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陳用之: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


_本文原题:陳用之: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
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学衡|陳用之: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概要)
陳用之

学衡|陳用之: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
本文插图
「現量」詩說是船山詩學研究的焦點之一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 蕭馳、劉暢、葉朗、陽曉儒、張晶等學者的論述中 , 均以審美直覺或藝術直覺闡釋「現量」 。 不可否認 , 「現量」與「直覺」存在意義的交匯 , 但所謂「直覺」並不能窮盡「現量」詩說豐富的內涵 。 進入本世紀 , 蕭馳對包括自身在內的上述研究傾向有所反思 , 認為「現量」詩說之「顯現真實義」的理論基礎 , 並非現代藝術心理學 , 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傳統的相關系統論 , 並以《易傳》中「繼善成性」的觀念來開解船山心性論和詩論中對「現量」立場的悖謬 。 蕭馳的論說注重船山著述之間的互闡互證 , 使得「現量」詩說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 另外 , 林文彬認為:「現量」詩說只是借用了唯識宗的術語 , 而骨子裏是仍是自成一家的《易》學體系 , 並以《周易》的「健動」義改造「現量」之「現在義」與「現成義」 , 以「實有」義取代「現量」之「顯現真實義」 , 其說也可備參考 。 隨著研究視野、資料利用的拓展以及更加深入細緻的文本分析 , 對「現量」詩說的探索越來越接近船山立論的源初語境 。
然而 , 「現量」詩說的研究並非臻於至境 , 其中存在的問題仍屬根本性的 。 首先 , 《相宗絡索》(下文《相宗絡索》均簡稱《絡索》)對唯識學名相的界定 , 必受明代中後期佛學背景的影響 。 就此 , 研究者皆採取的是籠統的、普遍的 , 而不是歷史的、具體的方法 , 基本上沒有深入到船山佛學的學術淵源層面 , 對《絡索》與以往佛學典籍關於現量定義的異同缺乏分析 。 其次 , 由於對船山詩學著述體例的認識不明朗 , 研究者大多對其選本批評有所忽視 , 對「現量」詩說與選詩之間的關聯缺乏分析 , 從而使得「現量」褒貶取捨、品賞衡鑒的批評意義沒有完全凸顯 。 再者 , 船山在其經學著作說「釋氏樂獎現量」 , 這不符合唯識學的宗旨 。 蕭馳雖然認識到「船山的理解與「現量」在唯識學的中原意未能盡合」 , 但認為「不必苛責」 。 然而 , 如船山自己所說:「知其異 , 乃可統其同 。 」釐清兩者之間的不合 , 方能彰顯其固有之合 。 作為後來人 , 「苛責」就是求真 , 是完全必要的 。 甚且 , 不僅不能忽略船山對現量理解之不然 , 亦要追索其之所以不然 , 如此並不違背其「平情以求效於有志者」的「俟解」精神 。
對王船山「現量」詩說的闡釋 , 不僅要參照陳那以至玄奘、窺基所傳的唯識學 , 更要注意五代以迄明末性相相融的思潮及其「自心現量」的觀念 。 船山就現量「現在」、「現成」、「顯現真實」三層涵義的界說 , 體現出明末唯識學發展的時代因素 , 但與陳那「緣自相之有境心」的基本定義仍具一貫性 , 这亦是「現量」詩學強調「關心」的内在缘由 。 因為關乎「自心」這一根本宗旨 , 「現量」詩說所包涵的「即景會心」、「貌其固有」、「想像空靈」、「靈心巧手」、「獨至之情」等批評意義 , 具有相互融攝、相互衡鑒的性质 。
船山有云:「合不妨分 , 分不昧合 , 異以通於同 , 同以昭所異 , 相得而成 , 相涵而不亂 。 」「現量」詩說之於佛學現量觀 , 有所合也有所不合 , 不能因其相合 , 強其本來之不合皆歸於合 , 也不能因其有分 , 而離其固有之合趨於分 。 故而 , 所谓「誤解」或「改造」的闡說均顯生硬 , 二者之間的關係不能從縱貫、邏輯的角度 , 而是要從旁通、比類的角度來理解 , 即船山自己所說的「擬之於禪」 。 也就是說 , 二者在體認天地萬有變動不居的意義上存有共法 , 但藉此要達到的究竟目的則有著本質的區別 。分页标题
然而 , 若超越其間的藩籬 , 這種區別中仍然具有更高層次的同一性 。 海德格爾說:「同一(dasselbe)決不等於相同(dasgleiche) , 也不等於純粹同一性的空洞一體 。 ……同一驅除每一種始終僅僅想把有區別的東西調和為相同的熱情 , 同一把區分聚集為一種原始統一性 。 」而其「原始同一性」在於:唯識學與船山詩學藉「現量」 , 或悟得真如本體 , 或參贊大化之流行 , 均是希企基於自身之有限性以實現對超越的實體的體證 , 而見其無限性與創造性 。 由是 , 從「現量」之「現」與「此在」之「此」意義交匯的層面相參衡 , 則海氏所言「作詩即是度量」 , 亦可以看作是船山「現量」詩說某種跨越時空的迴響 。
(原文發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五十四期 , 2019年3月)
扩展阅读:

学衡|陳用之:王船山「現量」詩說原論
本文插图
学 衡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 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 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