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中 , 唐宋时期的文学也优于秦汉时期的文学 , 所以用唐宋时期的文章为时文范本 , 对时文的写作具有更强的提升能力 。
2、熟读《史记》 , 融合《四书五经》才是提升时文的根本
为何唐宋时期的文章会如此优秀 , "唐宋派"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对比 。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在《史记》中找到了共同点 。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 不仅具有文学上的杰出性 , 还具有永恒的历史性 。 而"唐宋八大家"等一批唐宋文人正是以《史记》的文章为范本 , 造就了他们在文学上的功绩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史记》
而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 , 只有将《四书五经》的道理用《史记》的语言表达出来 , 这才是一篇优质时文的根本 。 所以想要写好一篇时文 , 是无法偷奸耍滑 , 用小聪明的 。 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学积累及史料积累 , 才能铸就自己的成功 。 四、对科举文章的整体反思
在明朝中期 , 科举文章的腐朽化、僵硬化导致了官员群体的落后 。 而一批有识之士凭借自己对文章与文学的理解 , 成为了异军突起的"唐宋派" , 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提升文章与士大夫的质量 。 这在科举制度变质的大潮流中 , 确实是少见的 , 由此也展示了历史的反思性 。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
本文插图
王慎中画像
可是"唐宋派"的出现宛若昙花一现 , 消失在了史海之中 。 而明朝的灭亡、清朝的"文字狱" , 依旧成为了科举制度中的痛点 。 所以用文学来改变政治制度 , 这种尝试失败了 。 只有用政治改变政治 , 效果才会更高效 。
结语:在如今的社会中 , 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 , 写不写得好科举文章 , 已经不再重要 。 科学的加入以及理性的分析 , 使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开明 。 倘若追溯历史 , 回望历史 , 想要感受科举制度的奥妙 , 听闻"唐宋派"的建议来写时文固然不错 。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 但是在文字的传承中 , 历史又成为了现在的全部 。 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知识 , 而新知识的本质又是由旧的历史组成的 。 写好一篇科举文章 , 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学积累与历史积累 。 而"唐宋派"只是在自己的阅读中 , 总结出了相关经验 。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时文|如何写好明代科举文章,"唐宋派"对时文的引导】《中国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